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词的主要情感基调是:辛弃疾由于自己受到朝廷的排斥,没有建功立业机会的壮志难酬,心情苦闷。 下面仅就词中最后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进行剖析。 按照传统的解读,这一句的意思是指: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其中,“换得”一句的意思表示退休归耕。取材借鉴于韩愈《送石洪》中的:“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更久远可以追溯到秦朝的焚书坑儒一事。 但是于我而言,“换得”一句却有不一样的解释。 当我们解析一首诗,习惯于将诗中的意象与古典相联结。如果我们以最简单的眼光看待诗歌,那么,这一句的意思用最直白的话可以翻译成——种树的书,由于我们的出发点是用简单的眼光看待问题,那么,我们将保留着解读最浅层的意义即可,“种树书”就是种树的书。 我们都知道古时文人都喜欢用东风寓意正宫,在这里可以代指皇上。 那么现在我们再重新翻译一下这个句子:都把那几万字平定金人的策略,变成皇上(让我)种树的命令。 现在,在这层意思的基础上对这一句进行深层解读: 种树,除了将他理解为种树的本来意思,我将其意思深化了一下,联想到介之推。表面上看二者并无什么必然联系,且待我细细分析: 文章在“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点明季节是于春季。 常识可知: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由于清明前后的气候适宜,人们也常常在清明前后进行种树。到目前为止,季节和活动姑且对得上,那么再往深层次推敲: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那么介之推我们都知道,他是晋公子重耳的手下,当时与晋公子一起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途中为了救重耳,介之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对重耳可谓忠心耿耿。但是当重耳做了国君,在奖赏功臣的时候唯独忘了介之推,由此,介之推隐居到了绵山。晋文公听闻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请介之推,为了逼其出山,晋文公大火烧山,但介之推已和其母死在树下。自此,人们为了纪念介之推,除了在寒食节传统的吃冷食之外,也会种植柳树来怀念他。 从介之推身上,我们是否可以看出辛弃疾的影子呢?原因有二: 其一、介之推与辛弃疾都忠心为君,辛弃疾于此方面反而更高于介之推,除了为君更是为国; 其二、介之推与辛弃疾都是付出得不到君主的回报。 但是,从一些方面来说,辛弃疾的处境可能比介之推更惨:介之推在隐居后,晋文公还会亲自去请他下山,为了报答和弥补;而辛弃疾却报国无门,想要征战为国家打下一片江山,而君主却软弱,采取退避政策。 那么这时候再来看一下这句,可能意义就发生深层的改变:作者拿自己与介之推进行比较。种树,也意味着归隐,是不是就代表着君主想让我“安静”的意思呢?介之推是自己主动想要去归隐,而我却是被迫着沉寂。再由地理环境因素可知,当时的燕地于华北东北平原,树木繁多,繁多的树木是不用再去刻意种植了,如果再去种植,岂不是多余?从这层意义来看,是不是也代表着君王想让我在朝中尤其是对外军事上做个“闲人”呢? 如果与介之推相联系,是不是可以代表着诗人有这层意思的期盼:介之推最后得到君主的愧疚,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得到君主的反思和重新重用的渴望呢?正是由于诗人的期盼含义,更是对自己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心愿的讽刺,因为辛弃疾明确知道君主是不可能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其中诗人所表现出来微弱的企盼,正是诗人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有心无力的现状的嘲讽。 最后,从总的方面来谈一谈我的理解与传统理解的出入:传统的理解更侧重与作者主观上的失望,所以想要归隐,而却有隐隐地不甘;我的理解在这之上更侧重于作者对于自己对于国家或者君主能够回转心意的可笑渴望的念头上,更能突显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感,以及自嘲的感慨。 |
|
来自: 123xyz123 > 《宋词的境界美哉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