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书法有过辉煌的历史,唐代苏州人张旭是草圣,明代苏州几大家擅当时全国风骚上百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高二适、萧娴,随便拿一个出来,都可以睥睨全国。 盛极而衰虽然是一种规律,但据本观察看来,衰落得也太快了点儿,而且有点人为的因素。 江苏书坛的衰落,与文—革有关,但不能全部归咎到文—革,我觉得与当代江苏书法人的急功近利有关,说客气点目前江苏书协的那帮人是书法人,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一帮写字匠,尤其是那些个主席和副主席,整个就是一帮写字匠,只有极少数人是例外。 孙晓云比较可贵的一点是有自知之明,她说过,当代书坛不可能出大师了。她显然明白,书法绝对不仅仅是技法,还要有丰厚的学养做加持。不过,照我日常得到的信息来看,江苏很有几个人还把自己当做大师看。这一点我们放在后面谈。 现在林散之、高二适、萧娴先生的多数学生还健在,不过,这些人中没有一个人能绍箕裘。 林老的弟子陈慎之早逝,但即使现在还健在,估计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得过三老亲灸的桑作楷先生,号称诸体皆能,但本观察最近几年看到的他的作品,似乎此老想衰年变法,却越写越差,毫无蕴藉含蓄,也不见字外功夫;林老和萧老的另一弟子庄熙组,早年的字至少还存点二王规模,现在简直不能看了,真比不上现在头条里的不少书写者。 最有可能继承林老衣钵的是尉天池,本观察说过,尉天池八九十年代的行草书真心不错,融碑帖于一炉,且显示出很高的辨识度,可惜晚年走火入魔,以张牙舞爪横冲直撞为美;另一位得过林老亲灸的王冬龄,九十年代的书作真有一种迈往之气,如果把这一状态稳定住并加以提高,他的造诣,肯定远高于现在所谓的“创新书体”。 缺少学养是这些人的通病,陈慎之、桑作楷和庄熙组是工人出身,先天不足,我们不能苛求。尉天池是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而该校中文系当年名师云集,尉天池又有书法天分,且有幸得大师指点,毕业后又留校,读书写字的条件实在太优越了,可是,本观察至今没见过一篇尉氏写的像点样子的文章,他的极其有限的几篇所谓论文,比庄熙组写得还差,简直不堪卒读。 学问好的人、读书多的人,不一定能写好字,钱钟书的学问没话说了吧?可是他的字却有习气;陈寅恪的字也非常平常;这几年吹上天的饶宗颐,其篆书不错,其他书体一无可观。 不过,写字好的人、称得起是大师的书法家,必然是学富五车的人。林散之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做诗;高二适读杜诗超过100遍,即使是一度成为家庭妇女的萧娴,也能吟诗作赋,且其自撰的对联堪称一绝。 现在江苏有几个人写字的人能写一首合格的格律诗,撰一副像样的对联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