上 海人要面子,也要革里。 他们把妻子叫做“家主婆”,“家主婆”操持帷幄,应酬周围,是上海男人“屋里厢”的体面。 上海人应酬交往,喜欢在家里请客吃饭,与下馆子聚餐相比,绝对有亲疏之别。 家主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大多都烧的出几只别致的小菜来待客。 家境好的,雇佣的娘姨也一定有拿手的地方菜。 至于有些“脸面”的大户人家,家里必然藏有个好厨子。 原中国银行董事长“冯六爷”(冯耿光)的太太是青楼出身,她带着在“会乐里”烧饭的厨子小丁“陪嫁”到冯府。 冯耿光 过去,那些漂泊打拼的男人,到青楼去的目的,倒不全为了那里的“先生”,而是冲着那里的小菜好吃,还能感受“家宴”的温馨和亲昵。 青楼的“家宴” 小丁做了冯府的厨子后,冯六爷留饭是访客们尤其期待的,有约赴宴,则更加垂涎欲滴了。 冯府请吃的都是家常小菜,红烧竹笋、焖烧鸡翅、葱爆鲫鱼、火腿干丝等,虽然十分普通,却与众不同,独特的味道总让人难以忘怀。 就如小丁的虾片汤吧,总是在一桌菜吃得差不多了的时候,端来一只大海碗,碗底和碗壁贴着一层薄薄的青岛对虾的切片,碗底撒着葱丝、姜丝、香菜末和胡椒粉。 小丁倒上一些白兰地,端起一锅烧得嘟嘟滚烫的老母鸡汤,“哗--”地朝碗里浇进去,虾片满碗翻腾,立马就都熟了。 满桌子都弥漫开白兰地和虾片的混合香味。 虾片汤 经常有人向冯六爷借小丁,去他们家里烧私房菜请客,有时还要排队挨号等好多天,“共享厨子”弄得冯府都吃不上自家的菜了。 老上海有不少因私房菜出名而“蓬荜生辉”的体面人家,达官贵人、银行家、文化名人都喜欢结交走动。 譬如淮安人沈京似,祖上曾是晚清的大户人家,他到上海时已经末路,由于喜好美食,雇佣了一个小李做厨子。 沈京似先生与太太李仲明 沈京似对家里的小菜特别讲究,经常亲自下厨指导,与小李一起切磋烹调,如吕宋黄(一种上等鱼翅)要发到什么时候正好,炒鳝鱼的火候怎么控制等,沈太太也任由这主仆二人在后厨折腾,自己乐得“退居二线”,只管鉴定饭桌上的“菜品”。 夫唱妇随,沈府“李厨”的名声不胫而走,有幸受邀去沈家吃吃“李厨”烧的菜,也是很多上海人梦寐以求的好事。 沈京似自己吃的不多,人长得精精瘦,李厨却成了小胖子,他家端上饭桌的“小菜”,只只都讲究得像艺术品,蜜汁火方、蜜汁湘莲、熏鱼、火腿干丝、炒鳝丝等,无与伦比的色香味,令人垂涎欲滴又不忍下筷。 炒鳝丝 50年代初,陈毅市长也慕名沈家的私房菜,曾请李厨到市政府高级餐厅“中苏友好大厦友谊餐厅”(今上海展览馆)当中餐部主任,沈府的淮扬菜的手艺就这样逐渐推广开来。 上海展览馆 请客,家里还是饭店,上海人不会随意,赴约的客人也很在意,“拎得清”亲疏尊卑的关系。 如今,一些饭店的老板、酒家的经理,时常打出 “家常菜”、“外婆菜”或“弄堂菜”的菜谱,来蹭“私房菜”的格调,然而,是否值得请客吃饭,还要看后厨掌勺的来历,是谁家的家主婆,还是在哪里当过私家厨子? |
|
来自: 波波蛋5owgbetq > 《3. 讲故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