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115.精、气、津、液、血、脉辨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三章  内藏外象·

·第六节  精血津液·

 

四、“精、气、津、液、血、脉”辨(115

 

《灵枢·决气》对人体精、气、津、液、血、脉等六类物质的生成、功能和病理表现作了概括性论述。由于这六类物质都是气化而成,所以在这里也将其称为“六气”。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

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

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什么是精?阴阳相合,男女交媾,产生生命,而先于身形存在的物质,就是“精”。“两神”,泛指阴阳,此指男女。这里的精,主要是先天之精,与身俱来。

什么是气?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十分广泛,这里所说的“气”,由上焦(胸中)开发、宣散,与谷气合并,起到温煦肌肤、充实身形、润泽毛发的作用,象雾露一样滋润灌溉全身,无处不到。此气称为“宗气”,有时也叫“正气”。宗气由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水谷之气组成。如《灵枢·邪客篇》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正邪篇》曰:“正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什么是津?人体腠理开泄,从皮肤毛孔渗出的汗就属于“津”。

什么是液?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之气布满全身。水谷之气所化之液状物质,渗透注入骨骼关节,起到润滑作用,使骨骼关节屈伸自如;同时又能补益脑髓,润泽皮肤,都属于“液”。

津与液统称津液,都是液体,但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所区别。其中比较清澈的是津,略显混浊的是液。功能上,津向外走腠理而出,所以津属阳;液向内注骨补髓,所以液属阴。《灵枢·五癃津液别》论曰:“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

什么是血?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之气,经脾运化至五脏六腑,经气化作用,变化为红色的液体,行于脉中,以营养全身,叫做“血”。

什么是脉?象堤防一样能使营血不向外流溢的管道就是“脉”。脉发挥“壅遏营气”的功能,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

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

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

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这里讨论精、气、津、液、血、脉六气的“脱失”。

精、气、津、液、血、脉,都从饮食水谷气化而来,因而具有有余不足、虚实清浊的不同表现。

肾藏精,开窍于耳,肾精虚少或脱失,则耳聋,名曰“精脱”。

五脏六腑精阳之气皆上注于目,阳气虚少或脱失,则目不明,名曰“气脱”。

汗为阳津,汗津大泄必然导致“津脱”,又叫“亡阳”,俗称“虚脱”。津是血的组成部分,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大量津液脱失可导致“脱血”,如《灵枢·营卫生会》云:“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

“液脱”则身体组织得不到充养,所以临床见关节屈伸不利、皮肤干枯、脑髓空虚、小腿发酸、耳鸣不止者为“液脱”。

血虚则皮肤苍白,干涩无华,名曰“血脱”。血脉空虚名曰“脉脱”。

这就是所谓的“六脱”证候。必须指出,“脱证”是临床比较严重的证候,诊断时需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此节经文所举的仅是其中较有特征性的症状,不可见其一即断为脱证。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

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以上《灵枢·决气第三十》全) 

精、气、津、液、血、脉“六气”,充养全身,发挥各自的功能,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部主)。肾主精,肺主气,脾主津液,肝主血,心主脉。

“贵贱善恶”义指五脏“部主”之气的衰旺邪正,太过不及。因此,六者功能的正常与否,要根据这些部主的情况而定。但必须明白,六者都资生于五谷,而五谷精微必须经过胃才能化生,所以五谷与胃是“六气”的力量源泉。这里重在强调胃气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