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璠始建历史上第一座袁州大桥(袁州刺史系列 4)

 资料全录 2019-08-29

邓璠始建历史上第一座袁州大桥(袁州刺史系列 4)

 邓璠始建历史上第一座袁州大桥

宜春李姓的始祖长子任袁州刺史

邓璠始建历史上第一座袁州大桥

历史上第一座袁州大桥始建于何朝何代呢?据现存最早的宜春地方志——明正德《袁州府志》记载,古袁州城北秀江河上的第一座大桥,修建于唐中和年间(881年——884年),乃袁州刺史邓璠所建。其时名曰“广济桥”(宜春浮桥前身)。

    邓璠(822-893)字韫玉,筠州(江西高安)人。唐懿宗李漼咸通六年(865)科举进士,以才能和道德并优,选任官至尚书。唐朝即位年龄最小[11岁]的皇帝唐僖宗李儇[宣]中和元年(881年),邓璠自尚书、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既以“尚书”及“江西节度使”的官阶暂代袁州刺史。谁知,一“代”就是6年。邓璠在任期间遵理守法,清正廉明,不伐功矜能,崇尚教育,兴办学校,百姓乐于从事,人称有“古循吏之风”。

    唐僖宗时,邓璠政绩颇多。尤其是在城北秀江上架起袁州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桥梁,受到朝野交口赞誉。那时节,州县境内驿传桥津是否葺治,是衡量地方官有无“善政”的标准。故僖宗诏令邓璠再任袁州刺史,由“权知”改为“正任”。“正任”与“权知”俸禄虽相同,但“正任”地位比“权知”要高些。皇帝诏令一下,袁州百姓奔走相告,欣喜不禁。斯时,袁州有位退居林下的隐士,名叫彭蟾,即赋《贺邓使君璠正任袁州》诗,诗曰:

六年惠泽及黎氓,大史论功俟陟明。

尺一诏书天上降,二千石禄世间荣。

新添画戢门增峻,旧蹑青云路转平。

更待皇恩酬善政,碧油幢到郡斋迎。

    彭蟾原指望邓璠能得到朝廷的更加重用,无奈此时,唐朝已风雨飘摇,无心倚重这位勤政爱民的官员。不久,以镇压黄巢起义有功的李游接替了邓璠的袁州刺史职位。

邓璠在袁州修建的广济桥,约于南唐保大四年(949年)前后被洪水冲毁,只经历了六十余年。南唐袁州刺史边镐复于桥址建造了宜春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名为“永济桥”。尔后,时而石桥,时而浮桥,迭相更替。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石桥移往原广济桥下游数百米外的小北门外。民国15年(1926年),石桥冲毁,有代之以浮桥。

1996年6月28日,在当年邓璠所建的第一座袁州大桥的旧址上,一道新的袁州大桥竣工至今。

这位“六年惠泽及黎氓”的袁州长史,唐僖宗李儇[宣]光启2年(886年),去官后不忍离开袁州,见宜春县白芒山(今属分宜)山清水秀,遂举家留居白芒,繁衍生息.成为江西分宜白芒邓家的始祖。

宜春李姓的始祖长子任袁州刺史

 李游,字观业,李世民第十四子的八世孙,宜春李姓的始祖,岭南节度使李宪长子,生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幼承父荫,世禄朝议大夫,授尚书屯田员外郎,唐穆宗李恒长庆四年(824年)考中进士,唐僖宗李儇[宣]光启2年(886年)任袁州、宜春刺史。因兵乱扰攘,保御有功,唐僖宗李儇[宣]敕旨进封宜春侯。

李游,性仁恕,爱民,“郡人德之”。中和光启年间,组建民团,保卫疆土,拒御外敌,平制兵乱为宜春区域的稳定发展、安民抚民作出了巨大贡献,深得民心民意,

据《宜春市志》卷三十三历史文物条目载“李家祠,位于城区沙子巷内。沙子巷李家祠是唐代中原著姓南迁的重要历史见证。唐中和年间(881-884)为崇敬袁州刺史李游而建,后被太平军拆毁,清咸丰年间(1851-1861)重建。”李氏子孙依祠而居,因宗枝繁茂,历代皆有迁居周边郡县者,后世一直以沙子巷为祖籍标志,故沙子巷李家祠虽历千年沧桑而香火不绝。1984年列为宜春市文物保护单位,殊为可惜的是,1989年李家祠拆毁建宿舍楼。 

唐 袁州刺史[101--117]

(1) 钟离侑        

(2) 张 错

(3) 张 臯

(4) 黄 萼

(5) 范 昌        

(6) 邓 璠  唐僖宗李儇[宣]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李儇[宣]光启2年(886年)

(7) 李 游 唐僖宗李儇[宣]光启2年(886年)任

(8) 揭 镇  唐昭宗李晔乾宁二年(895) 广东揭阳人揭镇以军功出任袁州刺史,任内劝课农桑,财用富饶。增筑罗城一千五百余丈,同时增筑外城,疏浚壕堑,敛不及民。卸任后,未归揭阳,而是举家定居于袁州城中铁炉巷。后徙城西乌山。今明月山风景区温汤镇境内的揭姓人家,基本上都是揭镇的后裔。   

(9) 钟匡时  江西上高人,唐末镇南军节度使、南平王钟传长子,唐昭宗李晔光化二年[899]任

(10) 杜 琯   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901]任

(11) 冷 约 唐哀帝李柷[驻]天祐元年[904]任

(12) 吕师周  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吕蒙的后代。   

(13) 彭彦章  (9世纪-919年5月10日),庐陵人,唐朝天祐初年袁州刺史,彭彦章拓展东南面城池,与旧城相通,城上建有串房一千二百七十二间。

(14) 汤迪,世居句容县进贤乡忠信里殷家巷口,曾官金陵节度使,因事谪守袁州。汤迪袁州刺史任满后举家隐居于宜春县集云乡嘉田里[今袁州区南庙镇]。汤迪卒,葬于城南仰峰。因其治袁有方,袁人感其功德,立庙祀之。这就是旧时遍布宜春县城乡的“太尉庙”。时至民国,不仅宜春县署后遗存有汤迪的庙宇,而且南庙、竹亭、鸾坑、新庚、刘家源等乡村也有汤迪的神祠。

(15) 刘崇景

(16) 刘璋[卒于任]

(17) 王缉先,字日初,号,唐德宗贞元癸未(公元803年)六月初七日生,唐宣宗大中辛未(公元851年)进士及第,授翰林供奉知制诰,罢出为登州判官升袁州刺史,老于河南水患频作,遂弃官往砌先茔,家族徙居分宜县之洪水塘白芒新址西坑

南吴  袁州刺史[1--8]

(1) 王 安

(2) 王 琪 天祐六年[909]任

(3) 马 潜  顺义四年[924]自和州刺史任,终于郡 

(4) 刘崇安  [刘崇景弟自江西节度使任]

(5) 陈 丹[自滁州刺史任,终于郡]  

(6) 顿 金 乾贞二年(928)任,知州顿金在四郭城门外设置栅栏罗城,以备守御之需。

(7) 张 晖 大和元年[929]任,大和2年[930]罢

(8)趙思䖍 大和间自蕲州刺史任,南唐升元四年[940]罢

南唐  袁州刺史

(1) 张承杰 

(2) 刘仁赡 (900-957),字守惠,淮阴洪泽[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元年(943),知州刘仁赡全部采用砖石加固东南面的子城。在袁州任刺史期间有史记载“晓畅吏事规书有方,一新(袁)州治。其所建袁州府署的城西门楼,是为敲鼓报时用的城楼,后来演变为今天的袁州谯楼。

(3) 纪厚愉

(4) 边镐 名康乐,升州人(今江苏南京),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四年(956年)应为定楚有功除州刺史守袁州。建造了宜春历史上的第一座浮桥,名为“永济桥”。《正德袁州府志》云:“造舟为梁十二,名曰永济,宜春有浮桥自此”。

(5) 李征古,万载高城人,南唐烈祖李昪升元年间(937-943)进士及第。李征古以枢密院副使兼尚书吏部郎中。南唐元宗李璟保大十年[952]任袁州刺史,李征古到任后,静理壁立,凛然不可干以私。五代末,袁州更换刺史29人,都是军人。李征古到任以后,以儒术饰吏治,立孔庙、备祭器、弦歌不衰。李征古曾用私有财物百万,代其乡输税,后来因受累被赐死。

(6) 史公铢  他在任上“ 近民情,知良吏之节。性和不损,抚士宽容” ,“ 廉明直干,民皆安堵” ,被誉为“ 文武刺史”

(7) 翟彦钊  南唐元宗李璟保太间 遥授[授予官衔,而不须到任]

(8) 胡俨俦   以马部军都指挥使任

(9) 陆孟俊 

(10) 刘茂忠 其先彭城人,后世徙居安福(今吉安市安福县)。本名彻。或谓之曰:“刘彻乃汉武帝也,非人臣所能名。”乃改焉。因持大槊[古代的一种攻击武器。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破赵宋军于萍乡潭师境内,宋太祖赵匡胤开宝[968--976]中,南唐元宗李璟拜为袁州刺史。刺袁日,生一女.赵宋灭南唐后,刘誓死报国,坚守袁州两年后,为免地方玉石俱焚,焚烧科敛文籍后,率众而降,袁人德之,受到宋廷敬重。至京师,授登州刺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