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石涛的山水画中看到了解脱和领悟

 欢 喜 2023-09-24

石涛一生颠沛流离,直到晚年才落脚扬州。别人居无定所恐怕会变得迷茫,失去奋斗的动力。石涛有超常之处,他像一位思想家,在流浪游历中寻找艺术的真相,思考着如何画出逸品佳作。他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作品都有涉猎,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当属山水画。

石涛笔下的山水,乍一看略显“粗糙”,不够精致唯美。比如在构图时,随意性很强,有时甚至不在意画面是否完整。尤其是他画的册页小品,看上去很像局部小景。偏偏是这种随意,让人感觉他的画中有生命萌动,有律动产生,有旋律响起。

石涛 山水册

石涛在创作中也经历过仿古阶段,别人过了这个阶段往往想办法融合古法,他过了这个阶段尝试彻底摆脱仿古的影响。他在构图上强调空间自然延伸,让人看不到全景式山水画的构图套路。他希望捕捉到自然山水中带有共性的美感,从构图入手,创立一套新鲜的艺术语言。

传统山水画构图,为了表现空间感,前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并且前景不会挡住远景。石涛偏偏要挡住远景,压缩画中空间。别人讲究在画中展露心境,他从实景入手,强调山水画的自然特征。与古不同,善于变化,占尽先机。

石涛 山水册

构图体现画家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仅有构图变化,远远不够,石涛在笔墨技法上也有独到之处。时而笔墨放纵,时而收敛狂态,洒脱超逸的情绪充斥在苍茫奇异的山水之间。构图如果是山水画的面貌,那么笔墨就是山水画的骨架,画家追求的神韵就是山水画的意境。看到堤岸枯树,会想到离别;看到泛舟湖上,会想到自由;看到远山村落,会想到家乡。

笔墨的变化,流露出情感,让人体会到石涛的心绪。很多人都知道石涛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揭示艺术创作要有时代特征。他出生于明末,进入中年才渐渐摆脱四处躲藏的命运。他经历本身就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他的画风由严谨工致变为表现迁想妙得。心态变化导致了画风转变,具有时代气息。

石涛 山水册

他重视线条的表现力,用墨上很像南宋画家常用的“拖泥带水”手法。清初画坛仿古之风盛行,很多人认为只要仿古,就能创作出气韵生动的画作。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先学技法,再把技法和自然景物印证,加深体会。遗憾的是,大多数画家越来越依赖技法,没有印证体会的过程。这样一来,古意有了,习气也重了。

石涛可以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打破了习气,画中有古朴的一面,也有自然美好的一面。山中浮云袅袅娜娜,浪漫而又神秘。石涛把抽象的云形进行夸张表现。哪怕他勾画出浮云形状,也让人觉得变幻莫测。

石涛 山水册

他用笔墨技巧描绘自然景物,没有遵守传统样式。他画溪水奔流,有密体山水的特征,用淡墨积染,细腻至极。他画出流水奔淌的动感,也画出了溪岸苍润布满苔藓的质感。这就是自然的生机、自然的活力,他迷恋山水佳境,更迷恋打破传统的创新精神。往来无路怎么办?与自然为师为友,就会开辟出一条新路。

石涛画中的山水不是单一的形体,而是充满各种笔势的山脉。哪怕他画峭壁一角,山壑幽谷,也能产生开阔深远的效果。他的表达手法多种多样,复杂的笔墨变化,画出了心中的自由境界。

石涛 山水册

看石涛的山水画,会想到两个关键词,解脱和领悟。解脱,他陶醉在山水间忘记了生活的磨难。领悟,他因人生际遇只能一路前行,时刻不忘在创作中流露内心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