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倭仁:空谈误国的典型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8-31

倭仁:空谈误国的典型

作者|弓难张

设计|孟二

倭仁:空谈误国的典型

倭仁:空谈误国的典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至圣先师孔子主张人们言行一致、少说话多做事。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但我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夸夸其谈的人。他们跟别人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常常引经据典看似无懈可击,但一旦让他付诸行动,则啥也做不成,百无一用,更多的表现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1862年8月,饱受列强欺凌的清政府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议下,设置了一个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该馆聘请饱学的西方人士担任教师,教导八旗子弟学习英语、法语等外语,后来汉人亦可进馆学习,范围并扩大到西方的算学、天文等科目。

此举在当时的大清国无疑如陨石落地,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因为满清的多数大臣们仍然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而英法等国均属“夷狄之辈”,让八旗子弟去学习蛮夷的语言,真的是“斯文扫地、辱没门楣。”所以反对声浪一直很高。

倭仁:空谈误国的典型

同治六年(1867年),当时的同治皇帝的师傅、大学士倭仁也亲自给朝廷上疏,要求废止同文馆。他的理由更加冠冕堂皇:“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夷人?且夷人吾仇也。倘延夷人为师,祸患无穷,甚至亡国亡种。”

倭仁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国人讲求礼仪道德、教化人心,就可以建设一个富强自立的东方大国,他进一步叙述了学习西方“夷人”的坏处,甚至危险到了亡国亡种的地步。

面对保守派的攻击,推崇洋务革新的奕䜣一方面批评倭仁的议论虽然信誓旦旦振振有词,但只不过是“空谈道义、好为争辩” 而已;另一方面,奕䜣针锋相对地向朝廷建议,既然倭仁说“中国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必有精通天文算学者。”那就让倭仁立即“酌保数员,择地另设一馆,与同文馆互相砥砺,共收实效。”

倭仁:空谈误国的典型

慈禧太后难得开明地同意了奕䜣的主张,立即任命倭仁为“总理衙门行走”,参与洋务运动事宜。这一道命令让平日里只知道“袖手谈心性”的倭仁遇到了大麻烦,因为他只是信口雌黄,并没有深入调查和研究,也不知道国内哪位高人精通天文算学,而且他根本不知道洋务是什么意思,如何去工作?

但这些个理由对于爱面子的大学士来说怎好明讲,倭仁只好向朝廷上书“不必另行设馆”并请辞“总理衙门行走”这个职务。但以慈禧为首的朝廷不依不饶逼着倭仁上任,万般无奈的倭仁只好耍个小心眼,在上班途中故意坠马崴脚,然后因“足疾”请辞一切职务。因发生了“崴脚”的工伤事故走不成路,这一“硬伤”使倭仁没办法上班,请辞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倭仁贵为大清国的大学士,同治皇帝的老师,整日浸淫四书五经,可谓是满腹经纶。然而他却忘记了孔夫子最基本的谆谆教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在晚清遭遇两次鸦片战争失利、列强铁蹄踏关虎视眈眈之时,在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的严峻形势下,依然不思进取只知信口雌黄, “敏于言而讷于行”, 说而不做夸夸其谈,甚至为了逃避责任而故意崴脚损伤身体,贻笑大方的同时让自己也成了空谈误国的典型代表。

倭仁:空谈误国的典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