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灸的急救方法 中医在人们眼中常常是疗效慢的代表,其实在某些急救病的治疗中,中医针灸有着西医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中风急救,只要处理得当,完全能够做到恢复快、没有后遗症。 1、适应症 常用于昏迷的急救,例如心脏病、中风、溺水等。 2、针刺法 第一:刺人中。 把鼻子下端到嘴唇上端的水沟分为三段,从上面三分之一处下针,斜向上刺。如果没有针,用手按压,按住三分之一处,向上推即可。 ![]() 第二:“十宣”放血。 十宣穴,就是十个手指尖。急救时,把五个手指握在一块,露出指尖,使用放血针逐个针刺放血。急救时,时间就是生命,五个手指放在一起放血速度快,节约时间。 ![]() 第三:十个脚趾放血。 同手指放血的方法。 第四:针刺涌泉穴。 ![]() 一手握起脚前掌,前掌部位会出现人字纹,人字纹的纹头处就是涌泉穴。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是急救大穴。 第五:百会穴。 位置:两耳尖直上,交叉于头正中线,然后向后半寸的凹洞即是百会穴。 ![]() 操作手法:使用三棱针点刺放血。这种方法适合中风使用。当病人整个脸呈红色时,属于中风初发,可在百会放血。 病人体位:让病人头向外躺在床上,头靠床沿下垂进行放血操作。放血之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时,可以讲话,凉到手脚,可以走路。 四、火罐的用法 1、火罐是针灸器具之一。 古代常用竹子做成杯子状来使用,还用“吸血蚂蟥”来配套使用,帮助吸净脓血,这是古人利用蚂蟥的天性进行病症治疗。现代可以使用真空罐来放血。 2、火罐的使用范围 1)吸脓、吸瘀血。 2)活血化瘀。如膝盖等关节扭伤。使用时,先在痛点点刺放血,然后用真空罐吸血,当血色由黑变红时,即可起罐。引起疼痛的是血管破裂造成的瘀血压力,放血后压力减小,疼痛能够快速消失。 3)外伤。被竹子、海胆等扎伤时,可以放血治疗。 4)扭伤。直接在扭伤处拔罐。 5)痔疮。对于外痔适用。先在痔疮上放血,然后用真空罐吸出瘀血。 3、不能使用火罐的情况。 一是有些穴位不能用,如穴位。二是多汗处不能使用。三是头部不能用。 第二篇 针灸基础知识 第一章 针灸概述 一、针灸穴位丈量方法 1、同身寸 使用病人的手指尺寸来衡量,每个人都不相同。 一寸: 中指弯起,中节两个横纹顶端的距离为一寸。 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 ![]() 一寸半: 食指、中指并起的宽度为1.5寸。 ![]() 二寸: 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起,其宽度为二寸。 ![]() 三寸: 除拇指外其它四指并起,中指节的宽度为三寸。 ![]() 同身寸常用于四肢穴位的量取以及经络之间的尺寸。 二、度骨法 骨度法又叫骨度分寸法,它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如腕横纹至肘横纹为12寸,也就是把这段长度分成12等份,取穴就以它作为折算的标准。 三、体表标志法 体表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例如两眉中间为印堂、两乳中间为膻中,腓骨小头前下缘为阳陵泉等等。活动标志侧要利用关节、肌肉、皮肤在活动时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这种取穴法比较注重取穴时的体位。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阳溪穴将拇指翘起,在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等穴位要张口取,下关应当闭口取等。 四、简便取穴法 例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为列缺穴;垂肩屈肘取章门;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等。 以上四种取穴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达到快速、准确取穴的目的。 第二章 针刺深浅的讨论 一、季节影响 人体气的运行受季节的影响,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说明了人体气血运行的特点。所以在针灸时,春夏浅刺,秋冬深刺。 二、以病所在的位置来确定下针深度 病在皮毛——肺主之——浅刺于皮毛之中。 病在肌肉——脾主之——下针于肌肉之中。 病在血脉——心主之——下针下脉旁边。 骨在骨 ——肾主之——从皮肤上面下针,下到骨的旁边。 三、根据针刺位置决定下针深浅 “腹深似井,背薄似饼”,人体不同位置下针的深度不同。 四、病人不同的胖瘦,下针深度也不一样。 五、穴位的深度也有不同,下针深度自然不同。 在董氏奇穴里,有些穴位下针深度不同,所治病症也不同。 第三章 一般针刺入穴的方法 一、不能在咳嗽时扎针。 二、要知道穴位的大概位置,然后用手来触摸皮肤及肌肉、筋骨等,来准确确定穴位。 1、穴位不会在肌肉、筋、血管、骨头上。 2、穴道在肌肉与肌肉之间、肌肉与筋之间、肌肉与骨之间、筋与骨之间。这个找穴位的过程,叫做“揣穴”。 3、注意穴道的“独处藏奸”,即病是藏在这个穴位之中的。这种穴位一般会有凸起、凹陷、结节、温度升高、温度降低、颜色变黑、发白等异常现象,可以用触摸、眼看的方法找到,而且这些标志并非就在标准的位置之上。 4、要在平时注意观察穴位的不同颜色和状态,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以达到准确定穴之目的。 |
|
来自: 清竹徐风 > 《倪海夏针灸大成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