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壁鸠鲁论死亡:一个反驳

 kantuoga 2019-08-31

伊壁鸠鲁论死亡:一个反驳

文/ 陈刚

常识认为,死亡是一件坏事。亚里士多德赞同常识,并为之做了理性论证。伊壁鸠鲁恰恰相反,认为死亡并非是一件坏事,因为当一个人还活着,死亡不存在;当这个人死了,他不会经历任何痛苦,而痛苦是唯一的坏事。

下面,我们将借助Mikel Burley梳理的论证作为平台展开论辩,反驳伊壁鸠鲁,为亚里士多德辩护。

两个死亡论证

Mikel Burley对亚里士多德论证的解读可以总结如下:

1、经验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尽管其中有些是坏事。

2、活着是获得经验的必要条件。

3、因此活着是件好事。

4、死亡是生命的停止。

5、因此,死亡是一件坏事。

伊壁鸠鲁的反驳如下:

1、快乐是唯一的好,痛苦是唯一的坏。(我们当然也追求金钱、知识、爱情等等,但我们之所以追求这些东西,是因为这些东西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如果这些东西只能带来痛苦,就不好了)

2、活着是任何经验之事的必要条件(令人快乐,痛苦或其他中性事情),因此对于任何对我们或好或坏的事情也是如此。

3、死亡熄灭了我们,因此也消除了任何对我们好和坏的可能性。

4、因此,对于死去的人来说,死亡(死去即不存在)并不是坏事。

5、对于即将死去还未死的人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未死=死亡还不存在,而不存在的东西不能成为痛苦的根源(或任何感觉)。

显然,二人都是围绕经验与死亡的关系来展开论辩。双方都预设:死亡意味着个人毁灭,即死后毫无任何存在,类似今天唯物主义的断灭论(annihilation)。

双方预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坚持经验本身就是一件好事,经验中的坏事或是作为“善的缺乏”或是“非存在”,最终成为经验整体的“好”的目的论工具;伊壁鸠鲁拒斥这一存在论框架,严格地将经验拆分为快乐与痛苦,并坚持前者为好,后者为坏。(既不快乐也不痛苦的经验,既不好也不坏)

当然很多人会反驳伊壁鸠鲁这一快乐主义预设,尤其针对其快乐标准的主观性。Mikel Burley为伊壁鸠鲁的辩护是,伊壁鸠鲁的快乐标准不是基于主观的个人的品味和偏好,而是基于客观普遍的、令人信服的快乐法则。快乐可区分出“高级”和“低级”。哲学性的阅读比肥皂剧或不节制的饮食更为快乐。Mikel Burley称之为柔韧的快乐主义。

一个对伊壁鸠鲁的反驳

一个对伊壁鸠鲁的反驳是针对其步骤5:伊壁鸠鲁只承认此刻发生的事才能成为痛苦和坏的来源,否认对死亡的预期本身也是痛苦的。他的几位反对者则强调死亡预期的确会带来生者当下的痛苦:因为人人都愿意看到自己的快乐可以持续产生,人生愿望和计划可以控制,不会随时挫败,而死亡的预期告诉自己,死亡是生者无法避免、无人可替、无法控制的,即使一个青年也会担忧随时到来的意外死亡。死亡预期的威慑带来的痛苦是普遍的、当下的、事实性的,因而死亡当然是坏的。对死亡的预期可能是所有想法中最令人痛苦的事情。

伊壁鸠鲁的回应

在所谓“死亡预期”中,“死亡”所带来的麻烦都是基于某种思想,而不是真实的死亡。死亡“到来时不会带来任何麻烦”,因而这种预期中的“空洞痛苦”不是真正的痛苦。真实的痛苦是从感觉出发的。许多人对某种思想感到害怕的事实本身并不足以证明这个思想的对象值得担心。人们常常混淆思想与思想的对象。由于常见的混淆,很容易产生恐惧。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和污染,可以通过追求正确的思考来解除。

如果已经理解了自己对“断灭”的思想和情绪反应是思维混乱的产物,那么应该能够通过认知调整来改变这种反应,这是伊壁鸠鲁治疗计划的核心。Mikel Burley也认同伊壁鸠鲁,即如果一个人同时接受断灭主义、以及诸如遗忘死亡预期的正确思考和柔韧的快乐主义,那么结论就是死亡似乎不可能是一件坏事。

一个对伊壁鸠鲁和

Mikel Burley的再反驳

我们认为,没有一种感觉的痛苦不伴随着思想,思想的痛苦也会带来身体和感觉的痛苦,思想和思想的对象无法区分开来,死亡预期的痛苦无疑是真实的。但如果伊壁鸠鲁坚持死亡预期的痛苦的非真实性,在承认柔韧快乐主义和断灭主义的基础上,仍然有一个内部反驳的空间:

1. 伊壁鸠鲁承认亚里士多德的前提:活着是任何经验之事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好和坏的可能性。

2. 伊壁鸠鲁将这种可能性或必要条件区分为:令人快乐,痛苦(坏A)或其他中性事情。

3. 亚里士多德认为,死亡是坏事,因为它导致好和坏的可能性(必要条件)消失(坏B)。伊壁鸠鲁认为:因为死亡导致好和坏的可能性(必要条件)消失,进而痛苦(坏A)消失,因此死亡不是坏A。

4. 依据2,坏A不等于坏B,亚里士多德会认为,伊壁鸠鲁遗忘了坏B。

5. 伊壁鸠鲁依据自己的“快乐即好、不快乐即坏”的定义,会拒绝认为作为好和坏的可能性的活着是快乐的,进而拒绝承认坏B成立。

6. 伊壁鸠鲁将经验中的痛苦(坏A)分为从思想出发的和从感觉出发的。

7. 如果类似死亡预期的痛苦可以经由正确思想消除,则意味着追求正确的思考可以使得从思想出发的不快乐(坏A)消除。

8. 考虑到艰涩的哲学阅读被认为伴随着感官痛苦但最后也能成为高级快乐:(1)伊壁鸠鲁认为,为了追求更高级更长远的快乐,甚至可以追求痛苦或舍弃短暂感觉快乐(LM129),感觉痛苦可以成为高级快乐的目的论工具;(2)感觉的痛苦大多在于各种欲望未加满足,而追求消除烦恼之宁静的高级快乐反而要要求节制欲望的满足;则(1)与(2)可得出:从感觉出发的痛苦(坏A)可以被高级快乐所克服或转换。(这里没有否认感觉快乐或低级快乐的独立价值。)

9. 那么7和8意味着正确思考(负责从思想出发的假痛苦)和柔韧快乐主义(包含高级快乐和低级快乐,负责从感觉出发的痛苦)给出了一个消除、克服或者转换痛苦(坏A)为快乐(好)的普遍转换机制,进而依据伊壁鸠鲁这一治疗原则的普遍推广,步骤2的区分不再绝对有效,因而作为好和坏的可能性的活着最后将只剩下快乐的或其它任何中性事物,那么整体看 “活着都是好的”,而这一“好的”消失,当然就是坏,于是坏B 成立。

10. 依据4,死亡不是坏A,但仍然是坏B。在坏B意义上,死亡仍然是坏事。

由此,伊壁鸠鲁的反驳无效。

在这个再反驳中,伊壁鸠鲁只看见了活着中坏的事,却遗忘了作为好和坏的可能性的活着。好和坏的可能性不等于可能性中的坏。

这个再反驳有效地捍卫了亚里士多德最初论辩中的步骤3,进而捍卫了亚里士多德论证。

作者简介:陈刚,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现象学和伦理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