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的典故

 爱雅阁 2019-08-29
1:桑弧蒿矢,《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余人。每春秋飨射,常备列典仪,以素木瓠叶为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西汉·戴圣《礼记·内则》:“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古代男子出生,射人用桑木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射天地四方,表示有远大志向的意思。
比如陆游在《对酒叹》中说:“镜虽明,不能使丑者妍;酒虽美,不能使悲者乐。
男子之生桑弧蓬矢射四方,古人所怀何磊落!”在《书志》一诗中说:“蓬矢桑弧射四方,岂知垂老卧江乡。”
 

2:桑户蓬枢,亦作桑枢瓮牖。以桑枝为门,木条为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寒。典出《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明·梁辰鱼《浣沙记·遗求》:“假如原宪是个善士,桑户蓬枢,颜渊是一个好人,簟食瓢饮。”
《战国策·秦策一》:“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古人多如汉贾山在《至言》所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排斥桑间濮上。
 

3:桑间濮上,亦作濮上桑间。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据《礼记·乐记》上记载:“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自吴国季札鲁国观乐,桑间濮上就成为亡国之音的一个传统,比如《汉书.地理志》上说:“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因而淇澳这个本来盛产男女情歌的地方,就成为了淫靡的音乐和男女欢会的卑劣龌龊的地方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略举几例:
比如:《吕氏春秋·音初》:“世浊则礼烦而乐淫,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同样在《吕氏春秋》里面我们还能找到“伐性之斧”的记载,据其书《本性》篇说:“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再比如南北朝的鲍照于《采桑》一诗里面说:“卫风古愉艳。郑俗旧浮薄。”接着这个大旗呐喊的唐代诗人沈颂漂泊到了先秦卫国的地方,不免浮想联翩,在愉艳宜春色的淇水,暮愁摇曳,静赏着榴花的时候,想到诗经里面的萱草暂忘忧(卫风愉艳宜春色,淇水清泠增暮愁。总使榴花能一醉,终须萱草暂忘忧。《卫中作》)。
明·杨循吉《蓬轩吴记》卷上:“其集多桑间之咏,不足传也。”
清·唐仲冕《六如居士遗事》:“美人者某挥使女也,慕伯虎才名,暗以手书订桑间之约,期以八月十五试毕赴之。”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九回:“岂不闻瓜田李下,君子不居,濮上桑间,诗人所刺!”

4:桑落瓦解,象桑叶枯落,屋瓦解体。形容事势败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后汉书·孔融传》:“桑落瓦解,其势可见。”
 

5:桑田碧海,亦作沧海桑田、渤澥桑田、沧桑、海桑陵谷、陵谷沧桑等,种类之繁多,其意一也。其典故出自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与王远(字方平)饮蔡经家,“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将复扬尘也。’”喻世事变迁极快、极大。或谓时间久远。
如:唐王绩《游仙四首》之一:“自悲生死促。无暇待桑田。”唐白居易《送王卿使君赴任苏州因思花迎新使感旧游寄题郡中木兰西院一别》:“不论竹马尽成人,亦恐桑田半为海。”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明·夏完淳《翠华篇》:“桑田碧海须臾改,歌舞流光不相待。”
宋·苏轼《送乔仝寄贺君》诗之二:“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清·程元升《幼学琼林·地舆》:“渤澥桑田,谓世事之多变。”
又: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又: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一》:“又自托于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其人已无足观。”
又:唐·韦应物《汉武帝杂歌》之一:“海水桑田几翻覆,中间此桃四五熟。”
又:海水桑田几变迁,桃花依旧郡城边。清·厉鹗《东城杂记·东皋隐者》
又:清·朱彜尊《玉带生歌》:“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挱尚如故。”

6:桑土绸缪,《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
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明史·赵世卿传》:“古者国家无事则预桑土之谋,有事则议金汤之策。”
 
7:桑荫不徙,形容知心相交不在乎时间的长短,其二是指代时间极短。语出《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席陇亩而荫庇桑,荫移而授天下传。”桑荫不徙舜受大麓,而已陟帝位,皆所以祗承天命,若此之速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以肃承天命”裴松之注引《献帝传》
 

8:桑榆,有桑榆晚景,桑榆末年,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等说法。典出《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又: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又:清·顾炎武《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又: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又:萧统《文选·刘铄〈拟古二首〉》:“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时。”
又:《隋书·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又:唐·刘禹锡《谢分司东都表》:“虽迫桑榆之景,犹倾葵藿之心。”
又:清·黄轩祖《游梁琐记·三麻子》吾辈风烛余年,正足自娱桑榆之景,岂堪以粉黛重自斧斫耶。
案:桑榆一说为日出于扶桑,落于桑榆之颠,故有桑榆晚景之说。
 

9:扶桑:扶桑,亦作“榑桑”,亦称“扶木”。神话传说中木名。一作花名,即朱槿花。原产于中国南方。据晋朝嵇含的《南方草木》中则记载“其花如木槿而颜色深红,称之为朱槿”、“深红色,花五出”等。
又: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粤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复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绝。”
但扶桑,最出名的是日本国的古称以及神话中的树名,即太阳所出的地方。《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曰居下枝,一曰居上枝。” 郭璞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馀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又,扶桑别指太阳。如《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而三扶桑,就比喻为辅佐帝王的大臣。
  又:《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哺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时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
又:扶桑也是一仙境。
据《十洲记》中洲记载:“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污,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地多林木,叶皆如桑。又有椹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体皆作金光色,飞翔空玄。其树虽大,其叶椹故如中夏之桑也。但椹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味绝甘香美。地生紫金丸玉,如中夏之瓦石状。真仙灵官,変化万端,盖无常形,亦有能分形为百身十丈者也。”
案:其事迹《初学记》、《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书别有载。其仙境所产桑葚与晋王嘉《拾遗记.少昊》“红桑” :"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仞,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效用一样。
 

10:桑中之喜,《左传·成公二年》:“申叔跪从其父,将适郢,遇之,曰:‘异哉!夫子有三军之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杨伯峻:“此借用‘桑中’一词,暗指巫臣与夏姬私约。”(此桑中之喜,类似诗经墙茨。《诗.墉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毛传:"墙所以防非常;茨蒺藜也。欲埽去之反伤墙也。"郑玄笺:"国君以礼防制一国今其宫内有淫昏之行者犹墙之生蒺藜。"据《诗序》并毛传卫宣公卒惠公庶兄公子顽与宣公夫人宣姜私通国人疾之而不可明言因作此诗以讥刺之。后遂以"墙茨"为宫廷淫乱之典实。)又此事亦见《诗·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朱熹集传:"桑中﹑上宫淇上,又沬乡之中小地名也……卫俗淫乱,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故此人自言将采唐于沬,而与其所思之人相期会迎送如此也。"
 

11:桑中之约,指男女私会。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桑中之约,不可长也。日在帡幪之下,倘肯赐以姻好,父母必以为荣,当无不庇,宜速为计。
 

12:梦桑,比喻死期将至。典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晋·陈寿《益部耆旧传·杂记》:“[何祇尝梦井中生桑,以问占梦赵直,直曰:‘桑非井中之物,会当移植;然桑字四十下八,君寿恐不过此。’祇笑言‘得此足矣’。初仕郡,后为督军从事……年四十八卒,如直所言。”
如:元陆友仁《哭季弟》:“不图十日后,竟应生桑梦。”

13:研桑心计,该词与陶朱世家意思类似,说明一个人有经商的头脑。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汉·班固《答宾戏》:“研桑心计于无垠。”
 
14:指桑骂槐,三十六计之一。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他每日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15:桑门,意为空门。清·钮琇《觚剩·树怪》:“石涛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迹桑门,结茅于徽之黄山。”
 

16:包桑,苞桑。丛生的桑根。语出《易.否》:"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孔颖达疏:" 苞,本也。凡物系于桑之苞本则牢固也……桑之为物,其根众也,众则牢固之义。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则有系于苞桑之固,无倾危也。"后因用"苞桑"指帝王能经常思危而不自安,国家就能巩固。《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年》:"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胡三省注:"包桑多根﹐植桑至于根多﹐民安其居之验。"后喻根基稳固,如清·方苞《周公论》:“盖惩于鬼方之叛殷,莱夷之争齐,而早为盘石桑苞之固也。”
 

17:桑梓,指故乡。语出《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毛传:"父之所树,己尚不敢不恭敬。”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后因以桑梓指代父母之邦。如柳宗元《闻黄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又:近代黄治峰《无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
 

18:翳桑,,古地名。春秋晋灵辄饿于翳桑,赵盾见而赐以饮食。后辄为晋灵公甲士。会灵公欲杀盾,辄倒戈相卫,盾乃得免。事见《左传.宣公二年》。按,翳桑,杜预注云,"桑之多荫翳者"。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中》云,"翳桑当是地名"。当以王说为是。后以"翳桑"为饿馁绝粮的典故。如唐李绅《却到浙西》:“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19:争桑,争夺桑树。《史记.吴太伯世家》:"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后用为边境不宁的典实。
 

20:柴桑,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  2.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  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晩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案:柴桑主,柴桑翁,柴桑伦等除了指代陶潜之外,也有可能是东晋的隐士刘遗民。不过,这三个词的偏重不一样,柴桑伦,偏重隐逸,柴桑主,偏向于善待佣工。其事出自《南史.隐逸传上》:“潜在彭泽令任上,曾派一佣工助其子耕于柴桑,诒书曰:"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21:楼桑里,汉末刘备的故里名。在今河北省涿县境。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少时,宅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如车盖。备与诸小儿在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后称此地为楼桑里。
 
22:田月桑时,指农村的劳作时间。如:南朝齐·萧子良《谏射雉启》:“且田月向登,桑时告至。”
 

23:祥桑谷,妖桑和妖谷。古代传说,殷帝太戊时,"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陟。伊陟曰:'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见《史记.殷本纪》。按,古书于帝名及灾异的记载各异。《尚书大传》卷二下作"武丁之时,桑榖俱生于朝"。《韩诗外传》卷三作"榖生汤之庭"。(案,此事与西晋张华事类似。《晋书·张华传》:“初,(张)华所封壮武郡有桑化为柏,识者以为不祥。又华第舍及监省数有妖怪。少子韪以中台星坼,劝华逊位。华不从……遂害之于前殿马道南。”)
 

24:汤祷桑林,谓汤逢大旱,自以身为牺牲,祷于桑山之林以祈雨。表示商汤仁德爱民。语本《吕氏春秋.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
 

25:桑封,即"桑主"。《山海经·中山经》:"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鋭其上,而中穿之加金。"一说为藻珪之误。袁珂校注:"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谓经文桑封系藻珪之误,桑主即藻玉……其说近是"
 

26:桑根车,即山车。纬书传说帝王有德,天下太平,则山车出现,为祥瑞之一。后亦指帝王所乘之车。
 

27:桑新妇,《曲海总目提要》卷三十引《广舆记·山东兖州府·流寓人物》:"〔庄周〕一日游山下,过一新冢,有少妇缟素扇坟,曰:'受夫约,坟土干乃嫁,故扇之欲其早干耳。'"后因以"桑新妇"指狠心不贤的妻子。桑新,"丧心"的谐音。
 

28:桑杨,《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后因以"桑杨"代其诗,为颂德祝寿之辞。
 

29:桑雉,为施行仁政,普及教化的典实。事见《后汉书·鲁恭传》,汉鲁恭(字仲康)为中牟令,行德政。上司遣使察访,恭与来使行至田间,坐桑下小憩,有雉停身旁。旁有儿童。使曰:"儿何不捕之?"儿曰:"雉方将雏。"使矍然而起,盛赞鲁恭"化及鸟兽",使"竖子有仁心"
 

30:桑苎翁,唐陆羽的别号。(案,桑苎经即茶经)
 

31:劝课农桑,喻重本务农。如《汉书·龚遂传》:汉宣帝时,渤海年荒,民多带持刀剑为盗。龚遂为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
 

32:三宿恋,《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
 

33: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喻代人受过。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卷:“戚青无力势,被夺了休。遇吃得醉,便来计押番门前骂。忽朝一日,发出句说话来,教‘张公吃酒李公醉’,‘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34:长桑,长桑君的省称。后借指良医。  2.复姓。战国有长桑君。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5:空桑,传说中的山名。产琴瑟之材。  2.瑟名。古代于夏至祀地奏乐用。  3.空心桑树。  4.指非父母所生﹐来历不明者。  5.指僧人或佛门。
 

36:女桑,即稚桑,幼小的桑树。宋杨万里有《桑畴》诗。诗云:"夹岸濒河种稚桑,春风吹出万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