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五年(1278年) 升兴安州为兴化路。 至元十六年(1279年) 划路城城区及附郭置四厢录事司,与县分治。 至元二十年(1283年) 十月,兴化路发生地震,有声如雷。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仙游人朱三十五聚众起事,攻莆田青山,被万户李纲击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秋,风沙毁莆田海堤,损坏军粮、民食8万石。 大德年间(1297—1307年) 仙游惠民药局设官,聘良医主之,佐掌出入之籍。 大德二年(1298年) 仙游县枫亭崇福寺僧祖和奏请在双迟(今枫亭波安)创建盐埕。 大德八年(1304年) 崇福寺僧何自永募捐建枫亭太平陂,灌溉农田。 皇庆二年(1313年) 兴化县治由游洋迁往湘溪,称为“新县”。故将游洋称为“旧县”(古邑)。 延祐年间(1314—1320年) 兴化路总管郭朵儿自木兰陂引水环郡东北与延寿溪会合,灌溉北洋田万余亩。 延祐七年(1320年) 莆田县尹张敬叔重刻绍熙《莆田志》。 至治三年(1323年) 兴化路判官赵焕卿修复江口桥。 元统二年(1334年) 龟洋僧越浦创建宁海桥。桥在木兰溪入海口,为兴化路最大的桥梁工程。 至元四年(1338年) 境内发生饥荒,官吏令民众纳谷补官仓。 至元六年(1340年) 朝廷恢复科举,仙游县龙华人林济孙殿试第一。 至正二年(1342年) 仙游乡民陈一壶率众攻占县城,杀马知县。兴化路武官李约赴仙剿办,击溃民军。 至正三年(1343年) 仙游县枫亭人林亨殿试第一。 至正四年(1344年) 境域发生旱灾,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二年(1352年) 官吏借修葺路城敛财中饱,拆墓石砌城。 同年,仙游人陈君信率众陷县城,进攻路城。经历高本祖领兵抵拒。陈返兵攻永春,败死。 至正十三年(1353年) 兴化知县达鲁花赤臧吉扩建兴化县署,改制锦坊为谯楼。 至正十四年(1354年) 仙游刘广仁率众攻陷县城,杀知县达鲁花赤,又攻路城。守军拒之,刘广仁退回仙游。广化寺在兵乱中被毁。 至正十七年(1357年) 亦思法杭(元时来泉州经商的波斯“亦思法杭”人)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踞泉州,争兴化路,开始了为期9年的亦思法杭兵乱局面。 至正十九年(1359年) 正月,行宣政院使三旦八自称平章,原兴化路总管安童自称参政,在兴化路设分省,领莆、仙、兴3县。 三月,阿迷里丁袭取兴化路城,虏三旦八,安童逃往仙游。民众不堪骚扰,群起反抗,阿迷里丁夜逃泉州,原兴化路同知柳伯祥入城安置。 至正二十年(1360年) 兴化路推官林德隆逐柳伯祥,据路城自任总管。不久,同知陈从仁和分省右丞藏思丁等合兵杀德隆,林德隆长子林琪向亦思法杭兵求援。藏思丁、赛甫丁又和阿迷里丁合谋杀陈从仁。陈从仁弟陈同向漳州总管罗良求援,与柳伯祥弟柳伯顺合兵攻枫亭,击败林琪,追至莆田吴山,沿途烧杀。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 柳伯顺攻陷路城,自称府判。不久,阿迷里丁的部下扶信逐柳伯顺,自称元帅,以林琪弟林瑛为兴化总管。麻哈谋攻占仙游,胡兴祖、上官惟大进兵兴化县追捕柳伯顺,兴化路在兵乱中惨遭蹂躏。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柳伯顺攻陷兴化县,陈同攻占仙游,两次攻路城,不克。 同年,泉州市舶司阿巫那杀阿迷里丁,拥有其众。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 阿巫那遣部下博拜、大阔等攻陷仙游县城搜捕陈同,驻兵枫亭。接着进兵兴化县追捕柳伯顺,沿途大肆烧杀。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 闰十月,兴化路发生地震,有声如雷。 同年,阿巫那部下哈散和博拜、大阔等率兵攻入路城,并大肆劫掠涵江、江口,直至福清的蒜岭、渔溪、宏路等地。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正月,博拜、麻哈谋、金阿里等攻占兴化、仙游两县城,所至之地,杀掠殆尽。 二月,林瑛、柳伯顺合兵攻入路城,擒杀哈散。驻仙、兴化县的亦思法杭兵逃回泉州。 三月,博拜、大阔、麻哈谋、金阿里等倾巢而出,由枫亭趋莆田吴山,击败林琪,沿途任意烧杀抢掠。 四月,福建参知政事陈友定奉命讨伐亦思法杭兵,攻克兴化路城,杀博拜、大阔、麻哈谋、金阿里及亦思法杭兵数千人。部分亦思法杭散兵逃窜乡下,被民众击毙。至此,亦思法杭兵乱9年,兴化路3县死难2万多人,焚屋近4万家。 五月,陈友定克泉州、漳州,歼灭亦思法杭兵,擒杀阿巫那。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莆田县书籍雕版技工俞良甫东渡日本。侨居20多年中,其雕刻的几十种版本,现被视为珍籍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