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庆馀:行卷诗也可以清新脱俗

 文冠厚朴 2019-08-29

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文人士子行卷之风蔚起。由于唐代科举不糊名,所以士子们向文坛大佬或主考官员行卷,希求其青眼相顾和举荐为用。

比如白居易初到京城后,就向当时的诗坛大佬顾况行卷,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后,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来揶揄他。

而当他读到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时,立马对白居易赞赏有加。大赞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白居易由此声名大振。

但是,把行卷诗都能写得清新脱俗的,非朱庆馀莫属。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试近上张水部》就是诗人朱庆馀在应试前写给水部郎中张籍的诗。朱庆馀平时就向张籍行卷,深得张籍的赏识。

但不自信的朱庆馀临到考试前又以新妇自比,将新郎比作张籍,主考官比作公婆,写下了写首行卷诗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按照古代习俗,结婚次日清早有新媳妇拜见公婆的传统。诗人以新娘的口吻,重点描写了拜见公婆之前的心里状态。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两句渲染特定的情景。“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昨夜”和“待晓”四字表明时间,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拜舅姑”就是拜见公婆。

从“昨夜洞房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

而“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细致的描绘了新娘拜见公婆前的复杂心理。“妆罢”二字从上句的“待”字生出,隐隐点出新娘为了拜见公婆,梳了很久的妆。可即便如此,新娘还是觉得没有把握,所以画好眉后,问身边的丈夫是否合宜。

“低声”二字表现出了新嫁娘的拘谨、娇羞之态。同时也反应出行卷的隐晦。而以问句作结,可谓韵味无穷。

朱庆馀问的清新脱俗,张籍答的也不落窠臼。据记载,张籍读了朱庆馀的献诗后,作了一首《酬朱庆馀》,以示答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紧接“妆罢”而对,将朱庆馀比作“越女”。越地多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巧是越州人。

“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

这两句诗,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但实际上是说朱庆馀很有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努力,自然是德才兼备,出众超群。

“更沉吟”表明朱庆馀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

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出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两句以“齐纨”和“菱歌”作喻,巧妙的回答了朱庆馀的疑虑。

“齐纨”是齐地出产的细绢,在这里比喻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整句诗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而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

《采菱》是高雅的古曲,在这里意指真才实学。一曲高雅的《采菱曲》比万金都有价值。意指朱庆馀的文章很有价值,金榜题名没有任何问题。

全诗不仅以巧妙的比喻肯定了朱庆馀的实力,更是表达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不得不说,朱庆馀的献诗写得好,张籍的答诗也答得妙,真可谓珠联璧合,千百年来传为诗坛佳话。后朱庆馀果然高中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