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朝烈火,斯克里亚宾

 追梦人7v9hl8d0 2019-08-30

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 1972-1915)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in F sharp minor, Op. 20:2. Andante

Alexander Scriabin

在大多数爱乐者心中,斯克里亚宾可能算不上重要人物,不过著名钢琴家兼指挥家阿什肯纳齐却一直将他推崇备至,认为斯克里亚宾的狂喜理念就是通过“感官”实践通达“精神”实践。年轻人于其沉迷于酒精不如去听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其热情与异国情调足矣让聆听者进入另一个世界。英国乐评人帕勒玛(Christopher Palmer)也说,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令人颤栗,绝不枯燥,事实上若聆听他的《钢琴协奏曲》或《第一交响曲》,往往很难抵御那种别具一格的浪漫魅力。我们或许会说,斯克里亚宾的音乐尽管并非放之四海而皆耀目;但在内行有缘人眼中却是珍品。因为他的作品没有一首属于一般意义下的“标准曲目”。

早年生活

斯克里亚宾1876年1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父亲从事法律工作,来自具有军事传统的贵族家庭;母亲是天才钢琴家,曾在圣彼得堡音乐院跟随名师雷协蒂茨基(Leschetizky),得到安东·鲁宾斯坦的赞赏。不过,斯克里亚宾才一岁多时,母亲就因肺病去世,他由姨母以及祖母抚养长大。父亲再婚之后常年在土耳其担任领事职务。他的挑剔、怪癖和某些女性化动作就是从小在这种缺乏父爱、阴盛阳衰的环境中养成的。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才华是有姨母启蒙,虽然在莫斯科陆军幼校呆了六年,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军旅生涯,专供音乐事业。他到莫斯科音乐院跟随萨福诺夫(Safonov)学钢琴,跟塔涅耶夫和阿伦斯基学作曲,与拉赫玛尼诺夫是同学。他钢琴课结业时得到榜眼的金色勋章(拉赫玛尼诺夫第一),后来也以钢琴家的身份谋生;但他手掌并不大,从未舒适地伸展到超过一个八度;另外很有趣的是,他作曲方面考试并不及格,没有拿到作曲文凭。尽管如此,出版社贝莱夫(Belaieff)仍然相当欣赏他肖邦式的钢琴作品,同他签约并赞助他以钢琴家身份作欧洲巡演。1897年,斯克里亚宾首演他第一个重要作品——《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0),这是高贵典雅、珠宝般细腻的迷人音乐,作曲家本人终其一生都钟情于此曲。同年斯克里亚宾迎娶钢琴家伊莎柯维契(Vera Isakovih)——她也是莫斯科音乐院金牌得主。夫妻二人曾一道出国开音乐会,同台演出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他们一共孕育了四个孩子。

1898年到1903年,斯克里亚宾在莫斯科音乐院开设钢琴课程。这段时间他写了两首交响曲:《E大调第一号交响曲》(Op.26)——全曲六个乐章,第六乐章采用一位次女高音、一位男高音以及合唱团来演绎斯克里亚宾自己填词咏赞艺术的合唱曲,充满妖艳之美;《C小调第二号交响曲》(Op.29)——共五个乐章,尽管听得出柴可夫斯基和瓦格纳的影子,但内在音乐的句型和发展绝对是斯克里亚宾自己方式。此曲是他进入神秘主义的先头部队。

哲学思想的转变

由于教育生涯与个性存在冲突,不能全然意气相投,斯克里亚宾后来辞去教职、专心作曲。1904年,原出版商去世,他又得到莫斯科富商莫罗索夫(Morosov)每年两千四百卢布的赞助承诺,移居瑞士。这时他开始研究尼采的哲学,不久又从布莱瓦茨基(Blavatsky)夫人的教诲中迷上“接神论”,使他的音乐发生根本转变。“接神论”是一种认为可以籍由精神上的忘我及冥想达到直接认识神的哲学体系。他因此自命为神所指定的超人救世主,以拯救世界免除毁灭为己任,而救世、启示的工具就是将所有艺术结合在一起。作曲风格当然深受影响,起了很大转变。1905年完成《C小调第三交响曲(神之诗)》(Op.43),此曲表达人的精神由过去的传奇和神秘解放出来,经由泛神论达到自由的愉悦并且同宇宙结为一体。三个乐章都附有标题,并且具有精神内涵:第一乐章“奋斗”,描写人作为神的奴隶与人作为神本身之间的冲突;第二乐章“愉悦”,描写人被感官世界的欢愉所捕获,陶醉于肉欲里,然而一种崇高的感觉由存在深处升起;第三乐章“神的行动”,精神从超能力的顺从中解脱,感觉到同宇宙结合,放弃自己,投向自由存在的至高欢愉。就在这一年,他与妻子分居,另与乐评人波利斯·施洛泽(Boris de Schloezer)的妹妹塔蒂亚娜(Tatiana Schloezer)同居,这桩同居关系直到斯克里亚宾去世都未曾合法化,而波利斯后来成为斯克里亚宾的传记作者。

1906年12月,斯克里亚宾应纽约俄国交响乐协会负责人阿旭勒(Modest Altschuler)之邀以钢琴家姿态访问美国做巡演,不久塔蒂亚娜也赴美相随。1907年3月由于畏惧保守人士对二人有悖人伦的男女关系之批判,远离美国转道巴黎。1908年完成两部毕生杰作:《第五号钢琴协奏曲》(Op.53)此曲把由温柔到狂热的情愫浓缩在单乐章,可以视为人类生命中神秘、深潜力量的音乐图书;《狂喜之诗》(Op.54),此曲有人将之shiwei视为斯克里亚宾的第四号交响曲,全曲描写自由解放的精神如何统合人类的恐惧、抗议、憧憬、野心和意志。也有乐评家对这部作品做了相当色欲的联想。

与库塞维斯基的缘分

是年春天,斯克里亚宾结识低音大提琴家兼指挥家库塞维斯基,库氏有自己的出版公司。他的公司与斯克里亚宾签下五年合约,年金五千卢布。

1910年夏,应库塞维斯基之邀,斯克里亚宾乘船沿伏尔加河而下,在沿岸大小城镇巡演。1911年,他发表野心之作《普罗米修斯——火之诗》(Op.60),此曲有人将其视为他的第五号交响曲,钢琴扮演重要角色。第一版总谱的封面最能表达全曲内涵:大而燃烧的太阳和雌雄同体的面孔被包裹在“世界七弦琴”里面,四周围绕着星辰、彗星以及旋转的 星云,封面为火的颜色——橘色。斯克里亚宾解释,雌雄同体穿透着人心的目光表达着“意志”,四周环绕原始混沌,世界意志使得万物复生,先是物质,接着溶入精神内涵,最后在狂欢舞蹈中与神结为一体。斯克里亚宾要求这个曲子配合着“色彩风琴”来演奏。其实,所谓“色彩风琴”只存在于作曲家的脑海,他希望把调性与颜色结合起来:F小调发出蓝色、D大调是金色、F大调为血红色……在技术科学日新月异的当下,或许斯克里亚宾的构想能够实现也说不定。

《火之诗》首演之后不久,斯克里亚宾与库塞维斯基决裂。除了债务纠纷之外,主要冲突在于斯克里亚宾认为库塞维斯基应成为“弥赛亚出现”理念的主要使徒行者;而库塞维斯基则认为斯克里亚宾有如今的高知名度是自己一手提拔的功劳。

神秘疯狂的结局

离开库塞维斯基的公司,1912年斯克里亚宾有获得莫斯科出版商尤根森(Jurgenson)的合约,年金六千卢布。此后所写的钢琴作品相当出色:《两首诗曲》(Op.69)、《第十号钢琴奏鸣曲》(Op.70)、《面朝烈火》(Op.72)等。最后这部作品尤为令人赞叹,它仿佛是火焰逐渐增高,放大的罗马爆竹,火花四溅,劈啪作响,在自己的火焰中燃尽。钢琴大师霍洛维茨认为此曲具有足矣摧毁人类的烈火与原子的神秘力量,等于预示了原子弹的诞生。

1914年3月,斯克里亚宾赴伦敦演奏自己的作品,1915年4月15日在彼得罗夫格勒(Petrovgrad)演出最后一场音乐会。不久,因嘴唇脓疮引发败血症于1915年4月27日去世,享年四十三岁。他去世前正在构思一项宏大的作曲计划,曲名《神秘》:第一部分叫做《前言行动》,讨论从创世纪到目前的宇宙精神发展;第二部分称为《终极仪式》,准备到喜马拉雅山演出十二天,寺庙钟声都是音乐的一部分。十二天之后,听众与演奏者心灵交互,经由被动拒绝外物来得到涅槃之境,将虚无与极乐画上等号。

斯克里亚宾与塔蒂亚娃生育的三个孩子在他去世之后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可惜音乐天赋最高的男孩朱里安(Julian)十一岁时在基辅的第聂伯河(Dnieper)中溺亡,他的两首钢琴前奏曲被收在斯克里亚宾纪念集里。女儿玛利娜(Marina)后来成为优秀的音乐学者兼作曲家。

在音乐风格方面,学者亚伯拉罕(Gerald Abraham)认为,斯克里亚宾没有真正重要的传人,但他在《狂喜之诗》和《火之诗》里为音乐浪漫主义最后阶段留下了不朽纪念碑。这应该是斯克里亚宾最中肯的墓志铭。

唱片介绍

斯克里亚宾的作品,被录制的频率并不高,一旦出现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刚接触他音乐的朋友,一下三张最能代表其精神本质,值得推荐:

《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Op.20)——阿什肯纳齐/马泽尔指挥伦敦爱乐 Decca417 525-2。这是百听不厌的“荒岛唱片”,洋溢着令人颤栗的美感,别的版本不可比拟。另外加录的《狂喜之诗》和《火之诗》,也是无可挑剔的精彩诠释。

《E大调第一号交响曲》(Op.26)穆蒂指挥费城管弦乐团、独唱者和合唱团,EMI CDC 747349-2。穆蒂、费城与斯克里亚宾简直是绝配,盈满旖旎的色彩,一闻难忘。《时代周刊》将之评为当年最佳推荐。喜欢的朋友可以继续聆听穆蒂指挥的《第二》、《第三》,全系列评价甚高。

《面朝烈火》(Op.72)——霍洛维茨,Sony Classical MK 4241。纽约林肯中心唱片图书馆馆长大卫霍尔将之选为唱片录音一百周年不朽名盘之一。其中还收录《第九》和《第十》钢琴奏鸣曲,以及数首练习曲。霍洛维茨的厉害精华尽在于此。

此外,喜欢全集收藏的爱乐者,阿什肯纳齐弹奏的十首钢琴奏鸣曲(Decca 425 579-2,2CD),从头到尾一以贯之,也是物超所值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