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连解毒汤

 逆水漏船 2019-08-31

4 《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之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抗菌谱广,作用强度大;解热、抗炎强度也很强,且有中枢性镇静、镇痛作用,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有抗溃疡作用及退黄作用,但其主治范围中的口燥咽干常常是因大热失水过多所致,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发热性疾病的液体疗法,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以及调节酸碱平衡紊乱。[1]

4.1 方名

黄连解毒汤

4.2 黄连解毒汤的别名

解毒汤(《保命集》卷中)

火剂汤(《脉因证治》卷上)

黄连黄柏汤(《伤寒总病论》卷三)

既济解毒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鲁般经》)

三黄解毒汤(《外科十法》)

三黄汤(《不居集·下集》卷四)。

本方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二,但无方名[2]

4.3 组成

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3]

黄连3两,黄柏2两,黄芩2两,栀子14枚。

黄连9g、栀子9g、黄芩6g、黄柏6g[4]

4.4 功能主治

《外台秘要》卷一方之黄连解毒汤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火毒热盛证。症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目赤睛痛,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便血,甚或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疮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现亦用于胆道感染、脓疱疮湿疹等属于实热火毒壅盛者。[4]

黄连解毒汤功能泻火解毒[2]。治三焦热盛,大热烦狂,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2]

4.5 黄连解毒汤的用法用量

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二次服[3]

4.6 方解

黄连解毒汤治证乃热毒壅盛于三焦所致。火热毒盛,充斥三焦,波及上下内外,内扰心神则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热灼津伤则口燥咽干;血为热迫,随火上逆,则为吐衄;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壅肌肉,则为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皆为火毒炽盛之证。治以泻火解毒之法。[5]

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泻心火为君,因心主神明,火主于心,泻火必先泻心,心火宁则诸经之火自降,并且兼泻中焦之火。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黄柏泻下焦之火。使以栀子通泻三焦,导热下行,使火热从下而去。4药合用,苦寒直折,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5]

方中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火;黄芩泻上焦火;黄柏泻下焦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2]。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2]

4.7 临床运用

黄连解毒汤是治疗三焦火毒热盛证的代表方剂。凡是在热性感染性疾病(有炎症)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大热(一般都有体温升高)烦躁、口燥咽干,甚或神昏错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为主症者,即可用本方加减治疗。[4]

4.7.1 加减法

若兼便秘者,可加大黄泻下实热;吐衄发斑者,加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或合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化斑;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金钱草清热祛湿退黄。[4]

4.7.2 使用禁忌

黄连解毒汤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多服易伤脾胃,非火盛之证不宜用之;阴虚火旺者忌服。[4]

猪肉、冷水。

4.7.3 黄连解毒汤治反胃

间街五条比大坂屋德兵卫之妻,年二十有六,月事不常,朝食辄吐之暮,暮食则吐之朝,每吐上气烦热头痛眩晕,时医或以为翻胃治之,曾无寸效,其面色焰焰,而脉沉实,心下小腹拘挛,而所按尽痛。先生曰,有一方可以治矣,乃与黄连解毒汤3贴,前症颇愈,后数日,卒然腹痛,泻下如块,月事寻顺也,三旬复旧

4.7.4 黄连解毒汤治胆道感染

郑某某,男,35岁,农民,1974年5月3日初诊。诉右上腹持续疼痛,痛连右肩,发热,干呕,目微黄腻,脉象弦数。既往曾患胆囊炎,症属肝胆湿热。治以清热利胆,方用黄连解毒汤加枳壳广木香、大黄(后下)、茵陈。3剂后腹痛减轻,大便日解2次,原方去大黄,继服3剂,诸症缓解。

4.7.5 黄连解毒汤治肠热脱肛

徐某某,男,4岁,1975年3月1日初诊。脱肛已年许,每次便后肛门脱出,曾服补中益气汤无效,症属脾胃积热,下注大肠,治拟黄连解毒汤加地榆、枳壳,服药7剂后,脱肛已愈,诸症消失。

4.7.6 黄连解毒汤治小儿流涎

徐某某,男,4岁,1974年5月16日初诊。据其母诉,口角流涎,经久不止,下颏糜烂,环唇红肿,涎水渍襟,污染衣被,舌红,尿赤。治用黄连、黄芩、甘草各1钱,栀子、茵陈各2钱。5剂即见流涎减少,唇红消退,继服5剂而愈。

4.7.7 黄连解毒汤治幼儿湿疹

某某,男,产下月余。额头湿水浸淫,面部脓痴成片,耳颈皮肤红赤,烦躁多啼,尿赤。内服黄连解毒汤,每日1剂;外用黄柏、滑石煅石膏青黛研细末敷患处,服药4剂而愈。

4.7.8 黄连解毒汤治脓疱疮

徐某某,男,6岁,1974年4月26日初诊。皮肤丘疹抓痒,感染成疮,脓疱疮臀部较多,四肢也发,脉数。治拟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加银花、连翘,5剂愈。

4.8 现代适应

黄连解毒汤适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及感染性炎症等属热毒为患者[6]

4.8.1 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毒血症,并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败血症的发生与侵入机体的病原菌的数量和毒力及病人的免疫防御功能高低,以及医疗措施3个因素有关。致病微生物首先从局部皮肤黏膜侵入,进而人血,在血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这些毒素与肽聚糖形成复合物首先造成机体组织损伤,进而激活TNF、IL-1、IL-6、IL-8、TFN-α等细胞因子,由此触发机体对入侵微生物的阻抑反应,但在抗感染源同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血管舒缓索、激肽系统等,造成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凝血及纤溶系统改变、血管张力丧失及心肌抑制,引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生酸碱平衡、水盐代谢紊乱;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细胞变性、微循环栓塞、组织坏死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皮疹及相关并发症。[6]

4.8.2 脓毒血症

所谓脓毒血症是指患败血症时对微生物感染的全身反应。[6]

4.8.3 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经粪口传播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志贺菌进入消化道后侵入结肠上皮细胞,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并在其中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黏膜表面大量黏液脓性渗出物覆盖,严重者肠黏膜上皮细胞大片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轻者肠黏膜仅弥漫性充血水肿;慢性者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瘢痕息肉形成;中毒型痢疾肠黏膜仅见充血水肿,少有溃疡形成,突出病变为全身多脏器微血管痉挛或通透性增加,大脑脑干水肿,部分肾上腺充血,肾上腺皮质充血或萎缩。普通型菌痢主要表现为发热、脓血便里急后重,急性者病程1~2周;慢型者病程大于2个月;中毒型痢疾起病急骤高热惊厥休克型常表现为循环衰竭如四肢冰凉,皮肤紫花,血压下降,无尿或少尿;脑型者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脑水肿表现;普通型者具有休克和脑型两种表现。[6]

4.8.4 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大多是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致,也可由理化因素、过敏及免疫损伤以及药物等引发。正常的呼吸道防御机制使气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保持无菌,当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时病原体可经呼吸道侵入,也可经血流播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等,也可使病原体在下呼吸道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细胞浸润。病理上分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3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严重者出现肺部干湿性啰音,呼吸困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6]

4.8.5 泌尿系感染

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多包括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6]

4.8.5.1 膀胱炎

膀胱炎以女性多见,是由于女性尿道的特殊解剖特点及周围器官的解剖特点使会阴部常常寄存大量细菌,只要有感染诱因的存在,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都可导致上行感染而致膀胱感染;男性常继发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疾病。膀胱炎主要病理改变为尿道口及膀胱三角区黏膜、黏膜下层充血、水肿、片状血斑、浅表溃疡或脓苔覆盖。临床主要表现为尿痛、尿急、尿频,小腹压痛。严重时可有终末血尿[6]

4.8.5.2 尿道炎

尿道炎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由淋球菌或非淋球菌的病原体感染所致。淋球菌所引起的尿道感染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的黏膜。淋球菌为革兰氏阴性奈瑟双球菌,感染后尿道口黏膜红肿、发痒和刺痛,尿道排出多为脓性分泌物,排尿不适,进而黏膜红肿延伸到前尿道全部,阴茎肿胀,出现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两侧腹股沟淋巴结急性炎症反应,部分病人可继发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6]

4.8.5.3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大多是由于泌尿道、膀胱等感染逆行到肾引起。个别由其他部位感染后经血行感染所致,主要病理改变为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黏膜下可有细小的脓肿,严重者肾小管腔内可有脓性分泌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严重时可广泛出血。临床以发热、尿道刺激征、腰痛为主要症状。[6]

4.8.6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给人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乙脑病毒经皮肤进入血循环,再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然后神经细胞复制繁殖,从而引起神经元的病变、坏死,噬神经细胞现象,特异性地动员被激活的炎性细胞,从而造成大脑皮质及深层灰质等广泛性损害,同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损伤可造成脑组织的严重损伤,炎症剧烈时可引起小血管坏死、栓塞、出血、脑水肿及小灶性坏死性软化灶。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惊厥、意识障碍。[6]

4.8.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传入人体,然后形成败血症,侵犯脑膜为主,也可通过血脑屏障,损伤脑实质,普通型者主要病理改变为脑膜出血、渗出,脑水肿,严重时脑小血管栓塞或狭窄,在脑内形成软化灶;暴发型者产生微循环障碍,常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并可发生DIC,脑型者以脑水肿及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混合型者具备上述两型的共同表现,此型流脑病死率高。普通型多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头痛、抽搐及意识障碍。[6]

4.9 黄连解毒汤的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显示,黄连解毒汤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能抗溃疡、止泻、抑制肠蠕动、促小肠吸收,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缺血、增加脑血流量以及镇痛、抗炎,还可降低中毒性肝炎小鼠的血清转氨酶[2]

4.9.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黄连在体外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其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巴马亭和药根碱,主要通过破坏细菌结构、抑制细菌糖代谢、抑制细菌核酸蛋白质合成而抑杀细菌。能显著抑制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和各型痢疾杆菌的生长,对枯草杆菌、肺炎杆菌、百日咳杆菌白喉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等也有一定抑制效果;黄连抗痢疾杆菌强度与磺胺接近;黄连对结核杆菌幽门螺旋杆菌、龋齿变异链球菌、钩端螺旋体也有显著抗菌作用;药根碱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连所含小檗碱除对上述细菌有抗菌作用外,对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以及白色念珠菌及堇色毛癣菌等16种皮肤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黄连还有抗细菌毒素作用,使菌体毒素失活,对耐药菌能消除耐药质粒黄连煎剂及小檗碱对阿米巴原虫沙眼衣原体、滴虫、热带利什曼原虫、锥形虫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黄连解毒汤抗菌效果比单用黄连更强。臣药黄芩除与黄连的抗菌谱几乎完全相同外,还对脑膜炎双球菌、鼻病毒、流感病毒、HIV、白色念珠菌和更多的真菌等有显著而广谱的抗菌活性;黄芩不仅能消除耐药菌耐药质粒,而且有抗内毒素作用,减轻内毒素对细胞膜的损害,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也有对抗作用使药黄柏的水煎剂或醇浸剂抗菌谱几乎涵盖了上述各种病原微生物,另外还对粪产碱杆菌、变形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药栀子浸剂对金葡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杆菌、皮肤真菌、柯萨奇B3病毒等有抑制作用。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4味药组成的黄连解毒汤抗菌作用相互协同,从而增强其抗菌效果。从该方剂抗菌活性分析,其抗菌谱包括了其所主治适应证的所有病原体。[7]

4.9.2 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药黄连所含多种生物碱均具有显著抗炎活性,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及肉芽肿形成的各个阶段均有抑制作用。黄连所含小檗碱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运动,抑制多形核WBC化学发光反应,对WBC系产生的羟自、由基及H2O2诱导的化学发光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降低炎症区PGE2的含量,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磷脂酶A2(PLA2)的活性,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小檗碱还能显著升高脑内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臣药黄芩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及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对炎症、过敏及血小板功能等具有广泛的影响,黄芩及其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多个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多种产物的生成和失活酶过程而发挥抗炎作用;黄芩素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黄芩素、黄芩苷能抑制PEG及LT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WBC的趋化作用。黄芩苷-锌络合物对实验性炎症也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同时对多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黄芩苷对心、肝、肺有抗超氧阴离子的作用,能提高心肌SOD及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具有抗氧化作用。佐药黄柏也含有小檗碱,其抗炎、抗氧化作用与黄连相近。使药栀子水提取物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该方剂君、臣、佐3味药均有强大的抗炎、抗氧化作用。使药黄柏也具有解热作用,而且外用可使皮下渗血吸收。综上所述,该方剂各味药均具解热、抗炎作用。[7]

4.9.3 心脏、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黄连所含小檗碱小剂量能增加心肌细胞Ca2+浓度,从而增加心肌收缩力;同时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对缺血性心肌起保护效果,并能显著提高心脑及整体耐缺氧能力;小檗碱能够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抑制心肌快Na+内流和可能的Ca2+通道阻滞,从而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碱通过直接扩张血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抗肾上腺素,抑制多种升压反射;抗胆碱酯酶,拮抗α受体而发挥降压作用;小檗碱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并有降血脂作用,从而可有力改善心脏、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功能。臣药黄芩可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扩张血管,刺激血管感受器而具有降血压作用,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并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还有利尿作用;黄芩水煎剂有预防动脉硬化作用;黄芩所含多种酮类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但黄芩苷对内毒素诱发的DIC可防止血小板减少和纤维蛋白原的减少。使药栀子具有降压作用,能显著增加内脏的血流,并有轻度心脏抑制作用。佐药黄柏所含小檗碱对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抗心律失常作用以及显著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同时黄柏所含小檗碱对花生四烯酸及ADP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TXA2生成,抑制血小板凝块收缩,其主要机制是抑制Ca2+内流。这些作用可有力地改善心血管循环功能,防止该方剂适应证的器官功能障碍和微循环障碍的发生,从而控制病情发展。[7]

4.9.4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连及小檗碱有显著的抗幽门螺旋杆菌作用和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因而有抗胃溃疡作用和对胃黏膜损伤的显著保护作用,小檗碱还有抗腹泻作用,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对大肠杆菌、霍乱弧菌所致的腹泻有对抗作用,能减轻小肠绒毛膜水肿及分泌亢进;而且小檗碱对乙酰胆碱有剂量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可有效地调节胃肠道的运动。臣药黄芩煎剂能明显抑制肠管痉挛,使回肠紧张性降低,收缩幅度变小。使药栀子水提取物或栀子苷口服可抑制胃酸分泌,使胃pH上升,并对动物有泻下作用。使药黄柏中所含小檗碱及其他成分对实验性溃疡也有明显地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对溃疡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些作用对白血病、脓毒血症、流脑、痢疾、乙脑等重症及其并发的应激性溃疡可能起到预防作用。对痢疾除抗菌、消炎治疗外,对肠管的运动无论是兴奋或抑制均可因黄连的双相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7]

4.9.5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君药黄连所含小檗碱不仅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且对乙酰胆碱具有剂量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即小剂量增强其作用,大剂量拮抗其作用;小檗碱能扩张脑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显著升高大脑SOD及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抑制神经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从而对动物缺血再灌注早期海马CA1区神经元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耐受性有提高作用,对缺血再灌注晚期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小檗碱有中枢镇静作用,其所含季胺碱还原为叔胺碱因较易进入血液屏障而表现出较强的中枢抑制活性。臣药黄芩所含黄芩苷能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脑梗死体积,减轻WBC浸润程度,降低微血管通透性,降低缺血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黄芩煎剂可明显增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效果,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并有显著的解热作用。佐药黄柏也具有明显解热和镇静作用。栀子具有明显的镇静和解热作用。值得重视的是黄连、黄柏等均含有小檗碱,小檗碱有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作用,从而使ACTH及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加强该方剂的抗炎,解热,促进代谢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7]

4.9.6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连所含小檗碱能促进胆汁排泄,并可促进胆汁中结合胆红素的排泄,能使胆汁排泄量在1.5小时内增加2倍,但不影响二磷酸鸟苷-葡萄糖醛酸酰转移酶的活性。臣药黄芩有利胆作用和保肝作用,其所含黄芩素、黄芩苷可促进胆汁分泌,对暴发型肝炎有保护效应,黄芩所含黄酮可增加肝匀浆中GSH-Px活性,明显减少LPO含量,明显抑制肝脂质过氧化作用,对抗自由基对肝脏的损伤。栀子煎剂也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能降低血中胆红素,可促进血液中胆红素迅速排泄;栀子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对暴发型肝炎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ALTAST;栀子正丁醇提取物对Anit所致肝组织灶性坏死、胆管周围炎和片状坏死等病理变化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柏有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而且有利胆作用。[7]

4.9.7 参考资料

①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中医杂志》(1958;10:704):黄连解毒汤具显著的抗菌作用。且难于形成耐药性。对单味黄连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可在原抑菌浓度的32倍环境中生长,但对黄连解毒汤耐药者,仅能于4倍抑菌浓度生长。《中成药研究》(1986;12:39):黄连解毒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小鼠腹腔感染也有保护作用,能降低死亡率。试验表明:以本方煎剂25g/kg灌服,对照组死亡率为90%,本方死亡率仅30%。

②抗细菌毒素作用《全国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85页(1979;12)黄连解毒汤对内毒素发热有对抗作用,还能对抗内毒素所致低血糖症和体温的严重降低,并可使内毒素血症时肾、脑等重要生命脏器的营养性血流量增加,炎性细胞吞噬异物活性下降的幅度减少,并能降低内毒素所致大、小鼠的休克死亡率。此外,黄芩还能显著对抗内毒素所致实验动物全身性急性DIC,对多种化学毒物也有显著解毒效果。

③解热作用《中药通报》(1986;1:51):黄连解毒汤具显著的解热效果,对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黄连解毒汤的解热作用起效较慢,但持续时间长,给药后6小时发热兔体温仍继医续下降。

④抗炎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四川医学院学报》(1959;1:55、1960;1:13)黄连解毒汤有显著抗炎效果,脓毒败血症患者服药后,可见其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黄连解毒汤还能增强小鼠及兔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活性,其增强吞噬效果与黄连及黄连解毒汤对细菌毒素形成及抗毒作用密切有关。

⑤降压作用及对血液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1:56):黄连解毒汤的降压作用以黄连、黄柏为最强,去黄连、黄柏后作用消失,但本方去黄芩后作用最强,单去黄连则出现快速耐受性。其降压机制不是通过对末梢的乙酰胆碱及儿茶酚胺的影响,但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汉方医学》(1986; 8:17):对实验性轻~中度高血压大鼠,每日给予本方1g/kg,可见明显的降压效果,作用迅速,给药翌日即可用血压下降,5~7日即能使血压恢复正常。本方的特点是仅使过高的血压降至正常,而不会使其降至正常水平以下,这与许多降压西药不同,此外,本方可使脑卒中易发性大鼠的脑卒中发作减少。

⑥止血作用《汉方医学》(1982;3:13):本方对热盛之出血有良效,对Ⅷ因子、Ⅸ因子等内凝因子有活性,家兔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表明对外凝系统无影响。对于双香豆素(华法令)所致小鼠出血死亡,黄连解毒汤可明显延缓死亡时间。本方有一定促凝止血效果。

⑦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中药方剂近代研究及临床应用》:实验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中黄连、黄柏中所含的小檗碱,能明显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因而认为此作用在临床疗效上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4.10 各家论述

1.《医方考》:用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肝之火,黄柏泻肾火,栀子泻上下之火。

2.《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手少阳药也。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泻三焦之火从膀胱出。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甚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也,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3.《删补名医方论》:君以黄连直解心经火毒也,黄芩泻肺经火毒,黄柏泻肾经火毒,栀子通泻下焦火毒,使诸火毒从膀胱出。

4.11 歌诀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4]

4.12 出处

《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