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李商隐《北禽》赏析

 拓学苑 2019-08-30

北禽
唐·李商隐
为恋巴江好,无辞瘴雾蒸。

纵能朝杜宇,可得值苍鹰。

石小虚填海,芦铦未破矰。

知来有乾鹊,何不向雕陵。

注释

⑴北禽:北来的飞鸟。

⑵瘴: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⑶朝:朝拜。杜宇:即杜鹃鸟,传说杜宇本是古蜀国的国君,失国而死,化为杜鹃。

⑷苍鹰:性凶恶的猛禽,搏杀小鸟为食。此处代指严酷凶恶的人。

⑸填海:指炎帝之女,因游东海淹死,化为精卫,经常衔西山木一石去填东海之事。后常以"精卫填海"喻人意志坚定不移。

⑹铦(xiān):锋利。矰(zēng):一种用丝绳系住以便于射飞鸟的短箭。

⑺乾鹊:传说中筑巢只取树梢枝而不取堕地桂的鹊。此处意指奋力进取,不甘屈居人下的人。

⑻雕陵:地名。《庄子》载庄周在雕陵一带游赏,曾目睹一异鹊自南方来。

译文

温暖的巴江是这样的美丽迷人,我在身旁不惧四季风霜岂怕岚烟瘴雾薰蒸。

即使我能实现美好的愿望,去朝拜蜀帝杜字,又怎么愿意逢着凶猛的苍鹰?

精卫不停地投掷小石,妄想把大海填平,大雁含着尖锐的芦苇也难逃弓箭的伤损。

我正向那知来不知往的乾鹊,为什么不脱身远遁由南向北飞到雕陵?

创作背景

诗人于大中五年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邪来到梓州,奉命到西川推狱,至成都,见闻蜀中除跟吐蕃和党项之间的民族纠纷外,还爆发了蓬果二州的农民起义,知道这里并不是王道乐土,而且处处充满杀机。一看法很适当。于个人而言,李商隐一生,文名早著,而仕途多蹇,东西飘泊,寄食幕府,无非是有赖于幕主对他的赏识;无奈时逢乱世,小人当道,在梓州幕以前,有好几次的幕府生涯,都是由于那些幕主,或去世,或被贬,而连累到自己之被逼免职。这样的生活,他早已过惯了。可以说,无论到何地任职,他都会充满了一种忧谗畏讥的心理;但谗虽可忧,却不可避;讥虽可畏,却也难防,这么一来,诗人竟是连明说的勇气都没有了。这首诗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赏析

《北禽》这一诗题,是动物的拟人化,实际就是自己的身世写照。

诗的前四句说自己不畏南方之氤氲瘴气而来到东蜀柳幕任职,虽能见知于主人,却无奈困于小人的谗口,备受嫉恨与排斥。诗人觉得自己像衔石填海的精卫鸟和衔芦远飞的孤雁,小石终不可能填平大海,而孤雁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一切不可预知的袭击。这正是诗人在梓州柳幕遭际艰危的写照。诗人怀抱理想不辞辛劳自北南下,能得一枝之栖已属难得,然小心力劳,不但理想抱负依然落空,竞连生存本身亦重重困阻且时有隐忧。因此诗末兴起远离避祸之想,以反诘句自问:像乾鹊一样有"知来"之智,为何不飞向雕陵以远害呢?这是企盼之词,饱含着诗人难言的苦衷,内心焦虑而痛苦、自怨自艾而又无力自拔之意跃然纸上。然而就像填海失败、避猎未成的精卫鸟和秋雁,虽然弱小,却有着填平大海的愿望和冲破强敌艚缴的斗志,诗人怀抱理想、风节耿耿,非但没有表现萎靡猥琐的姿态,反而洋溢着坚忍不屈的精神,尽管他最后遭到偃蹇的命运,却以其卓具雄心、英姿勃勃的形象而能引起人们的赞美和同情。

全诗比喻巧妙,用典贴切,即鸟即人,物我一体,正如纪昀所赞:"字字比附,妙不黏滞。"为咏物之佳作。

名家点评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此以北禽自况也。雁自北而南,故曰"北禽"。三四言虽贞心自信,而猜忌何堪。五六,伤其有志而无力。虽号随阳,恨不能如乾鹊之知时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通篇自喻。不辞瘴雾而来巴江者,以其能朝杜宇也,然其如苍鹰伺哉!空怀填海之心,而有赠缴之忧。乾鹊知来,何不向雕陵以避之乎?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蘅斋曰:忧谗侵讥而作。字字比附,妙不黏滞。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田曰:意深、情苦、语厚,大异晚唐人。浩曰:起联谓不惮远来。三四言意在西川,而叹人之排击。"纵能"者,正托出不能也。五六顶上致慨,结则言其计左矣。

《北禽》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北方飞来的鸟儿自喻,虽然自认委屈安居于巴江之地,但还时刻担心苍鹰和暗箭的伤害,又以填海失败、避猎未成的精卫鸟和秋雁表现作者怀抱理想、风节耿耿,洋溢着坚忍不屈的精神。全诗比喻巧妙,用典贴切,即鸟即人,物我一体,为咏物之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