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共读集锦05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古文观止

三月共读

作者: 

    吴楚材、吴调侯选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领读者:LEON

013 子鱼论战

先秦:左丘明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014 寺人披见文公

先秦:左丘明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015 介之推不言禄

先秦:左丘明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三个篇目:

子鱼论战

寺人披见文公

介之推不言禄

其中精读的篇目:

介之推不言禄

讨论话题:说说“重耳走国”那些事儿

对比阅读:寺人披与介之推

扩展阅读:头须  寒食节

子鱼论战

提到宋襄公,首先想到的是“仁义”二字,记得小时候看央视版东周列国的时候,就记得他上阵时旁边竖着一面上书“仁义”二字的大旗,对“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倒是没什么印象,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迂腐”,所以童年印象中的宋襄公一直是一个老好人。

关于子鱼“君未知战”,我表示怀疑,身为资深贵族的宋襄公,不会不知道如何打仗的,只是他有他不切实际的想法,那就是重振商的雄风,情怀有点大了,总是耻于搞什么小动作,于是玩起了概念,打起了“仁义”牌,在“霸道”吃遍天下的春秋战国,栽跟头几成定局。

结果当然很尴尬:一边叫嚷着“要文斗不要武斗,按套路来!”另一边一言不发,上去一阵王八拳,打个万朵桃花开……

然而子鱼对战争的描述和定位,我还是很认可的,战争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什么规则条款其实都是可以突破的,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胜利,顾及那么多,那你打仗干什么?不如坐下来谈判啊。

既然谈不拢就打,打服一方才能谈得拢。至于“打服”的过程,就无所不用其极吧。

寺人披见文公

概括来说,这是一篇小人趁机上位的文章,相关恩怨背景不多说了,大家可以读读重耳走国前前后后那些事儿。这里说说寺人披是怎么一步步上位的,这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

首先,他看准了两个机会:一个是他掌握了吕省等人打算烧死晋文公的行动计划,有了政治投机的筹码;再就是他试探文公对他的态度,竟然是让他走而不是杀了他,说明有活口,有可能用手中的筹码冰释前仇,甚至跻身进位。

其次,对于两次刺杀文公的“前仇”,可以说极其奥妙地进行了解释:

上来先吓唬——又将及难——不见我,就有可能有灭顶之灾。吓唬完以后,趁着文公心理防线松动时,从“我、你、他”三方面进行辩解。

“我”——我当初是奉命行事,臣忠于君,让我杀谁我杀谁,这是我臣子的本分,实在是对事不对人啊!

“你”——你现在是君了,我就忠于你,你让我杀谁就杀谁,另外,你得向人家齐桓公学习,你要理解我与“管仲射钩”一样,都是各为其主、身不由己啊!

“他”——他们那些晋惠公的旧臣,跟你有隙的多了,他们都不走,都不怕被秋后算账,我一个只剩半条命的阉人怕什么!

三层说理层层推进,结果——“公见之”。

见了晋文公以后,寺人披什么废话也没说,直接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和筹码——“以难告”——完成了仇人到功臣身份的转变,不拖不沓一气呵成。

至于他的投机成功,给了一个也是晋文公深恨的人以启发,那就是——头须。至于他与重耳当初有什么旧怨,又如何重回文公左右,大家请扩展阅读。

介之推不言禄

通过这篇先要学两个词语和一个传统节日——割股啖君、贪天之功以及“寒食节”的来历。

此篇安排在这里甚好,与前文寺人披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曾经的仇人,靠出卖他人借机上位;一个是曾经的功臣,不欲与投机小人同流合污。所以前文评论说寺人披是小人,对比衬托的就是本篇介子推这位谦谦君子。

介子推后面回答老母亲的话,给了现在很多“口口声声说不是在表功,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显摆自夸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不想表功?不想表功就闷声走人。只要吱声,就说明有一颗不安的心和狂躁的口。

对于介子推母子最后的归隐,在此歪读下历史,个人感觉介子推这样做是有赌气成分的,如果当初晋文公赏出奔之臣的时候没有忘了他,甚至很重视他,他可能会接受。

然而,重耳忘了。而且那些出奔的老臣还出现了争功的闹剧,虽然重耳最终论功行赏,但搞得还是有些乌烟瘴气。于是介子推一方面伤心,一方面倔脾气也上来了,一赌气背着老娘进山隐居了。

另外,《左传》中对介子推的死,只用了极简的四个字“遂隐而死”,其实还是有很多说法的,史实也好、传说也罢,反正有了一个“寒食节”,大家再扩展阅读下吧。

打卡集锦

毛毛虫

《子鱼论战》宋襄公的仁义不算真仁义,是迂腐。须知在战争中对敌人仁义就是对自己人残忍,可怜那些忠于他的子民和战士。明知会失败还那么做,忘记了战争的目的,失去了战争的意义。

《寺人披见文公》寺人披之前一心一意为惠公效命,对事不对人(对君不对人),工作完成出色。

文公记恨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因为“甲之蜜糖 乙之砒霜”,现在披转而投己,愿为自己效命,其实一样会(可能会更加)尽心尽力。文公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原谅了披。屁股决定脑袋。

《介之推不言禄》介之推割股奉君,论功行赏却被遗忘,隐居后被烧死,挺悲剧的,从此有了寒食节。

个人觉得介之推的归隐是因为对晋文公的失望,如果文公第一时间封赏,他应该会接受。晋文公因为有人打抱不平才想到封赏他,伤到了他的自尊心和清高。

萌~

《子鱼论战》:宋襄公在战争中还讲求道德仁义,导致失败。子鱼的分析精准点破了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残酷就是用暴力解决一切,战争看重的只是结果,具体运用了什么手段没人会在乎。

春秋战国之所处很多诸侯并立,周天子一直半死不活存在,我觉得主要还是很多诸侯王还是受道德礼制的束缚。当然也有很多别的原因,一件事结果的走向,不可能是单方面原因。

直到商鞅、白起这样的人物出现,当然这样的人物在国家变得稳定之后肯定也不会有太好的下场。就像很多朝代为什么开国功臣一定大多没有好结果一样,其实有时候不是君主忘恩负义,只是治理国家不需要这样的人才,这样人才的出现反而会使得国家动荡。

《寺人披见文公》:寺人披的人品不太了解,但看清了局势,抓住了机会。当然也得有晋文公这样的君主不计前嫌,要是碰见个小心眼的君主,你暗杀我两次管你什么理由,早就推出去坎了。

《介之推不言禄》:介之推在现在就是佛系青年,对于不公的待遇,看的如此清淡,不为自己的付出争回报。特别喜欢“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这句。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如此,嘴上说着不在乎了不想得到了,但还要说出来抱怨出来,这分明就是我们依然很在乎,并没有自己想的这么高尚。

嘻嘻

《子鱼论战》

这一篇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宋襄公要打仁义之战,子鱼要的是打赢战役。襄公既要讲仁慈,为何还要与人为敌?既要开战,却偏偏要讲仁慈?好像只能用假仁假义来形容了。

但是想想宋襄公生活的时代,是重礼的时代,襄公是遵守礼仪的人,以为自己遵守礼仪,别人也会和他一样遵守礼仪。只能说他太主观,活在自己的理想中,没有看清现实。

读这篇联想到前面读的曹刿论战,倒是发现曹刿和子鱼有共同之处,虽然两场以弱抗强的战役结局不同。曹刿和子鱼都讲究把握战机和鼓舞士气啊。

后面两篇《寺人披见文公》和《介子推不言禄》让我好好认识了重耳,虽然听过很多次重耳的名字,这次共读才能认真的了解了解。

晋文公的宽宏大量、不计 前嫌、虚心纳谏,正是左传所宣扬的君主的美德, 晋文公正是具有了这些品德才逃过灾祸,并终成霸主。

手残木木

读完今天的三篇,由衷感觉,同为人臣,臣心多诡也多忠,同为君王,王道有贤也有庸,庸人自扰,庸王亡政朝。

宋襄公的既然想称霸,却天真的自以为仁义能得到拥护而招致败绩,殊不知和子鱼所说无二,军事的事,战机和全歼敌人才是作战原则,战胜后还要补刀善后,何况以弱敌强?弱王讲仁,如同鸡蛋自夸,太过于盲目自信。

晋文公大概被寺人披的能言善辩而骑虎难下,因为私冤旧敌就杀了他,反而是自己的话柄。

而寺人披的见风使舵也是炉火纯青,不得不说,说话是需要艺术的,劝说应从别人的角度最优化,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上策,晋文公也因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深明大义,才不失为霸主。

介之推的故事,是以前听过的寒食节的由来,我个人来说,是觉得介之推如果求隐,可以不必这么保守,高风亮节和拒绝名禄的隐士很多,提了这个证明他因此困扰,想而不屑,最后落得烧死的下场,超然世外是出世态度,不应被凡夫俗事所扰。

icewanderer

子鱼论战

本篇背景,晋文公楚庄王这个时代开始,晋楚争霸前后延续百多年,夹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中间的小国们,只能选择站队。其中尤其以郑国比较倒霉,经常做墙头草,晋来归晋,楚来归楚。这次诸国联手攻郑,楚国就来援助郑国了。

攻打宋国,攻其必救,围魏救赵(此时还没有这个成语……)。

宋国是当初被推翻的商朝的后裔,商纣的哥哥微子启,被封在这里,继承殷商的祭祀,大国之后,爵位也就是最高的公爵。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中最有争议的一个,最有名的事迹就是本文中的这一战。半渡不击,徒为人笑。之后还为自己的行为辩白。

很有意思的是,从之前诸篇中可以看到,很多君主大臣都喜欢把道德挂在嘴边,然后真遇到战争这种生死存亡的大事,好像也只有宋襄公这位,是真去考虑道德的存在来行事的。所以到底该如何看待道德对政治的影响呢?

想起后世汉宣帝著名的那句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寺人披见文公

背景是重耳周游列国十九年,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有臣子想要造反,一个宦官(寺人嘛)来给国君通风报信。晋文公还是很有胸怀的,当年奉君命追杀他的人,他也只是吐槽了两句,然后说了一句你快走吧,不想见他而已。

换成我们普通人,恐怕就不止于此了。这个寺人也很有胆色和见识,举出了管仲射钩的典故,说明政治家不以旧怨废当下的道理。

介之推不言禄

这是一位对待自己几近于苛刻的道德楷模。陪同国君流亡十九年,这是一件多么艰苦,而且看不到希望的事情。要不是晋惠公自己作死,还真未必轮得到重耳上台。烧冷灶一次两次,一年两年,还可以说是政治投机。十九年下来,真是忠心耿耿了。

其间重耳吃不上肉,介之推割股奉君,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献给君上。然而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文公居然忘了他,他自己也不去争取,还以此为耻,说出了一篇大道理,留下了贪天之功这个典故。

故事的最后,史记上给出的答案是“至死不复见”,以自己的终生去遵循自己准则,这样的人啊,也不愧享有自己独有的节日纪念了。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