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回顾脑膜癌病(肿瘤性脑膜炎) 是指肿瘤细胞通过脑脊液的途径向软脑膜(软脑[脊]膜和蛛网膜)和蛛网膜下腔传播。随着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法的发展和磁共振成像诊断的改进,脑膜癌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大多数抗肿瘤药物能够控制全身疾病,但不能以有效的浓度穿过的血脑屏障。因此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个经常复发的部位。脑膜癌是继脑转移和硬膜外脊髓压迫之后第三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癌症并发症。脑膜癌的临床表现是典型的多灶性表现,可累及神经轴的一个或多个节段:大脑(15%)、脑神经(35%)或脊髓(50%)。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如下:①头痛(恶心、呕吐),与颅内压增高、脑脊液阻塞和梗阻性脑积水有关。②脊髓症状和体征,包括下运动神经元衰弱、感觉丧失、神经根和背部/颈部疼痛、膀胱和肠功能障碍。③复视及听力丧失,面神经麻痹(脑神经II,III,IV,VI,VII,VIII)。④吞咽困难是一种晚期症状,常与意识受损有关。⑤精神改变和癫痫,特别是在共存脑病的情况下。⑥小脑或共济失调引起的步态障碍。脑膜癌的临床诊断基于神经学查体、 核磁、脑脊液细胞学(金标准),有肿瘤疾病史尤为重要。T1增强成像对脑膜癌的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线性软脑膜病、结节性软脑膜病、线性和结节性软脑膜病、没有增强的病变但存在脑积水。脑膜癌的患者脑脊液可能有多种改变,如高颅压(>200 mm H 2 0),白细胞计数增加(>4 / mm 3),蛋白增高(>50mg / dl),葡萄糖水平降低(<60mg/ dl)。脑脊液细胞学通常是一种低灵敏度的定性分析,高达30-50%的患者脑脊液呈阴性。如果第一次CSF分析为阴性,则应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腰椎穿刺,可以将灵敏度增加至80%。一些因素可能影响脑脊液细胞学的阳性发现,如脑脊液体积(少于10毫升),样本采集部位(非接近神经影像学改变),以及处理脑脊液的时间(超过30分钟)。脑膜癌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神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的方法有:放疗、化疗以及鞘内化疗。目前尚不清楚全身化疗有多少可能穿过血-脑屏障并到达脑膜癌病变部位,特别是当软脑膜扩散尚未伴随血-脑屏障功能不全时。所以鞘内化疗较为被采用。三种药物通常用于鞘内治疗NM: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和塞替派。由于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塞替派的半衰期(4.5-8.0小时)短,需要多次每周注射,在这方面,脂质体阿糖胞苷(中位半衰期336小时),可以减少频繁腰穿带给患者的不适感。此外,还有EGFR TKI的3代的药物:第一代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第二代如阿法替尼;第三代如奥希替尼(AZD9291)。ALK抑制剂的3代的药物:第一代如克唑替尼;第二代如色瑞替尼和艾乐替尼;第三代如劳拉替尼。脑膜癌病是一种新出现的并发症,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脑膜癌病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神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