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释,都在这里。

 爬虫爱书 2019-08-30

何谓“格物致知”?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释,都在这里。

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大学》在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提出“致知在格物”之说。《大学》 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提出的“致知格物”有着较深的理论意义。后代的诸多儒学家对于“致知格物”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释,都在这里。

汉代的郑玄解释“格物”为来物,他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这个解释比较肤浅,与(《大学) 上下文的意蕴不相符合。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释,都在这里。

程颢、程颐认为“致知在格物”是《大学》的重要思想。程颐说:“致知在格物,格,至也,如祖考来格之格。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是贯通处。”(《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程氏训“格”为“至”,解“格物”为“穷理”。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释,都在这里。

朱熹发挥程颐的观点,以为《大学》有缺文,于是撰写“补格物传”。朱熹《大学章旬》云:“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右传之五章,蓝释格物效知之义,面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推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面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 是否有缺文,实难考定。但是朱熹借补文提出了'即物而穷其理”,却提出了个重要的理论观点。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释,都在这里。

王阳明不同意《大学》有缺文之说,也反对朱熹对于“格物”的解释。王阳明认为“格”为“正”。他说:“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传习录》上)“格物”就是正心之意。 王阳明认为所谓物只是“意之所在“,他说:“心之所发便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同上)王阳明不承认心外有物,格物只是内心修养的工夫。他批评朱熹所谓“即物穷理”说: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耶?抑果在于亲之身耶?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殁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与?……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答顾东桥书》)这是王阳明的格物说。自今观之,王阳明将“求理于事物物”与”求孝之理于其亲”混为一谈,实质上混淆了物理世界与人文世界的各自的特殊性,因此很难把“格物”的道理讲清楚。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释,都在这里。

王夫之分格物与致知为二事。他认为二者虽有联系也有区别。他说:“夫知之方有二,二者相济也,而抑各有所从。博取之象数,远证之古今,以求尽乎理,所谓格物也。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所谓致知也。非致知,则物无所栽而玩物以丧志;非格物,则知非所用而荡智以人邪。二者相济,则不容不各致焉。”(《尚书引义》卷三)格物是考察事物现象以求得其理;致知是虚心深思以穷尽道理的隐微。这里所说的格物包含着观察与归纳,所谓致知包含概念的解析。王夫之又说:“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读四书大全说》卷一)《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王夫之看来,格物以学间为主,致知则以思辨为主。王夫之主张“即事求理”(《续春秋左氏传博议)),但又承认有“思以穷其隐”、其功夫“唯在心官”的致知,这是值得注意的。

你想知道的“格物致知”的解释,都在这里。

颜元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时,提出“亲下手一番”的新见解。他说:“今之言致知者,不过读书讲问思势已年,不知致否知者,皆不在此也。辟如欲知礼,任读儿百遍礼书,讲问几十次,思辨儿十层,总不算知,直须跪拜周旋,捧玉爵、执币帛,亲下手一番,方知礼是如此,知礼者斯至矣。……是谓物格而后知至。” ( 《四书正误·大学》)颜元更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

总观儒学的“格物致知”的观念,其本意主要是通过认识活动,以达到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