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这种时候,我会当头给她一棒: “所谓玉,只是精美的石头而已,要不然 为什么会叫玉石?” 璎子几乎是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在西四开了一家和田玉专卖店。年关将至,按理说生意应该是不错的,但是生意真是萧条,萧条得半个月也不能售出一个小挂件。真是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十八岁的儿子和人打架又出事了。 我们都很同情她,为她捏一把汗,担心她受不住生活的压力,心身垮掉。眼见她一天天在奔波中消瘦,脾气越来越大,下陷的眼圈青紫青紫。她要求皈依佛门,我给她受了皈依,并做了开示。 显然,在这些苦迫的日子里,佛教成了她唯一的寄托。佛教宽容别人,反省自己。她的心情在一天天好转,脸色也好了许多。月余,生意有了起色,儿子的事也有了结果,她从人生的低谷里爬了起来。 她认识好多玉石方面的专家,也有不少关于玉的知识,尤其是和田玉。常有佛教爱好者,在她那儿品茶,玩玉,谈佛。她会神采飞扬地给人说玉,从玉的质地、色彩,到玉的产地、做工。 每当这种时候,我会当头给她一棒:“所谓玉,只是精美的石头而已,要不然为什么会叫玉石。” 人这种动物就是这样,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为它哭,为它笑,为它活,为它死。我之所以不近人情地,甚至会砸了她生意地这样说,只是希望她能“超然于物外”,在经营玉器的同时,心里有一个“黄金底线”,不要为“石头”高兴,也不要为“石头”痛苦。 我这样说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从地质学的角度看,玉石和其它顽石相比之只是其硬度和矿物质的含量不同而已。千种宝玉,万种翡翠。中国地大物博,产玉的地方实在是多,只是没有形成开采气候。有些上好的玉就隐藏在顽石之中,没有被人发现,没有雕琢,得不到人们的欣赏,和顽石终生厮守在一起,也是常见的事。 我也知道好玉得之不易。据说,和田玉是从五千多米高的雪山矿带崩落下来,被涨涨落落的雪水所冲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经过成千上万年磨砺的过程,磨平了棱角,打掉了虚浮,才成了小如指甲盖,大如拳头的籽玉,成为人们的珍爱。 被水冲到半途,走不动的,一半埋在沙石中,一半被水冲刷的,人们称之为长流水,其润泽自然不如籽玉,故其身价也较低,毕竟它少走了一些路,少了一些磨砺。 山料是从矿带开发出来的,由于没有经过雪水的浸润和冲刷,其燥性、火气太大,少了温润的感觉,人们就对它少了一份钟爱。 我告诉璎子:不但要学佛,也要学玉。 玉有五德,其坚可学。我们尘世最坚硬的是金刚石,其莫氏硬度是10,和田玉的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人生在世,如果能像和田玉一样坚硬,事无不办,功无不成。 不但如此,和田玉的柔性也是很高的,这是金刚石和缅甸的翡翠所没有的。为人不但要有坚性,而且也要有柔性,这更是我们应向和田玉学习的。 所以,玉就是玉,和顽石是截然不同。 顽石经不起打磨,也不能出细活,粗制滥造地用用还可以,高标准严要求就不行了。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和漫山遍野的顽石相比,玉实在是太精美,太可爱了。 我爱玉,更爱玉的品质和她所蕴含的文化。古人说:君子佩玉。将君子和玉连在一起,给人的启发是巨大的。君子和小人就像佛和魔一样相依相存,不好辨识。以玉来显示君子的美德就具体多了,形象多了,也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这就像以莲花显示佛的境界一样,使我们这些凡俗也有机会亲眼目睹佛陀“出淤泥而不染”的样子。 亭亭玉立,玉树临风,玉品、玉质、玉洁,和玉相关的成语和形容词不胜枚举,反映了人们对于玉的赞美与欣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人们由玉而获得的启示与哲理。 也有玩玉的人说,好玉养人,好人养玉,我不知道这话有多少依据,但我确实在博物馆、纪念馆看到不少帝王将相、名人名流用过的玉如意,玉卦珠之类的物件,显然是被当成宝物收藏并展出的。 生活水平提高了,一般收入的人也可以买个玉器玩玩,买个玉件佩佩,请个玉佛戴戴,希望玉能给自己带来吉祥和幸福,玉已经不仅仅是玉了。玉和生活质量仿佛有了某种联系。 宝玉是世间所钟爱的,由此所显示的地位与尊贵,由此而演绎的悲欢离合,由此而编织的传奇与神秘,使多少人得失之中度日如年,使多少因它而铤而走险,真是说之不完,写之不尽。 玉,到底是宝玉还是石头,还真得像参禅一样参一参呢。说不定参玉还真能开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