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难得一枚“小白鼠” 我在牛津亲自做实验之前,不知道要去搞来一堆小孩做研究,是个那么费时费力的事情。 就算是一个人畜无害的研究都得写一堆申请才可能得到审批,就更别提“窥探日常隐私”或“有悖文化”的长期追踪实验了。 不过没关系,你看看人家皮亚杰! Jean Piaget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 他生了三娃,两女一男。然后一边当奶爸,一边拿娃们做实验、写观察日记。等小孩子长大了,自己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搞出来了。 当时还在读书的我为之一振——一个实验组,一个参照组,再有一个用来对比性别差异。三个,不多不少。 可一晃十年过去,我的“小白鼠”数量只够成立一个实验组的。 2017年七夕,“小7”姑娘出生了。从那一天起,一项项大大小小、可能复制但不可回头的心理认知实验围绕着她悄悄地展开。 早期教育不靠教材,只培养一种能力——这便是其中目前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一项了。 为什么是“六岁前”? 因为如果上小学时我们还住在日本的话,4月份开学时她正好六岁半。六岁前不靠教材,但入学的半年前可以开始接触一些,正好过渡到上学。 真的一本教材也不学? 我并不是非得和教材过不去。 既然是做实验,我就得老老实实地遵守实验规则。不然怎么知道最终结果是教育实验在起作用,还是鸡娃教材在起作用呢? 如果“不用教材”这么“低配置要求”的教育实验都可以成功的话,那你们在此基础上多加几本教材,上几门课,不也ok的嘛! 不过要说明的是,“不学教材”并不代表“不看书”。 教材是指以教学为目的的学习材料,如颜色学习、数字数量配对这种。以阅读和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书本,如绘本、神话童话、科普读物等不在此列。 再说了,小孩不学教材不等于家长不学习。虽然我不看什么热门教育畅销书,但......这只是我书柜的一角。 02 不用教材,用什么教呢? 教材再好,也都是事先编排好的;而不是根据我女儿的生活经历“量身定制”的。 举个例子吧—— 一天早晨起来,小7在厨房地上发现了一只很小的蜘蛛,说“蚂蚁,蚂蚁”。我说,“那不是蚂蚁,是蜘蛛”。然后用纸和杯子,把蜘蛛请到了窗外。 吃过早饭,我问她:“你想看看蜘蛛吗”?她超感兴趣,我们就打开Youtube,搜了几个关于蜘蛛的视频。 小姑娘对蜘蛛结网感兴趣,我们就边暂停视频,边用彩笔把蜘蛛结网的过程画下来;她说蜘蛛挥动着腿吐丝是在“跳舞”,我们就找来蜘蛛的童谣跳上一段,顺便学了个英文单词“spider”和手指舞。 吃完中饭,睡完午觉,我问她想不想出去找蜘蛛网?小朋友肯定说想啊!楼梯间,墙角里,树杈间,久没有挪动的东西旁都有! 溜达一圈回来回来之后,再用木板和钉子做了个STEAM手工,模拟了下蜘蛛结网的过程。 还顺便用皮筋勾出个“1、2、3”(当然是我主导,小“7”还不会)。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让小姑娘跟爸爸复述下一天都干了什么。 你看,全职妈妈就是无聊,对着一只已经远走高飞的蜘蛛都能冒出各种STEAM和语言课程来。那还花钱买教材干嘛? 我们玩“蜘蛛”时,小7一岁九个月。一天下来,她能知道蜘蛛是从屁股吐丝,会结网抓虫子吃就可以了。 如果她是两岁九个月,或许可以自己把蜘蛛结网的过程大致画下来;如果她是三岁九个月,或许自己能把所见所学总结成一页“教材”呢? 不过以上只是我的猜测罢了。小朋友具体会对哪个点感兴趣,连我这个当妈的都不知道,编教材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我们不全职带娃的没空搞啊? 没关系,周末总有空吧? 不能一天搞下来,取其中一个环节总可以吧? 再不行,只要帮带小孩的老人愿意学习,让他们照葫芦画瓢试试看,总比在家看电视强。 用教材难道不是学得更快吗? 是学得更快,但不一定学得更牢。想想我们曾经熟读的课文,熟背的公式......已经死很远了吧? 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过程是有一般规律的:从具象到抽象、从感知到认知。 知识说白了就是信息。因为我们人脑的运行能力有限,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要解决时,只有部分的信息会被激活,跳出来帮助我们。 通过自己亲身感知一百遍之后内化形成的知识,与从书上看来的、与上下文环境剥离开来的知识相比,更容易被激活,日后被大脑提取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不用教材,抽象思考能力怎么培养? 还是举蜘蛛的例子吧。假设有两本教材摆在我面前,都有“蜘蛛”这个内容。 第一本 用卡通形象画了个蜘蛛结网的图,其中部分蜘蛛网的线条用不同颜色标注,分别形成了三角形和圆形。蜘蛛网上还有两只蚊子,一大一小,一远一近。 问:小朋友,蜘蛛网上面有什么形状呢?有几只蚊子呢?蜘蛛会先吃掉哪一只呢(哪只更近呢)? 第二本 拍了张蜘蛛网的实物图,旁边放了蜘蛛的照片特写,脚上的绒毛倒钩都看得清楚,还悉心地标注了各部位名称;解释了蜘蛛丝强韧的特性。 问:小朋友,蜘蛛有几条腿?它吐丝的部位叫什么呢?下雨天,蜘蛛丝会断吗? 我会选哪本呢? 放到现在,我哪本都不选啊!等小姑娘再大一些,对自然界的观察再深入一点,我也许会考虑买第二本。 一般来讲,当我看到一本给学龄前儿童的教材时,先会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教材上想要教的东西,我能在生活中让小7观察体验得到吗? 如果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用手指触摸到,干嘛要对着两页纸学呢? 2.如果不能在生活中观察到,那我能在网上找到更生动、更全面、更高质量的信息来源吗(比如BBC纪录片)? 往往一问完自己这两个问题,我就对市面上一般的教材没啥购买欲了。 在我眼里,一张织在树杈间,立体的、被风吹动的蜘蛛网,一张映入你眼帘并得到你持久注视的蜘蛛网,是最生动的教材。 你可以带上折叠尺、放大镜、纸和笔,尽情的借题发挥——颜色、大小、数量、距离、形状、速度.......You name it! 别光看,上去搞个“小破坏”啊!往上面扔一片小叶子,或用小手指轻轻碰一碰,试试蜘蛛网到底有多强韧。 03 在大脑飞速发展的生命的前六年, 真的只用来提高小孩一种能力? 对,就提高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叫——感知能力; 而我实验的教育是——生活感知教育。 感知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不但超乎你的,也超乎了很多儿童心理学家的判断。 直到十多年前,他们才意识到“感知学习”不光是低级层面的感官刺激,也为更高级的、抽象的认知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一旦把这个能力培养好,你的孩子将具备“高兼容性”,未来再往上加各种插件都可以高速运转哒! 关于“生活感知教育”,要聊的还有很多,我们下篇继续。 ![]() ![]() -第一个支持者- 在小7一周岁时,我开始产生做这个“低配置要求”、“高兼容性”教育实验的念头。 当我试探性地把这个想法告诉我婆婆的时候,她激动地两眼放光,说这简直不要太明智啦! ![]() 我婆婆可不是一般的欧巴桑! 她是从业40年的瑞典优秀退休幼儿园教师,“瑞吉欧”的资深玩家,曾受邀去北京的全国幼教论坛分享瑞典的幼儿园教育。 能得到她由衷的肯定,当然也坚定了我的信心! 在【牛爸津妈】的公众号里,我会把和小7在生活教育里的互动,时不时总结成案例分享出来。既然素材来源于生活,你肯定也会碰得到。 有时我们想要的高“智”陪伴,缺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育儿知识,而是一种思路,一点点灵感。 ![]() 小七妈: “生活感知教育”发起人。09年弃商从教,赴牛津大学主修【儿童发展与教育】,私下最迷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十年来,从回国办学到成为全职太太兼职作家,定居瑞典,旅居日本,育有小美女一枚。 小七爸: 瑞典籍数学家。从小热爱物理,到大二却发现数学才是真爱。在牛津大学做博士后时与小7妈相识。现任日本知名大学教授,擅长代数和统计思维,还跳得了华尔兹,通晓中国现代史,烧得红烧肉,写得好中文。 |
|
来自: 润润ce7sqg1j3t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