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肚子的人,多半还有这5种现象,这个简单的良药祛痰湿有奇效

 爱中医2 2019-08-30

很多人都知道大肚子的人,十有八九是体内痰湿过重,痰湿体质的人容易患上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还常见冠心病、痛风等疾病。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健康。

所以,痰湿有着万病之源的称号,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预防和调理痰湿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判断自己是否有痰湿。

1、舌象

舌体胖大,苔滑腻,厚,舌苔颜色发白或者黄色,舌边常有齿痕。

2、体形面色

体形肥胖,尤其是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容易出现浮肿,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黄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睡觉时鼾声如雷。

3、口中与肢体的感觉

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汗粘腻,汗出后皮肤多凉,头身重困,经常感觉头昏昏沉沉,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出现耳鸣。

4、感觉及睡眠

身体酸乏无力,慵懒,容易困倦。胸闷,痰多,容易出现肠胃不适,喜欢吃肥甘厚味。

5、大小便

如果你有大便黏滞不爽,次数多,溏稀不成型,容易粘马桶,或者想拉又拉不出来,而且小便黄、浑浊、短涩。

满足其中一条,就说明你体内痰湿很重,实际上,大部分痰湿重的人群,不仅仅有这2条不适,还有更多……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预防和调理痰湿呢?

痰湿过重的人,常常脾胃功能不好,脾胃为痰化生的源头,脾胃化生的痰,多是因为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液,水湿聚集成痰。肺又为贮痰之器,脾胃的痰湿郁积,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所以出现晨起咳嗽等一系列症状。所以在调理痰湿的时候,要以健脾燥湿化痰、宣降肺气为主。

而调理这种症状,我们通常使用的是二陈汤,它也是调理一切痰湿病症的基础方。它一共有四味药,但是煎煮的时候,会加上生姜和乌梅。

里面半夏可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消痞除满。《本草从新》就曾记载半夏为“治湿痰之主药”。湿痰一旦在体内生成,就会阻滞气机,还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所以用陈皮理气行滞,恢复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遵从的是“治痰先治气,气顺则痰消”的原则。

茯苓,既能健脾以运化水湿,又能直接利水渗湿,从根本上杜绝痰液的生成。而且半夏和茯苓相配,既能燥湿又能化痰。这两药相配也体现了朱丹溪的“燥湿渗湿则不生痰”的治病原则。生姜既能助半夏、陈皮降逆化痰,同时又能遏制半夏的毒性。乌梅酸涩,可收敛肺气,与半夏相配,则散中有收,可祛痰而不伤正气。

在治痰的时候,还有个原理是“欲劫之必先聚之”,意思是说在治痰的时候,如果你想要彻底地清除它,你就得把所有的痰液聚集在一块儿,这样你才能把它们全都清理干净。

炙甘草的作用是调和诸药,所有的药配合在一起,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能。标本兼顾,燥湿化痰可祛已生成的痰液,渗湿健脾可杜绝痰液生成的源头,祛痰之品中又加上了理气的东西,使得气顺痰消,体现了治痰先治气的原则。

而它之所以叫二陈汤,是因为选用了放置陈久的陈皮和半夏,在使用的时候不必担心它的燥散之性,因脾胃的原因引起的痰湿,应该燥湿而不是燥散,散是散外邪,所以在调理湿痰的时候,可选择放置陈久的半夏和陈皮,但半夏有毒,不能用的太多。

总而言之,如果体内有湿痰的话,那么就会有咳嗽痰多的症状,咳的痰大多为白色,而且容易咳出,常常感觉胸部和脘腹部胀满不舒服,有时候还会有想呕吐、头部眩晕的症状。身体也时常会觉得困倦,舌苔的颜色为白色,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舌面上总是滑滑的,上面就像被一层水包裹了一样。而二陈汤虽然为调理痰湿的基础方,但是,若是没有真正的了解它,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千万不要盲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