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胡同办出大报馆?北京报业诞生记

 NGC1952 2019-08-30

要说北京的特色,胡同绝对算得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老北京大胡同3600多条,小胡同赛牛毛。


魏染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北起南柳巷,南至骡马市大街中段。您可别小瞧了这个不太起眼的魏染胡同,它可是北京报业的“发祥地”——如今的魏染胡同30号就是《京报》馆旧址。


《京报》,是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由邵飘萍创刊,几年后搬迁至此,可见小楼的年龄也已过百年。《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曾几经停刊复刊,最终在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前的1937年7月28日出版了最后一期。

小胡同里办出大报纸

魏染胡同是由于明代初年的魏氏染坊而得名。


据民国年间出版的《北平地名志》称,其得名源自“明宦官魏忠贤曾在此巷居住,魏被诛后,此巷叫魏阉胡同,今为避恶名,改为魏染胡同”。


走到胡同,路东是一栋坐东朝西的灰砖两层日式小楼,外表简洁大方,这就是京报馆的旧址。当时《京报》切中时弊,文笔犀利,锋芒直指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京报馆的老楼

京报馆是由这栋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和一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组成。楼房面阔七间,临街的正面采用西洋古典式砖壁柱装饰。

二层有一圈女儿墙,楼顶还曾竖着一根旗杆。楼的一侧墙壁上原有“京报”两个凸字,现仅存一“京”字。大门西向,楼门的上方镌刻着三个已显斑驳的行楷大字“京报馆”的门额,落款是“振青题”,这是京报的创始人邵飘萍的手笔。

穿过大门可直接来到楼后的四合院,正房、两厢房和倒坐房均为三间五檩,原是京报编辑部的一部分,现在成为一个杂院。


报馆时期,馆楼内部合理实用,一层是传达室和负责报纸销售及刊登广告的经营所,二层是编辑部和经理室,编辑部里摆着两张黑色的长桌供编辑们工作。


当年,报纸编好后,报样就被送到设在报馆对面的平房院内,那里是属于京报馆的“昭明印刷局”,备有住房、校对室、印刷间、铅字房、铸字炉等20余间房子,报纸在那里完成印刷。出报后,报差将报纸送到北柳巷的报房里,再从报房发给卖报的小贩们。


邵飘萍

触景生情,不禁要思及京报馆的往事。创始人邵飘萍先生自幼才华横溢,14岁考上秀才,16岁又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专修自然科学。在校期间,他就开始给《申报》撰稿。他立志献身新闻事业。民国元年,他开启了自己的记者生涯。


1916年春,邵飘萍担任《申报》《时报》及《时事新报》主笔。邵飘萍强调记者应该具有如下品性: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等。“新闻脑”要始终紧张活动,一旦提笔行文,则又要“状若木鸡,静如处子”,倾注整个身心。



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以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的面目出现在民众之中,深入实际采访,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读者。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与吴鼎、汤修慧、潘公弼等人创办了《京报》。邵飘萍任社长,他提笔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挂于编辑室内,以此自勉。五四运动中,邵飘萍在《京报》发表多篇时评,揭露北洋政府的卖国罪行,报纸因而被封,他被迫再次流亡海外。

创办人英年早逝

《京报》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政治的黑暗,为民众呐喊请命。他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屡次发表揭露政府腐败的文章。

1920年,邵飘萍回到北京,《京报》复刊。“二·七”惨案后,《京报》大量刊登支持工人、声援罢工斗争的文章,“五卅”惨案发生后,邵飘萍下令《京报》停止刊登日、英广告,同时免费刊登爱国广告。


《京报》惹怒了当权军阀,1926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后,邵飘萍被列入黑名单。当年4月24日下午6时许,邵飘萍在返回京报馆处理完事务后,行至魏染胡同南口时,被军阀政府抓捕,京报旋即被查封。

26日凌晨,直奉联军总执法处对邵飘萍草草进行了审讯后,即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判他死刑。当日5时许,邵飘萍在天桥刑场遇害。


《京报》的另一位创办者吴鼎,也是20世纪初的中国优秀报人。1913年3月公派赴日本留学。留学结识邵飘萍,志趣相投的二人遂成密友,之后二人合作创办《京报》。

1923年,吴鼎辞去公职,出任《京报》总经理。1925年,《京报》馆在宣武门外魏染胡同建成新馆,从实地勘测到画图设计均由吴鼎精心策划实施,镌刻在楼顶上端的“京报”两个大字,及《京报》报头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在《京报》馆附近被奉系军阀逮捕,吴鼎逾墙而逃。邵被害后,《京报》被封,两年后随奉系军阀倒台而得以复刊。吴鼎费尽心力,终患肺痨病,于1930年5月病逝,年仅40岁,被誉为“京报元勋”。

邵飘萍(左)和妻子汤修慧

这之后,《京报》就由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女士主持。这位中国报业的女中豪杰,与邵飘萍具有同样的风骨,1931年9月20日,她不惜以死为价,率先报道了“九一八”事变。


《京报》最终在抗战爆发、北平沦陷前的1937年7月28日出版了最后一期,走完了它19年不凡的风雨历程,但它在中国新闻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来源:综合北京晚报、北京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