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器人将取代2000万工作岗位:20年后,孩子拿什么和机器人拼?

 nj200801 2019-08-30

文:知与垚

近日,微博上的一个热点引起了广大父母的关注——“机器人将取代2000万工作岗位”。

2000万!什么概念?

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834万。

也就是说,如果这800多万莘莘学子恰好都申请了可以被机器人替代的工作,那么很可惜,这800多万的学生,将全部面临毕业即失业的悲哀。

邓爷爷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确实,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过去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去餐厅吃饭,可以在餐桌的平板电脑前自助点餐;

我们在超市购物,可以刷微信、支付宝自助结账;

我们在银行理财,可以在ATM机上自助完成......

没错,如今的科学技术已使得我们的生活非常方便、快捷。

可就在我们享受这些便捷生活的同时,是否也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我们或者是我们下一代带来的压力?

自助点餐,意味着餐厅服务员这个行业将要消失了......

自助结账,意味着超市收银员这个行业将要消失了......

自助理财,意味着银行柜员这个行业将要消失了......

于是父母们开始抓狂,不知道未来十年、二十年后又是个什么样子?自己的孩子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与挑战?

还记得2017的围棋人机大战中,天才少年柯洁0:3负于人工智能AlphaGo。曾经那个桀骜不驯、年少轻狂的他,却在一台机器面前泪流满面。

赛后,柯洁的父亲接受了采访,言语中不免透露了心酸。

想想也是,自己辛辛苦苦大半辈子培养出来的孩子,却输给了机器,难免有些唏嘘。

霍金再世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人工智能将会在某些领域取代人类。

果不其然,就在同一年,德勤财务机器人正式上岗。当德勤财务机器人的工作视频曝光之后,不少职业财务人纷纷表示:自己的饭碗怕是保不住了。

从德勤财务机器人工作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个机器人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财务工作者数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它可以7*24不间断的进行工作!

人类发明了机器,却最终被机器所取代,不免充满了讽刺。

不可否认,当今这个时代正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多父母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就告诉他,以后要当科学家、要当翻译官、要学金融分析,要学财务会计。

可父母却不知道,按照规划一路走下去,未来的道路尽头是不是有个全能的“机器人”在等着孩子?

马云在贵州数据峰会上说过:

未来的几十年是最佳的超车时代,是重新定义的变革时代,在这个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如果继续以往的教学方法,我敢保证,二十年后,孩子们都将找不到工作。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判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无法知道明天又会有什么黑科技问世。于是,放眼当下,很多父母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不停的“鸡娃”。

最近微博上有个很火的段子:

“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虽然是个段子,但是却火遍了整个父母圈,不少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觉得这个段子好笑,而是开始焦虑、不安:我家孩子也4岁了,词汇量却还没到1500,怎么办?

焦虑的父母,是这个快节奏发展社会下的产物。

因为自己的孩子,不仅仅要战胜同龄的上千万孩子,还要战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凭空出世的“机器人”。

于是父母们都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在孩子出生没几个月,就报了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这个社会里父母的通病。

其实,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拼了命让孩子上好学校,请好老师,也不应该是像训练机器人那样,无休止的输入和学习。

如果我们一味的将孩子训练成“AlphaGo”,战无不胜,那二十年后的他,也终将被更为先进的机器人所取代。

在这个技术急剧变革的社会里,父母们不妨静下来好好想想,怎么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为未来科技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那么,什么才是孩子未来与机器PK的核心竞争力呢?

著名心理学家彭凯平做过一份报告:

中国不缺工人、不缺农民、不缺体力劳动者,但是中国紧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没错,创造的能力,才是人类与机器最大的区别!

去年,年仅13岁的少女叶礽僖制造了全球首款儿童语言社区APP,成为全球最年轻的CEO。

在同龄人还在为作业焦头烂额的时候,叶礽僖已经频频受邀参加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会和硅谷奇点大学等多个机构去发表演讲,而且每周都要与香港的企业家们见面聊天,还登上了BBC的报道。

在对叶妈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叶礽僖从小就非常具有创造的能力,喜欢拆开玩具研究内部构造、喜欢一切新鲜好奇的事物,并且热爱阅读和独立思考。

而叶妈妈表示,自己能做的,就仅仅是放手去支持孩子。

麻省理工教授雷斯尼克说过:具有终身创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创造力是保证孩子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能力。

那么父母应该到底怎么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

1、保护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

哈佛校长陆登庭在中外校长论坛上说过:

“哈佛需要知道,一个学生,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去探求新的领域,去创造新的事物。”

可见,兴趣与好奇心,是创造的原动力。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与好奇心,并不是说多报一些兴趣班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悉心的保护与培养。

当孩子不停的向父母询问“为什么”时,请不要因为不知道或者手头忙就应付孩子。

虽然,孩子会暂停询问,但这也破坏了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聪明的父母往往会顺着孩子的思路反问过去,进而引领孩子去探索,激发孩子真正的兴趣。

当孩子兴高采烈的捡起一个小物件向父母展示的时候,请不要因为不起眼或者很普通就搪塞孩子:这不就是普通的螺丝钉嘛,快丢掉。

如果父母稍加引导,孩子也许就能明白螺丝钉和螺母的工作原理。二十年后,也许孩子就可以用螺丝钉创造一个属于他的未来。

2、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有些父母总是拿着标准答案去衡量自己的孩子,把孩子限定在一个标准之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具备高水平的创造力。

朋友在孩子玩乐高的时候,总是拿着说明手册一步一步的教孩子去拼,但凡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拼,她就会说:错了,错了,这样不对。

后来,她的孩子就再也不愿意玩乐高了。而且每次在幼儿园,老师布置独立完成的任务时,她总是会问老师:我应该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才算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是想要感受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但如果父母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这种需求就会消失,求知欲和创造力也与之一道熄灭。

世界上没有缺乏创造力的孩子,只有扼杀孩子独立思考羽翼父母。

3、允许孩子成为“小杠精”

最近,8岁的男孩质疑教科书的事件持续刷屏,很多家长说他就是个“小杠精”。

不可否认,如果孩子向父母提出这样的质疑,我相信,很多父母的会做出如下回答:

“教材肯定不会出错的。”

“神话都是虚构的。”

“你怎么就关注这些不切实际的,课后生字都会写了吗?”

而这位男孩的妈妈,却将孩子的想法发到朋友圈,引发更多的讨论。

“否定”与“质疑”,是孩子具有创造力的具象体现。

往往孩子有了“质疑”的想法,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去推理、论证和实践了。

就算最后论证孩子质疑教科书是错误的,那又怎么样呢?至少孩子的思辨性和创造力在父母开放与包容的环境下,滋养发芽了。

所以新时代的父母们,放慢“鸡娃”的脚步吧,只有培养好孩子的创造能力,才可能在未来的“人机”大战中以柔克刚、一招取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