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邓善之国画

 泊木沐 2019-08-31

邓善之的国画成就来之不易。虽然他8岁就拜汤寓麟大师入门学画, 但他却没有走上艺术之路,反而靠着一身胆量和绘画手艺以烙家具画赚取生活费用。这段岔子,让邓善之险些与国画艺术失之交臂,后来虽然振起直追,却也是历经磨砺苦难。两次进京沦为北漂的苦难没有压垮他的意志,反而是苦难、挣扎让他在国画艺术上顿然开悟,渐褪画匠之气,艺术性日益精进。

今天,我们欣赏邓善之的国画,很为他的山水图式绍继传统而有创意,构图严谨宏大,笔法精炼老辣,赋色清澈澄明,用墨精熟醇厚而怦然心动。

山水画臻至如斯艺术境界不是容易达到的,不仅需要画家有着深厚的传统山水画基础作为骨,更需要用笔墨作为筋肉。正如石涛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当然,石涛这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并非是独立分开阐释。天地景色通过笔墨表达,就应该像生气成之一样,而并非单纯玩味笔墨。邓善之深刻领悟其道,故此特别重视写生,通过写生来捕捉生气的灵动从而找到最好的笔墨语言。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特有的一个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笔墨语言对山川景物的时空构建来传递出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山水画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山水和现代山水,从技法上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但大多数时候是兼工带写。尤其是石涛创立了一种拖泥带水皴法,更是将这种工和写意兼容的浑然天成,无迹可寻。

当代山水画家不可能绕过或者不受古代山水画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生命传承就是籍着程式化代代因袭。因此,不研究古代山水画历史,不博取百家之众长,而妄想一味通过创新来成就现代山水画只是舍本逐末,徒劳心力。

中国山水画如果剥去了历史的外壳,丢掉了传统的技法,单一逢迎西方写实风格,不仅可能沦为四不像,而且再怎么纯熟的笔墨技法也只是玩味笔墨而已,没有了底蕴和历史的时空感,这样脱离画面的笔墨等于零(吴冠中言)。

因此,当代山水画家的作品,品评非常清晰。如果没有历史的传承在里面,那么就遑论其艺术价值了。

邓善之在艰苦的磨砺中,深悟其神髓,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古代经典山水画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山水画的完美融合。

古典山水画既然重视“传移摹写、经营位置、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随类赋彩、气韵生动”的六法理论,也如石涛一样重视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些经典的作风,邓善之心领神会并孜孜以求。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我们清晰看到这些经典文化的承袭,是最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内涵所在。

对张彦远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的彻悟,让邓善之山水画立意高远、行笔自然、笔墨酣畅、色彩莹润,技法语言能准确表达自然天成的规则,毫无斧凿之痕。

邓善之的山水作品,或华润小品或鸿篇巨制,各有春秋特色。其小品则淡然从容,意境萧疏,笔墨洒脱简洁,廖廖数笔便是满纸烟云,可观可游可居,沁入心脾。

他的全景式山水画构图宏大,多喜平远法结构时空,笔法繁密精细,皴法精工细腻,赋色轻覆而秀润,墨色交融,绮丽雄壮,浩瀚多姿。画面尤其善于布置云水烟霭,山高水长,水汽迷蒙,苍松翠柏,一派生机,亦真亦幻,虚实相生,达到了王原祁的“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意之意,而工处奇处蜚然与笔墨之外”境界。

石涛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由此观邓善之的山水画,果如是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