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的时候,按照中央的计划,山东的主力部队大部分调往东北战场,新四军主力部队北移山东,留下的新四军部队就在苏中编为华中野战军,主要目的是牵制敌人主力,为山东战场减轻压力。华中野战军以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全军大约三万多人。 华中野战军的作战地区因为在苏中,就在今天的扬州,泰州,南通,淮安地区,和南京,镇江,苏州,无锡隔江相望,而这些地区都是国军的核心地区,势在必争,可以说力量对比是非常悬殊的。华中野战军的任务也主要是在外围牵制敌人,当作偏师,以确保山东战场的胜利。 相比全国其他解放区来说,华中根据地其实也和长征出发前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样,都是准备以小部队来牵制敌人主力部队的,这种任务一般也就是所谓的当炮灰。相比之下,中央在中原根据地反而是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和部队的,并从其他战区调入了一些部队,但是中原解放区还是在不久后就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放弃了。 也就是说,如果粟裕在苏中选择和敌人兜圈子,避而不战,或者是在敌人进攻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直接退到山东,其实也是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以他的资历,又不是军事主官,虽然实际负责战役指挥,打输了也没什么丢人的。更何况,当时全国其他战区都是在不断后退,不断放弃根据地,东北也是一样的。 国军在华东战场投入的也都是主力和精锐部队,包括整编七十四师,整编二十五师,整编八十三师,整编十一师,整编四十六师,整编二十六师等部队,都使用在这个地区,意图也很明显,最好是将粟裕带的这三万人完全消灭,退而求其次就是赶到山东后再围起来摁着打。 粟裕带领的这个部队在抗战结束前,曾经奉命渡江南进,到南京外围的天目山一带作战,也就是到敌后去进行运动游击战,以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原和山东两大战场的压力。但结果是在国军的全力攻击下,粟裕带着这个部队在天目山没有站住脚,虽然控制了一些地区,但是很快就因为外线作战而弄得当地民穷财尽,站不住脚了,只好回到苏中。 但粟裕这次留在华中战区,这是粟裕抗战时期长期战斗的地方,根据地比较稳固,民情敌情地形都比较熟悉,虽然说是内线作战,但是却能依靠自己的有利条件,不断打击和消灭敌人。结果是解放战争第一年,本来准备当炮灰的华中野战军成了全国各战区消灭敌人最多的一个,苏中七战七捷,更是打得国军丢盔弃甲,粟裕也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声名鹊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