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中医外科学术流派优势病种之--乳癖(乳腺增生)

 dzp2042 2019-08-30


       乳癖,西医称之为乳腺增生、乳腺小叶增生等,其特点是乳房肿块质地一般较软,或中等硬度,肿块多为双侧多发,大小不一,可为结节状、片块状或颗粒状,活动度好,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肿块的大小性状常随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而发生变化,且肿块生长缓慢,好发于30-50岁左右的中青年女性,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一般是由于情志不遂,或受到精神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或因冲任失调,上则乳房痰浊凝结而发病,下则经水逆乱而月经失调。陈鳌石主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和气血痰瘀密切相关,气滞、痰凝、血瘀三种病机相互影响,相互交结而发。以行气活血,软坚散结,调理冲任为治疗原则。若夹杂痰凝者,宜给予化痰散结治疗。  

1、肝郁痰凝证

主证: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逍遥蒌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瓜蒌、浙贝母、煮半夏、制南星、生牡蛎、山慈菇。

2、冲任失调证

主证: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调摄冲任。

代表方:加味二仙汤加减。

常用药:仙茅、淫羊藿、当归、知母、巴戟天、黄柏、枸杞子、五味子、菟丝子、覆盆子。

      本病若早期诊断,病情较轻,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本病病程较长,常达数年,肿块的生长和发展多为间歇性,常在经前加剧,也可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缓解。并且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

       陈鳌石主任认为中医对于乳腺病的触诊是诊断的重中之重,根据乳腺肿块、结节的形态质地大小不同,可以分为一~五期触诊检查。

第一期:也叫增生期,乳腺组织基本正常,轻度膨胀,腺体增粗,但并无肿块或者结节,皮肤紧绷,弹性好,乳腺有轻度压痛,患者月经前乳房胀痛;

第二期:也叫结节期,乳腺腺体膨胀、增粗明显,伴有少量不同程度的肿块、结节,质地稍硬,活动度良好,与周围组织、皮肤、胸肌筋膜无粘连,乳腺结节、肿块处压痛明显,患者月经前乳房胀痛明显;

第三期:也叫瘤化期,乳腺腺体不均匀性膨胀、增粗,伴有大量不同程度的肿块、结节,质地较硬,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稍有粘连,与皮肤、胸肌筋膜无粘连,乳腺结节、肿块处压痛不明显,有些肿块、结节表面光滑,呈小球形或呈椭圆球形,患者月经前乳房胀痛不明显;

第四期:也叫纤维瘤期,乳腺腺体少部分膨胀、增粗,伴有大量较大体积的肿块、结节,质地坚硬,活动度不大,包裹周围组织,与皮肤、胸肌筋膜无粘连,乳腺结节、肿块处无压痛,肿块、结节表面光滑,呈圆球形或呈椭圆球形,患者月经前乳房无胀痛;

第五期:也叫乳岩期,肿块局部腺体组织已不明显,已无结节样病变,肿块体积较大,质地坚硬如石头,活动度极差,推之不移,与周围组织、皮肤、胸肌筋膜粘连,甚至深入胸肌下,乳腺肿块处无压痛,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呈不规则形状。

     陈鳌石主任认为,以上五期随着病情的加重按先后顺序演变进展,也可跳跃性演变进展,或者交叉发病,但是乳岩均是上述几期的最终归宿。其实,还有“乳岩后期”,乳癌发展至晚期,皮肤可破溃形成溃疡,中央凹陷似弹坑,或者外翻如菜花状,称为“翻花疮”,溃破伤口流紫红血水,恶臭难闻。但陈主任不将其列入常规分期,因为现在医疗条件已经基本完善,乳岩患者多数能及时治疗,手术切除,本期患者临床已经不常见。

      不论乳房肿块结节大小,若服中药 3 月无效者,建议进一步检查,确诊良恶性并考虑手术治疗。若术前怀疑肿块有恶变者,在手术切除肿块后行快速冰冻切片,确为恶变者即行乳腺切除术或乳癌根治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