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面面观(上)

 RK588 2019-08-29

景德镇陶瓷

郭沫若诗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景德镇是陶瓷之城、陶瓷之都,瓷都孕育了陶瓷文化 。如果说景德镇这座古城至今还充满着一种神奇的魅力,充满着一种青春的活力的话,那么我们有着充分的理由将其归结到它本身所孕育的陶瓷文化 。本文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一观察: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物<<<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物质生产的反映和累积。

01

景德镇陶瓷文化即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反映和累积。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陶瓷生产源远流长。如果根据《浮梁县志》关于'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1)的记载,则可追溯到一千七八百年以前,而根据考古发掘有实物可证者起码不晚于唐代  。(2)   南宋蒋祁《陶记》云:'景德陶,昔三百余座' (3) ,可以想见当年窑火之盛  。元代景德镇始设官窑,高岭土的使用与' 二元配方'促进了瓷器的生产 。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 。当时的制瓷作坊,分工相当细'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4) 。清代康、雍、乾三朝,景德镇制瓷技艺更趋娴熟精湛,所制之瓷品质之精,造型之多,彩釉之丰富,无不登峰造极 。嘉庆年间刻成的 《景德镇陶录》记载. '陶有窑,窑有户,户有工,工有作,作有家。'对民窑生产的分工合作形式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延伸描述得既细致又生动 。(5)经过晚清和民国这个重要的过渡期之后,新中国景德镇陶瓷生产更有了新的发展。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演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景德镇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镇之一 ,主要原因即在于此。而景德镇陶瓷文化则在这种物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地生成、演进、积淀和更新。揭开时光织成的层层纱幕:我们看到,反映陶瓷生产的文化,旧者不断为人们所认识,所体会、所发掘、所理解,新者不断在产生、在发展。反过来,这种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常常体现在物质形态上,特别是集中体现在这种生产的产品一一瓷器上。你看,陈列于中外博物馆、附着于建筑物、传世于民间、埋藏于古代地层中的景德镇瓷器及广泛分布于古城的丰富的窑业堆积,正在述说着一部煌煌的景德镇陶瓷史;而现时景德镇陶瓷厂的作业线上、陶瓷作坊里,工人手中正在制作的以及进入商品流通的、进入人们生活消费的景德镇瓷器……不也正在向人们展示、传播着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吗?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人<<<

02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人所创造的 。

这些人,包括古往今来的景德镇陶瓷工匠和陶瓷艺术家-这是一支伟大的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历朝历代今朝今世的景德镇陶瓷产品正是出自于他们的手中。这支伟大的生力军之中有着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唐代载瓷入关中的镇民陶玉和奉诏制瓷进御的新平民霍仲初,到明清时制出流霞盏、卵幕杯的巧匠昊十九和仿制古瓷的名家周丹泉,以至于近现代诸多陶瓷名匠名家,如人们熟知的民国年间的'珠山八友',当代的陶瓷艺术家王锡良、张松茂、秦锡麟 、周国帧、王隆夫等,以及不断涌现的陶瓷新秀。还有一些常常为人们所忽略 ,名不见经传,但是应当大书特书的能工巧匠,如原景德镇人民瓷厂成型师傅万木佑、万春辉,梁炳泉,揭友发,他们在1990年合作制成3.56米高的瓶坯4支,一窑烧成,成瓷高度 2.88-2.97米,创造出当时青花瓷瓶大件之最。(6)这些工匠和艺术家,有的是本籍人,有的则来自外地。在特定的时期,由于战争、灾荒或别的原因,也曾出现工匠从其他陶瓷产区大规模迁入的现象 。清人有'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 (7)的说法。而今则有所谓'景飘'一族 ,他们来自外地,有的还来自'外洋'。他们在景德镇学习,同时也各自携带着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观念和手艺在辛勤地劳作,而展现出别样的风采。无论是出自本籍还是来自外地,他们都汇入了这支创造景德镇陶瓷及其文化的大军 。

这些人,还包括景德镇陶瓷业的管理者,改革者——如清代雍乾时期的督陶官唐英 、民国时期被称为'陶业的改革者'的杜重远和以全部心力从事陶业教育的张浩、上世纪50年代窑炉改革技术总负责邹如圭......

这些人,还包括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研究者、记述者——如南宋作 《陶记》的蒋祁,明代作《天工开物》的宋应星,清代作《陶说》的朱琰、作《陶歌》龚轼、作《景德镇陶录》的蓝浦和郑廷桂,民国时期作《景德镇陶业纪事》的向焯,以及当代许多陶瓷研究专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揭示了景德镇陶瓷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构成一组景德镇陶瓷文化图景的长卷。当代研究者中,有两位学者特别值得注意:刘新园,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他主持了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复原了大量古代瓷器,并参证以文献,令人信服地重现了景德镇陶瓷的历史系列;林景梧,原景德镇方志办主任,在主持新志编修过程中,拨开旧籍中含混的记述,从浩繁的官修史书中找到确凿证据,明确指出景德镇置镇的年代为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 1004年。他们都在景德镇历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美 <<<

03

景德镇陶瓷文化之美附着于陶瓷,散发着中国泥土的芳香,是景德镇陶瓷的材质美,造型美、釉色美、纹饰美的综合。

自五代的灰胎青瓷、白胎白瓷到宋代的青白瓷,自元代的青花、釉里红到明清的釉上五彩、粉彩,自民初各种彩绘工艺探索和创新到现时异彩纷呈的局面一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美丽经历了一个由单纯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过程。景德镇陶瓷装饰的门类和手法可谓多矣,法古创新,层出不穷:

胎体装饰一一如印 、刻 、划、楼 、雕(圆雕、浮雕、捏雕)…

釉下装饰 一一如青花、釉里红 、 釉下五彩..

色釉装饰一一如钧红、祭红、郎窑红、天青、豆绿、鳝鱼黄、孔雀蓝、三阳开泰 、彩虹釉......

釉上装饰一一如珐琅彩 、粉彩、古彩 、新彩、刷花、贴花…

综合装饰一一如青花玲珑(釉下青花与胎体装饰之镂的综合)、斗彩(釉下与釉上装饰的综合)、影青(胎体装饰与色釉装饰的综合)……

景德镇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陶瓷艺术品,各自展现出它们独特的美感 :古拙、朴素,典雅、清新、简练、富丽、飞动、凝重……不同的艺术品种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各家各派出手的艺术品体现出其不同的风格 。

注释


(1)【 清 】乾隆四十八年《浮梁县志》。

(2)被评为 2013年十大考古发掘的景德镇南窑唐代遗址,此次发掘揭示了龙窑遗迹2座、灰坑10个、灰沟1条、道路遗迹 1条,出土了大批窑具和瓷片标本 。考古证明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 距今有 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被认为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

(3)【 元 】 蒋祈《陶记》, 见康熙版《浮梁县志》,然未载明其著作年代 。乾隆版《浮梁县志》才注明其写于元代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刘新园先生于 1981年发表文章,论断其著于南宋  。而景德镇陶瓷学院熊寥先生经过研究,仍认为其著于元代 。本文采用刘说 。

(4)【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 。

(5)【 清 】蓝浦原著,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引文出自卷三陶务条目。

(6)据笔者在首届陶瓷节期间的调查,结果载于次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编印的画册 。

(7) 【 清 】沈嘉微《窑民行》, 见道光版《浮梁县志》 。

来源:景德镇方志,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