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011.五行源流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一章  生气通天 

第三节  五行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素问·天元纪大论》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

    物皆然,不可胜竭。

——《素问·宝命全形论》 

一、五行源流(011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现代许多聪明人一听到五行就嗤之以鼻。五行究竟是什么,还真不是三言二语能说清楚的。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亦称《书》、《书经》)。尚者上也,《尚书》即指上代以来之书,相传由孔子纂辑编次。如果传说无误,《尚书》可能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献。但事实上,如书中《尧典》、《皋陶谟》、《禹贡》等篇,今天已经没有几个人相信它们真的是那个时代的作品。然而《尚书》确实保留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这是毫无疑义的。

(一)“甘誓五行”与“洪范五行”。

“甘誓五行”出于《尚书·夏书·甘誓》:

    启与有扈氏战于甘之野。……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

威 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大禹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他后来把王位传给启,又分封十二诸侯。有扈氏是十二诸侯之一。夏启王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有扈氏不服夏启王的统治,起来造反,双方在甘泽这个地方(今陕西户县西)开战。上面这段话是夏启王的战前动员令。“威侮”是轻慢的意思。这里的五行要与“三正”联系起来看。“三正”指三大政事,比如公平、民主、民生之类。所以这个五行不是指具体的五种物材。《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意思是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临治于东西南北中五方,从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等气候变化。所以这里的五行应是泛指“天象”,进入政治的层面即指代天道。夏启认为他是站在天道这一边的,而有扈氏不但轻慢天道,还抛弃“人道”即“三正”。所以我们又可以把这里的五行看成“五德”。

“洪范五行”出于《尚书·周书·洪范》。周武王(在位时间公元前1046~前1043年)向箕子咨询国是。这个箕子被孔子尊称为“殷之三贤”之一。箕子把大禹王传下来的“洪范九畴”转赠给了周武王。洪即大,范指规范,畴是种类,“洪范九畴”就是九种治国方略,其中首要的就是遵循五行:

   王访于箕子,……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音gǔn,大禹之父)陻(yīn,淹没)

洪水,  汩(gǔ,流水)陈五行,帝乃震怒,不畀(bì,给予)洪范九畴,彝(yí,法度)

伦攸斁(dū,败坏)。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赐予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

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

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yuúan,于此)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

辛,稼穑作甘。

显然,“洪范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即“五材”。这是现存最早解释五行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其中蕴含了五行生克的奥义。

对于上述二种“五行”,唐·孔颖达解释为“若在天则五行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无论是在天流行,还是在地行用,五行是上古祖先对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归类,世上任何物质都不能跳出这五大范畴。有句老话叫“跳出阴阳外,不在五行中”,专指神仙。在“五材”被理解为“五行”以后,五行逐渐进入哲学思辨的领域,演绎成五行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思想之一。

(二)“五行成百物”与“五行生殖”。

西周太史伯阳父,史称史伯,生卒年月已不可考。其论“五行成百物”,见于《国语·郑语·史伯为恒公论兴衰》: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

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和十

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

恒公即郑恒公,两人相会在公元前774年。这一段五行生百物的论述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土在五行中的特殊地位,二是隐含了五行生克的含义。

“五行生殖”见于《国语·鲁语上·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篇。展禽(前720-前621年),名获,字禽。他还有一个谥号许多人都熟悉,就是柳下惠,坐怀不乱的那位先生。鲁僖公三十一年(前629年),有只名叫“爰居”的大鸟停在鲁国都城东门多天,执政大臣臧文仲令百姓前去祭祀,正人君子展禽很不以为然,发了一通议论:

    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明

质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即九州名山

川泽,所以出材用也。

这段议论为我们明确了一个概念就是:五行即大地,大地是五行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源泉。五行生殖的观念,直接导出了宋子罕的“五行废一不可论”、郑子产的“用其五行”和晋史墨的“地有五行”的结论。

乐喜,字子罕,宋国司空,为六卿之一。“子罕弗受玉”的故事流传至今,传为美谈。其“五行废一不可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当年,宋国左师请宋公赏以“免死之邑”(即不受讨伐的封地)。子罕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

而昭文德也。

意思是五材(五行)生长化收藏,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缺了哪个环节都不能长久。

公孙俏,子子产,郑简公时为执政大夫。其论“用其五行”,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

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

其中的意思是说,大地五行的使用价值,是老天为人类规定的自然法则。

史墨,姓蔡,名墨,曾任晋国太史,故称史墨。其论“地有五行”,语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时为周敬王十年(前510年)。这一年鲁国出了一件大事,鲁昭公被权臣季平子赶出鲁国,客死他乡,但鲁国的百姓似乎并没有谴责季平子。赵简子很不解,问史墨对此有何看法。史墨说: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

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

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

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就五行思想的孕育而言,这是一段很重要的论述。史墨通过对社会政治现实的分析,阐述了五行由生到用的内在关系,并且将五行与阴阳思想联系到了一起。

(三)五行相互关系的形成。

五行学说源远流长。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联系和差异。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到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相当盛行,到了西汉初期《淮南子》成书之时,五行学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诸子百家对五行学说多有探求。

战国时墨家提出“五行毋常胜”的“交胜说”和五行彼此依存的“相丽说”。“交胜”就是交相胜克,“相丽”就是相互附丽。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翟,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79年至前381年。墨家组织严密,首领称为“钜子”(大师)。墨子本人就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关于五行,《墨子》写道:“五行毋常胜,说在宜。”又说:“金、水、土、木、火,离。然火烁金,火多也。金糜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离木。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墨子·经说下》)意思是说,五行相胜是从量变达到质变,一方到了一定的“量”(说在宜),才能克制另一方。反克也是这样——“金糜炭,金多也”。又以“麋之所利,利在山林;鱼之所利,利在川泽”,来说明五行的相互附丽(离)——“金之府(聚藏)水,火离(丽)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墨家对五行学说的发掘,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名家著作《公孙龙子·通辩论》说:“青驪乎白而白不胜也,白足之胜矣而不胜,是木贼金也。木贼金者碧也,碧非正举矣。”公孙龙是先秦哲学流派名家的代表人物,大约活动在公元前284至前259年之间,以善辩著名当时。这段话意思是:一匹青黑色的马与一匹白马赛跑。青属木,白属金。金克木,应该白马胜出,但白马却输了,这是“木贼金”,木反过来克制了金,这种现象是反常的——“非正举矣”。五行的这种反克,我们称之为“五行相侮”。

儒家子思、孟子等则以“五德”观念来解释五行。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1-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最著名的学说是“人性本善说”。这个学说教育了中国老百姓二千多年,现在依然十分主流。儒家将五行看成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五常。仁应木,义应金,礼应火,智应水,信应土。明代医学大家张介宾解释得很妙:“仁(木)或失于柔,故以义(金)断之;义或失于刚,故以礼(火)节之;礼或失于拘,故以智(水)通之;智或失于诈,故以信(土)正之,是皆生克反用之道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阴阳家邹衍将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和儒家思想杂糅,提出“五德终始说”,前面我们已经提过,这里不再重复。

西汉大儒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在他的《春秋繁露》一书中总结出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用于解释社会治乱问题。董仲舒将五行以“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顺序按顺时针环成一圈(见后文五行生克图),紧邻(比)的两行为相生关系,即上一行为“生我者”,下一行为“我生者”;隔开(间)一行为相克,即上隔一行为“克我者”,下隔一行为“我克者”,循环往复,错综复杂。“比”“间”二字,含义颇深。这里出现了“子为母复仇”的概念。因为按照这个循环,“克我者”被“我生者(子)”所克。我们以后将会知道,这种关系原则,为中医防治学所广为采纳。

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地形训》更提出了“五行休旺学说:“木壮(则)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壮(则)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壮(则)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壮(则)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壮(则)金老、木生、土囚、火死。”(括号中的“则”字为笔者所加)

这是从某一个时间段来说明五行生克的存在状态,《淮南子》使用的是拟人化的解释。壮、老、生、囚、死分别代表强壮、生长、衰老、困苦、消亡五种状态。这五种状态的形成规律是:当本行(我)强壮时,我生者正在成长(生),生我者逐渐衰老(老),克我者遭到反克(囚),我克者只能湮灭(死)。

古人很愿意将五行的这种循环往复关系比拟社会政治人事。试想当一个人到了强盛状态,那么他周围的关系人物将会遭遇怎样的命运,推测起来颇有意趣。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壮者逐渐进入衰老,原来的人物关系又将发生变化。人们研究哲学的目的并不纯粹,当然是要“为我所用”。可惜刘安研究得这么透,最终依然没有避免覆亡的命运。

关于“五行休旺说”,我们后面还会详细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