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纪四十一(三)--痴情软弱的帝王  

 zqbxi 2019-08-29

从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到,李豫是个至情志性、重情重意的人。他对祖父和父亲尽儿孙之道、行仁孝;他手足情深,对建宁李倓之死一直难以忘怀;对儿女钟爱有加,不似其他之王室;因为他经历过战乱,熟知百姓疾苦,因而能够体恤百姓;他对人臣也很宽容豁达,《打金枝》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当郭子仪老将军战战兢兢将自己的儿子郭暧绑缚到代宗面前,代宗笑曰:“不痴不聋,不作家翁。”他教育了升平公主的任性,使得升平公主自此之后成为一贤明惠达的公主,和丈夫郭暧一起,为民间百姓做了不少善事,包括她的女儿郭后,也是一位出名的贤惠皇后。这不仅表现了他的胸怀宽广、英明豁达,而且也能体现他的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在代宗李豫16年的执政期间,他以温和路线而闻名,从未有过滥杀无辜的记录,这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史上也是凤毛麟角和难能可贵了。

唐纪四十一(三)--痴情软弱的帝王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另外,代宗李豫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之中也是鲜有的痴情帝王。

代宗李豫有两个皇后,一位是睿真皇后沈氏,一位是贞懿皇后独孤氏。

代宗李豫的睿真皇后沈氏是结发之妻,741年成婚,夫妻恩爱非常,代宗对沈氏宠爱有加、两情甚笃,742年沈氏产下未来的德宗李适。历史上传说升平公主也系沈氏所出,也有传说系崔氏所出。《旧唐书》记载代宗崔妃文字如下:“代宗崔妃,博陵安平人。父峋,秘书少监。母杨氏韩国夫人。天宝中,杨贵妃宠幸,即妃之姨母也。时韩国、虢国之宠,冠于戚里。时代宗为广平王,故玄宗选韩国之女,嫔于广平邸,礼仪甚盛。生召王偲。初,妃挟母氏之势,性颇妒悍,及西京陷贼,母党皆诛,妃从王至灵武,恩顿渐薄,达京而薨。”史上记载代宗对崔氏比较冷淡,他们的婚姻系政治联姻,崔氏虽貌美,性却妒悍,更何况杨家之势,在代宗眼中已然不喜。而李豫与沈氏感情甚好,夫妻相处十几载,故此推算,升平系沈氏所出的可能性比较大。呵呵,不过这在这里也不算重点,闲言闲语聊作休闲罢了。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人,也就是现在浙江省人,江南出美女嘛,呵呵。其父名讳易直,世为冠族。开元末,以良家子选入东宫,赐广平王。

然而,代宗李豫和沈氏的幸福不过区区十几年,沈氏的命运颠簸坎坷,身世堪怜,却是受了那无妄之灾的祸端所引起,致使夫妻二人天涯两茫茫,不见归路,一片痴心向谁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率众亲逃离京师。沈氏不幸,被留在广平府邸,陷于贼,后被拘于东都掖庭。后代宗李豫讨伐归来,收复东都,从牢中见到失散的沈氏,夫妻二人短暂相聚,后又征战沙场,没有来得及将沈氏迎归长安。不料史思明再攻东都,东都失陷。等代宗再次收复东都,却遍寻沈氏不得,引以为憾。

唐纪四十一(三)--痴情软弱的帝王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待代宗即位后,十余年寻访沈氏踪迹,虚悬后位,并且立沈氏的儿子李适为太子。代宗一生,未立皇后,并且自沈氏失踪后,多年冷淡后宫,直到遇见独孤贵妃。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父颖,左威卫录事参军,后为工部尚书。独孤氏以美艳选入宫中,受到代宗的宠幸,并且册封为贵妃。独孤氏生有一子一女:韩王迥和华阳公主。代宗最宠华阳公主,华阳公主聪悟过人,却命如纸薄,一场大病魂归西方,代宗痛苦万分。独孤因思女过甚,也于第二年逝世。自独孤去后,追封为贞懿皇后,代宗不让人装殓,一直安放在身边许多时日,后因尸体腐化,不得不入殓,离别戚戚。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代宗李豫的钟情。他一直不相信沈氏已死,寻访十余年,直至终老;他为他虚悬后位,那个位置致始致终为她而留;他为她将王位留给了她的儿子;他为她冷淡后宫多年。沈氏何其幸,遇见这样一位帝王;沈氏何其不幸,战祸涟涟,与丈夫离散,与子女分离,这是怎样的悲恸和不公的命运?

不仅对沈氏,对独孤氏,代宗李豫也是情深一片,虽然一直未立独孤为皇后,却宠爱之深,那个虚名又有何用呢?怎及这眼前的一片真实,家庭相聚,其乐融融。

有人怪责李豫为何在逃难时没有带走沈氏,而使她深陷贼囚,为贼所辱。他们的理由时:既然李豫和沈氏是恩爱夫妻,李豫又是那麽宠幸沈氏,何以而丢弃在陷城?

有人怪责李豫为何在东都掖庭时没有妥善安顿好沈氏,致使沈氏失踪,下落不明。他们的理由是,大抵被弃于失陷之城的王公贵族和后宫妃嫔们,无不将遭受叛兵所辱。而这是王室所万万不能允许的。李豫没有将沈氏转移到京师长安,正是因为他有心结,受不起这样的奇耻大辱。

然而,疑问是,如果李豫是这样的人,那他何必又寻访沈氏十余年直至终老呢?一生虚悬后位为她保留呢?这不就产生了矛盾了麽?

历史的谜点我们也很难猜测端详,只能从遗留下来的之言片句来感受。

代宗李豫不可否认是个不可多得的痴情帝王,他的痴情与他的祖父玄宗不同,他的痴情显得更真,并且不会祸乱国家。对于玄宗的评价,恐怕只能说是功过参半;而对于代宗的评价,则是功大于过。

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有他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从广平王到太子的身份转换后,他的政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周遭的危险,他的地位也并不是那麽稳固的。后人不能要求他像爱德华一般“不爱江山爱美人”,他有他的爱情,同时,爱情也不是他的全部,他有更高于爱情的使命存在,他也同样具有权利欲望,我不信他对王位没有憧憬。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对于他在战乱之中使得沈氏流离失所就能给予理解了。但,终归是可悲的,那时女子的命运却如此飘零。

代宗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他的才学丰厚和痴情一片,虽然他有其本身的局限性,但纵观历史长河,这样的帝王实属不可多得。

最后,以《旧唐书》一句话作为总结:“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虽然评价高了些,但究其他的情感之路,倒也不为过。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全部平息。渡尽劫波的李唐朝廷如释重负,王侯将相踌躇满志,兵士期待解甲归乡,百姓盼望盛世重现,大唐王朝似乎摆脱了偏离的轨道,看上去开元全盛日的景象将再次上演。然而,威胁才刚刚消除,危机已悄悄降临。在朝廷上下共庆和平的表象下,君臣裂痕却愈演愈烈。经此安史之乱,李唐王室再也无法信任武将,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导致大唐王朝灭亡的三大弊端已无可挽回。 依照惯例,平定叛乱国家平静之后自然是对功臣大加封赏,那些在平乱中崛起的藩镇骁将们一个个志得意满。然而,功勋仅次于郭子仪李光弼的兴唐名将仆固怀恩却是郁郁寡欢、怏怏不乐。朝廷对大将的猜疑已经让郭子仪、李光弼先后被明升暗降地被剥夺了兵权,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勇将来瑱也因为得罪了宦官被贬赐死
        其实早在宝应元年,他就已经受到猜疑。当时穷途末路的史朝义对登里可汗声称唐朝已经分崩离析,企图引诱回纥犯边,于是登里可汗亲率十万劲骑进逼关中,大唐朝野震动。唐代宗赶紧派人劳军,与登里可汗接洽,登里可汗提出要见见自己的老丈人仆固怀恩和怀恩的老母亲,仆固怀恩深知交结胡人的利害,不敢前往。唐代宗特赐免死铁券,并下手诏促行。仆固怀恩深明大义,赴虎穴,说可汗,史载“可汗大悦,遂请和,助讨朝义”,立下了挽狂澜于既倒的砥柱之功。但不出仆固怀恩所料,这件事后来也成为他被人猜忌诋毁的开始。那躲在背后的冷冷的眼神让仆固怀恩不寒而栗,这不但让他委屈万分,更令他悲愤不已,为此,他决定不得不奋起反击。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儿(即是回纥的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回漠北,宦官、监军骆奉先误信辛云京的谣言,竟向朝廷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仆固怀恩无法自明。代宗遣宰相裴遵庆慰问,仆固怀恩见到裴遵庆之后,抱着他的脚大哭,裴遵庆让他入朝,但将行之时,副将范志诚劝他说:“大帅您已经被朝廷嫌忌,为什么还要去不测之地呢?难道没看见李光弼来瑱的下场吗?这两个人功高不赏,李光弼被夺权,来瑱被杀,您不为自己着想吗?”听闻此言,仆固怀恩便不肯入朝,决定派一个儿子进京,又被范志诚劝止。 这时,朝廷无法平息各方的争议,而仆固怀恩也派出儿子仆固玚与辛云京开战。唐代宗派颜真卿去召仆固怀恩,颜真卿说:“当初陛下避狄入陕的时候,我去找仆固怀恩晓以‘春秋’大义,他肯定会来的。可现在,仆固怀恩进没有勤王之名不能来京,退又无法解除众人的猜疑,进退无据,怎么会来呢?现在声称仆固怀恩谋反的只有辛云京、骆奉先、李抱玉、鱼朝恩四个人罢了,其他人都认为他是被冤枉的。仆固怀恩所部朔方将士都是郭子仪的旧部,不如派郭子仪去收其部众,消弭兵乱。”
颜鲁公此策不愧是一招妙棋,不费一兵一卒就平息了兵乱,可惜他没有进一步为仆固怀恩谋划一下,导致仆固怀恩走投无路而反叛。果然,郭子仪一去众将纷纷来归,最后仆固怀恩因害怕被杀,不敢上朝明志。遂遣仆固玚去攻打辛云京,云京大败,又攻榆次,仆固玚攻打榆次不利、暴打士卒被部下杀害。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唐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仆固怀恩的母亲责怪他不该造反,提刀追着要杀他,“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二年(764年)十月勾结吐蕃、回纥,三十万大军兵犯晞州、奉天,震惊长安,郭子仪率兵抵御。
       丁酉(初八)日,怀恩暴死于军中。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喜的一生。后来吐蕃、回纥大军为郭子仪所平定。代宗听到消息后,遗憾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仆固怀恩全家有46人为国殉难,三个女儿牺牲个人幸福为国远嫁和亲,可谓满门忠烈。可惜这样一个忠勇之人却不被朝廷信任,最终被太监所逼迫而谋反,被史学家记入“叛臣传”,真是令人感慨和同情!

       唐室为了尽快结束战事,将安史降将就地封为节度使以安抚之。为了提防降将复叛,又遍地安置节度使。由于平叛后不信任武将很多人受到了打压皇上和将军发生隔阂将军们兵强马壮看见皇上这么xx弄得大将们一些对唐朝皇帝失望一些硬的不在忠于皇帝造成了后面的乱摊子不尽快根除慢慢的拖的时间越来越长,黄巢起义打烂了唐朝中央军,最后唐朝被大蕃镇反噬,唐代宗该为后面的xx负责。

 

       九月,辛酉,以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郑颍节度副使段秀实为节度使。秀实军令简约,有威惠,奉身清俭,室无姬妾,非公会,未尝饮酒听乐。
    

        吐蕃八万众军于原州北长泽监,己巳,破方渠,入拔谷;郭子仪使裨将李怀光救之,吐蕃退。庚午,吐蕃寇坊州。
    

        冬,十月,乙酉,西川节度使崔宁奏大破吐蕃于望汉城。
    

        先是,秋霖,河中府池盐多败。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恐盐户减税,丁亥,奏雨虽多,不害盐,仍有瑞盐生。上疑其不然,遣谏议大夫义兴蒋镇往视之。
    

       吐蕃寇盐、夏州,又寇长武;郭子仪遣将拒却之。
   

         以永平军押牙匡城刘洽为宋州刺史。仍以宋、泗二州隶永平军。
    

       京兆尹黎干奏秋霖损稼,韩滉奏干不实;上命御史按视,丁未,还奏,“所损凡三万余顷。”渭南令刘澡阿附度支,称县境苗独不损;御史赵计奏与澡同。上曰:“霖雨溥博,岂得渭南独无!”更命御史朱敖视之,损三千余顷。上叹息久之,曰:“县令,字人之官,不损犹应言损,乃不仁如是乎!”贬澡南浦尉,计澧州司户,而不问滉。
    

       十一月,壬子,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奏破吐蕃万余众于岷州。
    

       丙辰,蒋镇还,奏言“瑞盐实如韩滉所言”,仍上表贺,请宣付史臣,锡以嘉名。上从之,赐号宝应灵应池。时人丑之。
    

       十二月,丙戌,朱泚自泾州还京师。
    

        丁亥,崔宁奏破吐蕃十余万众,斩首八千余级。
    

        庚子,以朱泚兼陇右节度使,知河西、泽潞行营。
   

         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先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十州之地,及李灵曜之乱,诸道合兵攻之,所得之地,各为己有,正己又得曹、濮、徐、兖、郓五州,因自青州徙治郓州,使其子前淄州刺史纳守青州。正己用刑严峻,所在不敢偶语;然法令齐一,赋均而轻,拥兵十万,雄据东方,邻藩皆畏之。是时田承嗣据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李宝臣据恒、易、赵、定、深、冀、沧七州,各拥众五万;梁崇义据襄、邓、均、房、复、郢六州,有众二万;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上宽仁,一听其所为。朝廷或完一城,增一兵,辄有怨言,以为猜贰,常为之罢役;而自于境内筑垒、缮兵无虚日。以是虽在中国名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不是宽仁,是软弱,朝廷虚弱,皇帝傀儡,军阀横行
    

      代宗大历十三年(戊午,公元七七八年)
   

        春,正月,辛酉,敕毁白渠支流碾硙niǎn wèi以溉田(利用水力启动的石磨。《通典·食货二》:"往日 郑白渠 溉田四(万)馀顷,今为富商大贾竞造碾硙,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一万许顷。"《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春,正月,辛酉,敕毁 白渠 支流碾硙以溉田。" 胡三省 注:" 公输班 作硙,后人又激水为之,不烦人力,引水激轮,使自旋转,谓之水磨。"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又督成水利之官,常时相视,禁富人豪家碾硙芦苇茭荷陂塘壅碍上流。")。升平公主有二硙,入见于上,请存之。上曰:“吾欲以利苍主,汝识吾意,当为众先。”公主卽日毁之。
    

      戊辰,回纥寇太原,河东押牙泗水李自良曰:“回纥精锐远来求鬬,难与争锋;不如筑二垒于归路,以兵戍之。虏至,坚壁勿与战,彼师老自归,乃出军乘之。二垒抗其前,大军蹙其后,无不捷矣。”留后鲍防不从,遣大将焦伯瑜等逆战;癸酉,遇虏于阳曲,大败而还,死者万余人。回纥纵兵大掠。二月,代州都督张光晟击破之于羊武谷,乃引去。上引去。上亦不问回纥入寇之故,待之如初。
    

       己亥,吐蕃遣其将马重英帅众四万寇灵州,夺填汉、御史、尚书三渠水口以弊屯田。
    

        三月,甲戌,回纥使还,过河中,朔方军士掠其辎重,因大掠坊市。
    

        夏,四月,甲辰,吐蕃寇灵州,朔方留后(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常谦光击破之。
    

       六月,戊戌,陇右节度使朱泚献猫鼠同乳不相害者以为瑞;常衮帅百官称贺。中书舍人崔佑甫独不贺,曰:“物反常为妖,猫捕鼠,乃其职也,今同乳,妖也。何乃贺为!宜戒法吏之不察奸、边吏之不御寇者,以承天意。”上嘉之。佑甫,沔之子也。秋,七月,以佑甫知吏部选事。佑甫数以公事与常衮争,由是恶之。
    

        戊午,郭子仪奏以回纥犹在塞上,边人恐惧,请遣邠州刺史浑瑊将兵镇振武军,从之。回纥始去。
    

       辛未,吐蕃将马重英二万众寇盐、庆二州,郭子仪遣朔方都虞候李怀光击却之。
    

        八月,乙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请复姓张,许之。
   

        吐蕃二万众寇银、麟州,略党项杂畜,郭子仪遣李怀光击破之。
   

        上悼念贞懿皇后不已,殡于内殿,累年不忍葬;丁酉,始葬于庄陵。
    

        九月,庚午,吐蕃万骑下青石岭,逼泾州;诏郭子仪、朱泚与段秀实共却之。
    

        冬,十二月,丙戌,以吏部尚书、转运‖盐铁等使刘晏为左仆射,知三铨及使职如故。
    

        郭子仪入朝,命判官京兆杜黄裳主留务。李怀光阴谋代子仪,矫为诏书,欲诛大将温儒雅等。黄裳察其诈,以诘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之难制者,黄裳矫子仪之命,皆出之于外,军府乃安。
    

       以给事中杜亚为江西观察使。
    

       上召江西判官李泌入见,语以元载事,曰:“与卿别八年,乃能除此贼。赖太子发其阴谋,不然,几不见卿。”对曰:“臣昔日固尝言之。陛下知羣臣有不善,则去之;含容太过,故至于此。”上曰:“事亦应十全,不可轻发。”上因言:“朕面属卿于路嗣恭,而嗣恭取载意,奏卿为虔州别驾。嗣恭初平岭南,献琉璃盘,径九寸,朕以为至宝。及破载家,得嗣恭所遗载琉璃盘,径尺。俟其至,当与卿议之。”泌曰:“嗣恭为人,小心,善事人,畏权势,精勤吏事而不知大体。昔为县令,有能名。陛下未暇知之,而为载所用,故为之尽力。陛下诚知而用之,彼亦为陛下尽力矣。虔州别驾,臣自欲之,非其罪也。且嗣恭新立大功,陛下岂得以一琉璃盘罪之邪!”上意乃解,以嗣恭为兵部尚书。(李泌大公无私不害人
    

       郭子仪以朔方节度副使张昙性刚率,谓其以武人轻己,衔之;孔目官吴曜为子仪所任,因而构之。子仪怒,诬奏昙扇动军众,诛之。掌书记高郢力争之,子仪不听,奏贬郢猗氏丞。旣而僚佐多以病求去,子仪悔之,悉荐之于朝,曰:“吴曜误我。”遂逐之。(算污点,但能改
   

        常衮言于上曰:“陛下久欲用李泌,昔汉宣帝欲用人为公卿,必先试理人,请且以为刺史,使周知人间利病,俟报政而用之。”
    

        代宗大历十四年(己未,公元七七九年)
   

        春,正月,壬戌,以李泌为澧州刺史。
    

         二月,癸未,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薨。(田承嗣(705年-779年),字承嗣,平州卢龙(今河北卢龙)人,唐朝中期军阀。田承嗣行伍出身,原为安禄山部将,累功至武卫将军,随其反唐,并攻陷洛阳。安史之乱失败后在莫州降唐,并依靠仆固怀恩,被封为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在魏博,不听朝廷诏令,俨若独立,朝廷为了笼络他,加封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爵雁门郡王,他却愈发骄纵。大历十年(775年),田承嗣占据相卫四州,使得朝廷征发诸镇征讨。田承嗣起初屡遭挫败,后暗中勾结李正己,离间李宝臣与朱滔,又上表请罪,最终得到朝廷赦免。次年,田承嗣又援助李灵曜叛乱,并在其失败后再次上表请罪。田承嗣占据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拥兵五万,朝廷难以调动,藩镇割据日渐严重。大历十四年(779年),田承嗣病死,并将节度使之位传于侄子田悦,开藩镇世袭之先例。这是一个狡猾而凶悍的军阀。)有子十一人,以其侄中军兵马使悦为才,使知军事,而诸子佐之。甲申,以悦为魏博留后。
   

       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残好色,将吏妻女美者,多逼淫之,悉以军政委妹壻节度副使张惠光。惠光挟势暴横,军州苦之。忠臣复以惠光子为牙将,暴横甚于其父。左厢都虞候李希烈,忠臣之族子也,为众所服。希烈因众心怨怒,三月,丁未,与大将丁暠等杀惠光父子而逐忠臣。忠臣单骑奔京师,上以其有功,使以检校司空、同平章事留京师;以希烈为蔡州刺史、淮西留后。以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州刺史,增领汴、颍二州,徙镇汴州。(朝廷一再容忍军队以下犯上,虽然惠光父子该死。)
    

        辛酉,以容管经略使王翃为河中少尹、知府事。河东副元帅留后部将凌正暴横,翃抑之。正与其徒乘夜作乱,翃知之,故缩漏水数刻以差其期,贼惊,溃走,擒正,诛之,军府乃安。
   

        成德节度使张宝臣旣请复姓,又不自安,更请赐姓;夏,四月,癸未,复赐姓李。
    

        五月,癸卯,上始有疾,辛酉,制皇太子监国。是夕,上崩于紫宸之内殿,(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1月17日-公元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计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公元762年至公元779年在位。李豫于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公元726年1月17日)生于东都上阳宫,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公元762年继位,改名豫 。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诸多藩镇割据,北方又有邻国回鹘不断勒索,西面有邻国吐蕃侵扰。公元763年吐蕃占领首都长安十五日。唐代宗为求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公元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是一个软弱的维稳皇帝。)遗诏以郭子仪摄冢宰。癸亥,德宗卽位,在谅阴中,动遵礼法;尝召韩王迥食,食马齿羹,不设盐、酪。
    

        常衮性刚急,为政苛细,不合众心。时羣臣朝夕临,衮哭委顿,从吏或扶之。中书舍人崔佑甫指以示众曰:“臣哭君前,有扶礼乎!”衮闻,益恨之。会议羣臣丧服,衮以为:“礼,臣为君斩衰三年。汉文帝权制,犹三十六日。高宗以来,皆遵汉制。及玄宗、肃宗之丧,始服二十七日。今遗诏云:"天下吏人,三日释服。"古者卿大夫从君而服,皇帝二十七日而除,在朝羣臣亦当如之。”佑甫以为:“遗诏,无朝臣、庶人之别。朝野内外,莫非天下,凡百执事,孰非吏人!皆应释服。”相与力争,声色陵厉。衮不能堪。乃奏佑甫率情变礼,请贬潮州刺史;上以为太重,闰月,壬申,贬佑甫为河南少尹(唐代,凡州升为府者,其刺史称为府尹。下设少尹2人,为府尹之副职。府尹从三品,少尹从四品。宋代沿设,但无实权。又唐以京兆(长安)、河南(洛阳)、太原合称三府,各设牧1人,从二品,尹1员,从三品,少尹2人,从四品下。《旧唐书·职官志二》说:“魏晋已下,州府有治中,隋文帝改为司马,炀帝改为赞礼,又改为,武德改为治中,永徽避高宗名改为司马,开元初改为少尹”。省级市)。
    

       初,肃宗之世,天下务殷,宰相常有数人,更直决事,或休沐各归私第,诏直事者代署其名而奏之,自是踵为故事。时郭子仪、朱泚虽以军功为宰相,皆不预朝政,衮独居政事堂,代二人署名奏佑甫。佑甫旣贬,二人表言其非罪,上问:“卿向言可贬,今云非罪,何也?”二人对,初不知。上初卽位,以衮为欺罔,大骇。甲戌,百官衰绖,序立于月华门,有制,贬衮为潮州刺史,以佑甫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闻者震悚。佑甫至昭应而还。旣而羣臣丧服竟用衮议。(两人矛盾为琐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