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文殊院士 2019-08-31

​“阅城郭,读史册,铁马金戈动传说,虎踞龙蟠狂飙落。四方城,通六合,女墙残,射箭垛,角楼横槊笑飞蛾,咫尺乾坤远烽火,王者气壮山河……”

一首大气磅礴的《中国墙》

拉开了大型季播电视节目《南京》第五季

——《一城山河》的序幕

这首歌同时也是前不久应邀而来的

著名词曲作家车行和李昕为南京城墙创作的主题曲

伴随着意境雄浑、气魄豪迈的歌词

《一城山河》也以精美壮阔的画面

在南京人朋友圈里刷了屏

……

窥一城而知千秋

说起城,总是和一国一地的文明紧密相连。

虽然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南京城墙主要建于明朝,但南京的城墙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千年。城墙这一建筑,是荏苒岁月在大地上留下的丰碑。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近日播出的《一城山河》

第一集《时间之碑》中

就讲述了南京的城墙与城市如何相依相生

▼▼▼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次年他命人在今天的长干里与雨花台之间的一片高地上筑起军事堡垒,名“越城”,标志着南京建城史的开端。

六朝时期的夯土墙遗址

记述着大行宫、新街口一带

自古以来作为城市中心的繁华

六朝时的南京城墙是什么样的?

∇ ∇ ∇

宫城位于都城偏西的位置

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

都城周围又设篱门56所作为都城的外郭

六朝博物馆里有一段六朝时期的城墙,就是当年宫城的城墙,韦庄诗句“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台城的一部分。谢灵运、王羲之、顾恺之……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对后世文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在期望君临天下的朱元璋心中,对南京城市建设的构想是“非古之金陵,非六朝之建业”。他通过各项组织制度,调动起整个国家的力量,在南京修建四重城垣,赋予南京城墙最顶级的荣耀。

南京城墙历经了辉煌,也留下了战火洗礼、毁而重生的沧桑。清代时在维修太平门外段城墙缺口时,曾国藩亲自撰写碑文,“穷天下力,复此金汤,苦哉将士,来者勿忘”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岁月弹指一挥间

曾经是冷兵器时代图腾的南京城墙

穿越岁月长河

成为了城市的象征

这座时间之碑,今天书写的更多的是南京人的生活元素和南京城的城市精神。12集的《一城山河》,便是聚焦南京城墙,通过讲述南京城墙的故事,来展示南京这座城的历史变迁,以及对中华文明进程的影响,窥一城而知千秋,向世界传递南京声音、中国文化

缘 起

何为“一城山河”?

主创方解释了名字的由来:南京有两张享誉全球的文化名片,也就是“一城一河”,明城墙与秦淮河。“一城”既是指南京的文化地标明城墙,又是指南京这座城市;而山河,一方面指城墙内外的南京自然形胜、山水城林,另一方面,山河又有锦绣山河、家国情怀之意,暗示着南京城对于华夏文明的影响。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一城山河》的片尾曲是

南京唱作人木小雅演绎的《城门开》

▼▼▼

“淮水东边,月笼轻纱,六朝金粉,十里繁华。城墙根儿下,寻常人家,我在这儿长大。悠悠青苔,藏着多少从前。那扇门外,谁曾流连。”

与片首曲大气浑厚的《中国墙》不同,《一城山河》以一种文艺范儿开启城墙寻根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从前端拍摄到后端制作全流程,该片都采用了4K设备,以超高分辨率和极致的视觉享受,带你360度无死角领略南京城墙的美。

据了解,《一城山河》不仅展现了南京城墙与南京城市历史的联系,还深度解读了神秘的城墙砖文、城门的更迭,以及城墙水利系统、与城墙紧密相连的战争史等等。

今天的南京城墙完整保存25.1公里的长度,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说:“南京城墙对于南京城来说,应该就相当于故宫对于北京,兵马俑对于西安,西湖对于杭州,龙门石窟对于洛阳等等。它是一个标志性的东西。”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如此描述他所见到的南京。“这座城市叫南京……在中国人看来,论秀丽和雄壮,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或许很少有其他城市可以与它匹敌或胜过它。……很难确定这城墙四周的全长。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方向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

利玛窦的赞叹,只是南京城墙这座纪念碑上记载的无数高光时刻之一。

“砖”心之制

《一城山河》也借由城墙的故事,探究并还原了当时南京人的生活。

如果墙会说话,它说的是南京话吗?原来六朝之前,南京城内的人们习惯说吴语,西晋末年北方士族衣冠南渡,他们本来习惯说的是北方话,可是为了获得土著氏族的支持,大丞相王导率先学会了吴语。

其实细细读来,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会“说话”。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明代南京城砖上都有铭文,南京城墙管理保护中心朱明娥研究员长期研究砖上的铭文,她有许多有意思的发现:“南京城砖上的砖文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组砖文群,在中国古代砖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体现。”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 明城墙砖上的铭文

城砖,是明初南京都城城垣工程中最大宗的建材,初步估算,全城使用城砖上亿块。南京城砖规格相同,大部分都有铭文。朱元璋为了确保城墙质量,命令长江中下游各府、州、县,中央所属工部,军队等部门,甚至还有一些寺庙参与烧砖工程。烧造中,产地、单位、烧造工程负责人、窑匠、人夫的名字,都必须印在城砖上,以便追查有据。

南京城砖铭文,体现了精细的问责制度,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放眼全世界也极为罕见。同时,海量的城砖铭文,对于研究明代初年的政治体制、赋役制度、经济状况、民众生活、造砖技术、文字书法以及南京明代城墙建造都具有重要意义。

举一个例子来说,南京城砖的产地不一,文献中只有零星记载,但通过对铭文的释读,专家可以归纳出:除了一小部分在南京本地烧制,大部分城砖产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五省,可以确认,至少有200个以上的县,参与了南京城砖烧造。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金吾卫”、“飞熊卫中所”、“广洋前所”、“水军右卫中所”、“豹中”等铭文砖告诉我们了明代军队的“番号”,

因为这些部队也烧制了城砖。

“工部关防”、“正中工部”、“工部前窑”、“官前窑”、“正前”、“正右窑”等铭文,则

来自明代工部下辖砖窑烧制的砖头

。 “天界寺”、“报恩寺”、“龙吟观”、“大和寺”、“荐福寺”、“茶山寺”……

原来这些南京、镇江等地的寺庙也参与了烧砖工程。

简化字是20世纪中期以后才普遍使用的,但早在明代,民间就已经出现了简化字。城墙砖上把“劉”写成“刘”、把“萬”写成“万”、把“糧”写成“粮”等等,采用简化字可能是城砖书写空间狭小所致。研究中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铭文,比如有一个来自明代江西瑞州府的“甲首”造砖人,名字叫刘德华……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城砖上的刘德华

无墙,则无家。

墙壁沉默不语

却诉说着最动人的故事

见证着最悠久的家国历史

最美 不过中国墙

最美不过中国墙,多情莫过南京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