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良心说,要论说话带劲,除了东北老铁,应该没什么人敢跟“卫嘴子”一争高下。 外地人初到天津,首先体会到的不是天津城“九河下梢”的独特韵味,也不是狗不理、大麻花的美食诱惑。而是天津人特有的幽默、直爽,以及天津话带来的乐趣。 “杨哥,我又看上一女的!” 当然还有那一句“姐姐”的哭笑不得。 天津话有趣就有趣在与普通话接近,语法与普通话也基本相同,差异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所以外地人可以轻松听懂。 初到天津,随便找个相声茶馆一坐,嬉笑怒骂几个包袱甩过来您就笑得腮帮子疼,台上演员的段子固然可笑,台下天津人用天津话接下茬可也毫不逊色。 这么说吧,你跟一个天津人被困在孤岛上,只要那个天津人不是哑巴,我保证你们俩的日子也能过得风生水起。 时至今日,天津话早就凭借其突出的造梗能力成为了互联网上的网红方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天津话,也愿意去模仿天津话。 但生活在天津的人,却发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现象: 在天津,说天津话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天津很大,但天津方言的使用区域并不大,而且并不是我们常认为的市区人口音。 天津方言分布地图 据老人说,仅在红桥区西沽一带,年龄较长的老人们就分为西沽口音,西于庄口音,老丁字沽口音,往东过了北洋桥还会有席场口音、东于庄口音,类似的现象在河东、河北、河西都有。严格来讲,天津方言区域只是以天津老城为中心的一个倒三角形方言岛内,一般认为老南开区的天津味儿最正。 △南开区古文化街 韵味十足的天津传统文化风景线 早在1956年,咱们国家就发布过推广普通话的指示。那时候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因为当时很多方言中的不统一和不合语法的现象不但存在在口头上,也存在书面上。甚至在出版物中,词汇上和语法上的混乱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的人根本无法沟通。 1952年,全军推行“速成识字法” 天津离北京近,最听话,普通话推广的也早。但大部分天津人心里都清楚,就算年轻点的80、90后,小时候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平时也不怎么说普通话,就连老师讲课,没事还溜达出来几句天津话呢: 同淆们,今儿个语文课,我教给大伙嗦天津话,跟我念: 有一种美叫尊,有一种丑叫鬊, 一种特别叫倍儿,一种有趣叫哏儿, 一个孩子叫倒霉孩子,另一个孩子叫鬊鸟, 一种拳法叫脖溜儿,一种武术叫撒泼, 一种讨厌叫腻味,一种找茬叫自猬, 一种折腾叫粪丘,一种洋气叫玩儿闹, 一种恍惚叫离机,一种偏离叫走鸡, 一种挣扎叫憎喂,一种职业叫大了, 一种螃蟹叫旁嗨,一种乱动叫故丘, 一种结实叫瓷实,一种麻烦叫罗罗刚, 一种马虎叫二八八,一种上当叫打眼, 一种脚趾叫脚逗儿,一种胡说叫胡吣, 一种乱讲就胡天儿,一种腹泻叫窜稀, 一种蹒跚叫拌蒜,一种开裂叫拔裂儿, 一种幼稚叫毛儿嫩,一种确认叫凿巴儿, …… 说惯了这俏皮可爱的天津话,普通话实在无法表达出天津人天生额幽默感来。谁要是在家冷不丁冒出一句普通话,没准还会被父母调侃一句: “嚯,老和尚放屁,你还京(经)调儿的呢!”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所以叫“京调儿”) 为嘛以前的天津人不爱说普通话,主要还是身边人鲜有说普通话的。加之天津人普遍不喜欢拿腔作势的劲儿,说惯了天津话,突然让他说普通话,他总觉得别扭,做作。 所以尽管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但也仅限于台面上,私底下,天津人仍操着流利的天津话,别人都不说京调儿,我干那各了绷子的事干嘛呢?(这个词是纯天津话,会念吗?) 随着社会发展和交通的日趋发达,作为中国人口数常年排名前五的城市,天津不仅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快,还拥有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 最直观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身边外地同事、同学、邻居越来越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天津市在2018年初共有常住人口1560万人,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比例约为2:1,外地人口在500万人左右。而且,由于去年天津降低了户籍准入门槛,非津籍的新天津人也在迅速增加。 18年落户新政公布后,30万人登录并下载“天津公安”App办理落户申请。让无人问津的App冲到了排行榜第一位 外来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城市发展,但也有一些影响,比如“我是天津人,不会说天津话”就成为了现在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新天津人不会说天津话是很正常的,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原本土生土长的天津娃娃也开始不说天津话了。 纯天津人的小动物这么叫 我有一个朋友,和我一起长大的,从小他就说天津话,结果后来他发现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周围外地同事同学很多,都在用普通话沟通。 “周围的人都说普通话,我再说天津话就显得格格不入了。” 于是他现在一张口普通话就溜达出来,跟他沟通时,我每次都会善意的提醒他: “孙子,你跟我好好说话!” 总之,如今在天津青少年人口中,很少可以听到正宗的天津话了。我跟一些同龄人朋友聊天,有的连“串皮不入内”、“不觉闷”、“椽儿亮”、“熬鳔”这些以前常用的天津土语都没听说过,就更别提知道什么意思了。 ▲“椽亮”是建筑术语,指屋顶开天窗、屋顶敞开或半敞式的房屋建筑。词语“明椽亮瓦”,形容房屋大气、亮堂。后常用“椽儿亮”来形容某人识时务、会办事。 其实知道这些土语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知道也不耽误赚钱吃喝。可是往大了说,天津话是天津文化的基础,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土语背后,都能挖掘出一段民俗历史,或者有趣的民间故事。 ▲天津土语“扛着”,源于三国。 话说关公应鲁肃之邀过江赴宴,随从周仓扛着青龙偃月刀在一边站着。有士兵为了讨好周仓,问他吃饭了没有,周仓说:“吃饭?没看我扛刀呢吗!”自此才戏称挨饿为“扛刀”、“扛着”。 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天津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天津人,早就已经感受到了语言竞争对天津话带来的冲击,这种忧虑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天津话的强烈情感。 为了保留下天津的乡音,前些年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很多天津人踊跃报名,把各种天津俏皮话、民谣、土语全部完整系统保存了下来,建立了天津方言语音档案。 ▲这是一群对天津话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很高的老人 在日常生活中,天津人仍旧会在打字时使用天津的方言,尤其以“嘛”字的出现频率极高,这是天津话的精髓。 总之,在方言文化不再风光如昨的今天,天津话依然为天津人提供文化上的认同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 虽然说的人少了,但天津话,依旧是天津人的乡愁。 天津人对天津话认同度高,但不等于他们排斥其他语言。 俗话说,入乡随俗,到一个城市,学会听懂一个地方人的语言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注意,并不是要求你会说,只要求能听懂就行。 但是从来没听说哪位外地朋友,因为听不懂天津话,影响到日常交流和生活的。 前文我们说过了原因,一是天津话相对好理解,二是天津人为了将就外地人,也会主动说普通话。
我之前去南方某市,那的人不论年纪,绝大多数都不会跟你说普通话,即便没听懂,也不会多废话,脸上写满了不屑。 而在天津,外地人来了都是客。 在天津街头,如果你和对方问路,大部分情况下对方都会用顺嘴天津话回复,但如果你没听懂,即便是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有的也会立刻操起一口“津味儿普通话”,尽全力把事情给你说明白。 ▲“姐姐,您打这儿简直走,见口右拐,把角就是” 这种现象与天津人开放包容的心态是分不开的。天津自古以运河贸易、码头文化为主,各省市人都会聚集于此,而清末以后,天津更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天津人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所以,即便是老天津人,对于天津话的态度也不是油盐不进,唯我独尊,远比不上对于“煎饼果子不能加火腿”这种原则性问题的说一不二。天津人在百分之百支持天津话的同时,也始终对普通话保持开放兼容的心态。 看见这样的煎饼果子,直接骂街,别说是我指使的 当然,如果有人表现出一丁点对天津话的兴趣,老天津人绝对会乐出鼻涕泡来,如果你很努力的用“结界”开玩笑式的和天津人说话,我相信肯定有天津人会在高兴之余,再来纠正你的读音。 有很多人说,天津人瞧不起外地人,天津人说话像吵架,天津人这个,天津人那个…… 但如果你细想,天津人对待任何事物,其实都和对待天津话一样, 既包容,又倔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