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红的仿古山水与山水访古

 八方土城 2023-01-07 发布于江苏
年前,我在徐州户部山叶红的工作室,看到了她临摹的很多传统山水画。当时,总觉得她是在学习山水画的过程之中,所以,我自然就会谈及一些技法问题。

因为我长期教学的习惯,认为临摹只是学习的手段,自然,对于临摹的作品也很少会给予艺术上的定位。

但是,当叶红把那些作品都陈列出来以后,我突然觉得一些观念好像应该改变了。

其中最需要改变的是如何去欣赏那些临仿之作。

其实,按照我们的传统绘画历史来讲,临摹也是一种绘画创作模式。

早在南朝的时候,在谢赫强调的“六法”之中,很多人都会解释说“传移模写”就是临摹,但却忽略了“六法”的本意是判别绘画优劣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六法”的绘画才是最好的画。

所以“传移模写”也是好画的一项标准,或许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好的绘画作品都应该有良好的继承关系或特点。

《溪山行旅图》  叶红

在清代,很多文人画家在落款上常常会这样题写:“仿云林笔法”“仿大痴笔意”等,这类山水画其实就是以临仿作为艺术切入点,以某家的皴法或笔法来进行山水画创作。

而收藏家在作鉴定的时候,所欣赏的绘画内容,大多也是考察画家运用某家笔墨的水平,以及绘画的整体气象。

如果按照这样的传统模式来欣赏叶红临摹的山水画,我们也可以按照她所临摹的作品规范,细细品位各家山水笔墨的万千气象。

所以,叶红临摹的那些作品,不仅是她学习山水画的技法体验,同时也是为我们再现了宋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这样的欣赏也等于给大家开启了一条重新认识唐宋山水画的路径。

《秋山问道图》  叶红

多年以来,令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绘画,宋代山水画肯定是最值得一提的艺术瑰宝,但又有谁能够真正地欣赏过那些经典之作呢?无论是对印刷品还是面对临仿之作。

就欣赏的条件而言,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看到那些珍贵的原作,甚至在没有高清图出现以前,我们看到的印刷品,几乎都无法看清楚作品的真实面貌。

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画中的人物形象、屋宇、杂树、小桥等的结构和形态,还有其中的笔墨形态和技法应用,这些内容在一般印刷品中,都与真相相差甚远。

曾经,有位知名画家告诉我说:宋代的山水画都是焦墨画。当时我确实信了,因为我的确没有在意过其中的笔墨细节。

若干年以后,当那些高清图出来的时候,曾经以早期很差的印刷质量来判断古人的笔墨,现在觉得真是太可笑了。

《晴峦萧寺图》  叶红

但在历史上,那些不朽的艺术经典都是历代皇宫的珍藏,千百年来能够窥得一斑者才有几人呢?

至少,元明清的历代文人画家都没有机会见过这些画作,如若他们能像我们现在这样见到过印刷品或者临仿之作,也许,中国画的历史就不会是后来这样了。

遗憾的是,历史上记录的这些作品,对于很多人来讲只能是一种传说,当然也包括曾经的我们。

今天,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仿真印刷和高清影像,还能有画家临摹的作品等不同样式,让千年流传的艺术经典以不同的方式全面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当叶红能把这些经典之作完整地再现出来的时候,实际也是为我们重新展示了古人的精彩笔墨,以及经典的山水气象。

《窠石平远图》  叶红

叶红的访古山水画,大幅之作都有古人那种大山堂堂的气势,而在巍峨之中又不失笔墨的灵秀之感,树石云水的描绘与古人的技法吻合度相当高。

同时,她把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能把握到如此精准的地步,让你对比起来就是宋代山水的那个感觉。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今天极度重视技法观赏的时候,她能潜心研究不同阶段的传统绘画,这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笔墨造型的技法问题,而是能融入古人“度物象以求其真”的那种境界。

其实,古人的“求真”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写实,而是能够反映物象本质的神态,即“写神”。对于一般人来讲,它们就是说不出的好看。

在绘画上,好看的门道就是画家的本领,在别人认为所有的好看,其实都是画家通过对艺术的理解之后,一笔一画为你塑造出来的。

《早春图》叶红

在绘画历史的沉淀中,那些经典也是画家理解造化与艺术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高水平代表。

这个高度在艺术上就是“有法之法”,所以临摹不是直取自然,但在法度上却能与得造化之神助相同。就像郭熙具体说的那样:“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

显然,“有法之法”的山水艺术,就是中国山水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一座高峰,所以,叶红不仅要寻访古人的有法之法,还要在胸中储藏丘壑万千,最后才能完成“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艺术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得到的是仿古山水,而在心中完成的则是一次次的精神游历和体验,这就是叶红仿古山水和山水访古的最大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