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讲伤寒论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静o悟 2019-08-31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1条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头颈背左右运转不自由,项背拘急的历害。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加麻黄加葛根。本来他是个桂枝汤证,没有汗所以加麻黄,项背强加葛根。这个方剂也属于解表方剂。颈背部发痉挛,这个葛根是有特效。肌肉痉挛就是肌不和了,肌不和原因有很多,有的由于热,热伤津液,津液枯燥,组织营养失调发痉挛。也有由于停湿停水的关系,湿也能够使肌肉发痉挛。所以加麻黄发汗驱水气,配合葛根又能够解肌,所以......。

第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阳明合病不一定下利,如果他下利的话,可以用葛根汤主之。这种下利不是因为吃药得的,他是自下利。

 怎么叫太阳阳明合病呢?它是同时发作的太阳病,而又有下利,下利属于里,里就是胃肠之里。那么胃肠之里,阳性证就是阳明病,阴性证就是太阴病。这个他用葛根汤了,他是一种阳性证。他所以叫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就是这个里阳证与这个表阳证同时发作。如果先有表,由表传里,表没罢,里病也生了,这叫作并病。下利是一个病,这个下利以太阳证反应出来了,说明这个病有从表解的机会。葛根有解肌的作用,同时它有治下利的作用。下利而有表证,又无汗的话,大概葛根汤。要是有汗大概是用桂枝汤了,

第33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这段也是表里合病,不是下利是呕吐。这个用葛根汤就得加半夏。当然这个呕也是以太阳病表证出现,就是这个病呀打算从表解。

  葛根汤加半夏不止治这个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如果下利也呕用这个也行的。因为葛根汤他就治下利而现太阳,同时如果有呕,加半夏就行了。

  葛根是甘寒,“治身大热,消渴”。葛根这个药对胃不怎么好。平时用葛根汤的时候,这个人胃不好,也要加半夏,半夏能够去胃虚爱停水,同时与甘药一起发挥健胃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不呕,他胃不好,食欲不好,也要加半夏。

   凡是有麻黄,都要先煮麻黄,葛根在水里不好溶解,所以也要先煮。

第34条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这个太阳病本来是桂枝汤证,大夫反用下法,他里边本来没病,一吃泻药里边就虚了,外邪乘虚就进里头去了,所以就发生“利遂不止”。(这个外邪呀就是热邪呀,古人管这个叫协热利。协同下药,这个热协同下药而做下利不止,这叫协热利)。同时呢这个表也没解,所以这个脉促脉促就是寸脉独浮这么一种脉)。这表里俱热呀,凡是热都往上,热涌于上,所以他人要喘。汗出有两个问题,一是里头热使他出汗,二是桂枝汤证没解出汗。

那怎么治呢?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这个方子,它一方面用葛根解肌解表,一方面伍以黄芩黄连来治邪热下利,甘草呢,治急迫,葛根要先煮。麻黄沫子会使人头晕。

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与桂枝汤就是一个有汗无汗的关系,它也发热,头痛发热和桂枝汤是一样的。它就因为无汗,体表的水份相当的多,由于水份多,这个热也重。那么对身上的压迫,对神经的这个刺激呀是无处不疼啊,所以“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是无处不疼。桂枝汤证也疼,但是轻。桂枝汤证出了一部分汗,排出去一部分,对外边的水份的压迫也轻,存在的毒素也比较的少,所以它疼不这么重,而且也不上波及到肺,它也不喘。麻黄汤就不然了,一点汗也没有,所以麻黄汤脉紧呐,它这个不但到处疼,而且它必波及于肺,所以“恶风,无汗而喘”。

人体表也排泄废物啊,它一点也不汗出,应该由体表排泄的废物都担负到肺上了,所以肺受废物毒素的刺激,它要喘的,所以古人用麻黄汤治喘呐很有道理,要是没有表证这个喘古人不用麻黄的。

  麻黄汤非常简单,麻黄配伍桂枝发汗相当的厉害,配合杏仁定喘甘草缓急迫缓痛。

第36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这个是由于表不解,气不得旁达,往上来,波及到肺这个喘。喘而胸满是以喘为主,由喘而造成胸满的,不是腹满而造成喘的,这个与阳明病没有关系,可不要下,就是大便干,也不要吃泻药,应该以麻黄汤来解表。

  喘是表里共有的一个病,由里实造成的喘,如果用麻黄汤发汗,越发越厉害,由表造成的喘,你越下越坏。

  临床上问病的时候必须搞清楚,一看这个人喘,就给他给吃麻黄汤是不行的,你得好好问问他,甚至于他的喘,不但里边没有实证,而且大便还溏泻,你就更不能给吃承气汤了,当然是麻黄汤证。

  这一节是特意给你搁个太阳阳明合病,让你去辨证,弄清究竟是太阳病之喘,还是阳明病之喘。太阳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是胸满。阳明病之喘,也有喘而满,但是是腹满。这两个病的主要鉴别点,是喘与满哪个为主,搞不清就容易弄错,所以这节根本就不是什么太阳与阳明合病。

第37条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得这种感冒,不一定得十日才去,有的三四天表就没有了,但是这个脉呀还是浮,细。细就是津虚血少了,脉浮细就是在表的津液也虚了,同时也嗜卧。【嗜卧是半表半里,是少阳病的一个特殊证候,少阳篇里他都没提】。看到脉细,你再给吃发汗药就不对了,这是“外已解”呀。因为什么?脉浮细。病入里了人就困倦无力而嗜卧,假设又同时发生“胸满胁痛”,胸满胁痛柴胡证啊。

  说这个病开始在表,人的机体打算发汗,所以把这个体液都输送到体表来了,正气在体表与邪气斗争一段时间后支持不住了,就退到半表半里。在半表半里借助这个肺呀,肾脏啊,各种脏器协和的力量,由呼吸道啊、泌尿系啊,或者是再由汗腺啊,各方面排出这个病。那么这时候表面上津液血液都少,所以这个时间“脉浮细而嗜卧”。柴胡汤证里头讲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这个邪往里头走在这个胸胁的部位,结于胁下,所以咱们一得这个少阳病,胸胁苦满嘛,正邪在这个地方纷争。为了帮助体内正气把邪气赶出去,那就“与小柴胡汤“。

  十几天也好,再日久也好,只要脉浮,不细,没有汗,而且也没有嗜卧呀,胸胁满呀,那你该解表还得解表,用麻黄汤。

  临床上我们常遇到,这个人高烧不退,可是摸这个脉啊有点细,虽浮而细,这个人困倦无力,这时候差不多这些病都来了,恶心,胸胁满,也有时候往来寒热,这都是柴胡证。这个时候用柴胡汤为主,没错的。如果口舌干燥,舌再有白苔,你还要加石膏。

  这个柴胡汤,主要以柴胡为主药了,你看看他用的量是半斤,柴胡配合黄芩,即能解热,它又能够去胸胁满和痛。人参、甘草、大枣、生姜,都是健胃的,搁上半夏止呕,少阳病是必呕啊。为什么搁这些健胃药?就是方才所说这个脉浮细,津虚血少了。这个时候着没入里,他健胃生津,还得想法来对付疾病啊。所以这个方剂,它即是个解热剂,同时也是个健胃剂,健胃止呕。

第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证怎么搁个太阳中风呢?是说他不是没汗,他有汗,只是汗出不来,所以他这个不是真正中风病。汗出不来里头就有热不得外出,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疼痛。

   中风,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真正的中风病不能用大青龙汤,他怕你误解,在这做个补充。如果误吃了就会大汗亡阳,津液不达于四末,手脚就要凉了,而且“筋惕肉瞤“,肉也跳。“此为逆也”,这是误治啊。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

   太阳阳明合病,治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合病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石膏清解里热。对于太阳阳明合病的大青龙汤证,若不表里双解,而是采用先解表后清里的办法,则表解的同时会加重里热,不若表里双解妥当。

   大青龙汤中,麻黄汤解表,取其辛,石膏清热,取其寒凉,麻黄、桂枝、生姜辛温解表配合生石膏辛寒清热,其中辛寒清热佐制了辛温之性,使解表而不助热,清热而不碍表,合之则为辛凉解表法,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为何大青龙汤方不仅要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就是源于方为表里双解,麻黄解表发汗,石膏清解里热,一表一里,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麻黄升发解表发汗的力度,故需要相对增加麻黄用量,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临床上要是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无汗,那么在葛根汤与大青龙汤这两个方剂,你要好好辨。如果这个人没有烦躁,那你就用葛根汤。如果他有烦躁,口舌再干,那就是大青龙汤。

   临床上,只要见到太阳阳明合病而烦躁的,都可以采用大青龙汤加减,但注意汗出以微微汗出为佳兆,不可大汗,同时用药以知为度,汗出则止后服。汗出标志着邪气祛除而表解,故临床采用解表法的时候要遵循“得汗止后服”的原则,

第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个伤寒是冲着无汗说的,这个病是个水气病,水气病就是体表有水气,皮下要是停水多就沉,所以他身不疼,但是重,就是沉,没有汗,脉内不那么充血,所以脉是浮缓而不浮紧,它是这么一个病,这也叫太阳伤寒。“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不会乍轻时。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还流走,它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沉,挪到旁处去了,这个地方就不沉了,所以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金匮要略》有一条“水之为病,脉沉小者,属少阴”,那么治水气呀,要是脉沉小这个方剂用不得的。《金匮要略》说的杏子汤就是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也是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比越婢汤力量大,因为越婢汤里没有桂枝,他这里头有桂枝。

第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他说心下有水气,虽然发汗而表不解,他开始是无汗。表不解的意思就是由于心下有水气,一般药发汗而表不解,就是用麻黄汤发汗而表不解。不但表不解,由于这个发汗药的刺激,激动里水就变动百出了。他里有水饮,逆于上他就干呕嘛。“发热而咳”,表不解他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或渴”,里有水,如果小便不利,体内旧水不去,新水吸收不了,全身的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他就渴。“或利”,或者这个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或噎”,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噎。“或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呢,膀胱里蓄水,这个小肚子就胀满。“或喘者”,里头有痰饮,表又不解,他都往上来,影响肺,不但咳而且还要喘,小青龙汤主之。

  这节主要的就是心下有水气。咳而发热,这个应该用小青龙汤。底下这些“或”已下,或有或无,不必管他,都要用小青龙汤。这个书每个方剂后面要有这个“或或”呀,他都给弄个加减方,这个不对的,都不要信,不要用。

  这个方剂是以麻黄芍药甘草来解表,其它的药都是一些温中去饮的,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也去饮也治咳。你看半夏也去水,这个五味子也去水,五味子都知道治咳了,他是一个去水的这种镇咳药,他有收敛作用。如果里头不去饮,那伤寒表不解,那你吃这种发汗药也不行。而且还很容易造成很多的坏病。

  用这个方子要注意一点,必须是偏于寒,它是一种寒饮,起码这个病它不渴。“或渴”这些是由于误治,给吃了麻黄汤后的变证。一般不渴的,因为里有水饮它不渴,同时口舌也不会干的,要不然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这些要下去太燥了。所以我们用这个方子要注意。真正的老人这种痰喘,用这个方子的机会还是非常的多,他痰呐没有黄痰,白痰而且是沫痰,这种情况之下大概要有外感的这种痰饮咳嗽和喘,用小青龙汤的机会不少。要有热象千万不要用,如果烦躁呢用小青龙汤加石膏。

第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这一节就说明小青龙汤的主要证候是不渴。

  他说伤寒,心下有水气的病,咳而微喘。伤寒表不解呀,有外邪里头再有饮,外邪冲动里饮,它咳逆微喘。发热有表证了,里头有水饮它不渴。“服汤已渴者”,服汤已就是吃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外解表而内去饮,表解了饮去了,它就要渴了,因为小青龙汤是热药啊,饮没有了,他感觉胃中干他渴。这个渴是服小青龙汤之后,一个效验的表现,就是有效了,所以它底下注解“此寒去欲解也”。“寒”指寒饮,水气去了,病要好了。

第42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吃完麻黄汤,太阳病还没解,脉要是浮弱还应该以汗解,宜桂枝汤。【外证表证是两码事,表证啊只是不得汗出,在体表。麻黄汤的表不解常说表不解,桂枝汤在肌肉这一层,比表深,可也在人的体外,所以他叫外证,桂枝汤证常叫外证】。

 “脉浮弱者”,脉虽然浮,但是不禁按。“弱”,缓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浮于外弱于内的这种脉。

  这段主要是津液有所丧失后再用桂枝汤,不然的话应该用麻黄汤。

第43条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误用下法,表未解,这个邪热也拌着往上冲,病人就有点喘了,表不解,依法应该用桂枝汤,由于微喘,与桂枝汤证多少有出入,所以加厚朴、杏仁消胀定喘。

  临床上这个病与这个方证有所出入,你就得想法子。

  这个方剂就是治桂枝汤证微喘者,但是无汗而喘不行,那还是麻黄汤证。

第44条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太阳病,如果外证没解,就是指桂枝汤证了,那是万不可下的。如果吃泻药就会利遂不止,这就是错误的治疗。那么外证怎么治呢?宜桂枝汤。

第45条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给人家用麻黄汤发过汗了,大夫一看发汗病没好,又用泻药,现在发汗了,又泻了,这阵儿再看脉呢,还浮,这个病不会好。因为病一直在外,他吃泻药治里边去了,这个病能好吗?还浮,这个病仍然在外,就须解外,给他吃桂枝汤就行了。

  【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用药有个定法,发汗后,下之后,太阳病不解,不能再用麻黄汤,都要用桂枝汤】。

  【这个书上方子本来不多,非要记熟不可,不但要记他的药味、分量,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方剂适应的一切,你这样才能治病】。

第46条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如果经过八九天,这一系列的证候不解,经过我们审察呢,表证仍在,【他这个“表证仍在”不是一个废话,这里头虽然说是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是个表实证,但没有恶寒,必须恶寒才是表证完全没解呢,这个“表证仍在”,就是言外有因啊,说经过详细审察确认是太阳表证,就是麻黄汤证了,而仍然存在的话】,那么这样子呢你不必顾虑日数多少,仍然可以发汗。麻黄汤主之。

  吃过药之后,这个病一时地感觉轻快,但是同时呢,这个人烦躁不安而闭着眼睛。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病比较重,时间久,或者是经过误治人身体虚,吃药中病,常常发生意想不到的瞑眩状态,这就是瞑眩。瞑眩再厉害的话,鼻子也要出血,但是不必害怕,鼻子出血说明这个病就要好了。

  也不是个个方剂有这个情形。这个麻黄汤,如果是人体虚,病久,常发生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个人有瞑眩状态呢?。太阳病发作就是想用体表达到发汗的目的而解除疾病这么一种病理状态,老也达不到汗出,到八九天了,这个体液充斥体表是越来越重,越重他越发不出汗来,越不能出汗,那么这个时候一汗出的时候,咱们给他用药帮着了,由于这样阳气重,他要发生瞑眩而衄血的。

第47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头前有一节,“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太阳中风啊,吃桂枝汤是没错的,由于病邪比较深、实,阻碍药力反倒达不到出汗,你要刺刺风池、风府呢,使的血液舒通,这个药力反倒发挥了】。这个也是这样的,体表,表气松通一下子反倒容易出汗,而能自汗愈的。太阳伤寒是表实证啊,由于鼻衄而好的,这个也有。总而言之给邪气得找出路啊,邪因衄而解,完了他也出汗,不是不出汗。

【古时说一个人半身不遂,摔一个跟头,把脑袋磕到石头上了,磕破了,淌不少血,嗯,他半身不遂好了】。

  那遇到太阳伤寒,发热脉浮紧这类的病,要是这个人鼻衄而愈了,就不要给人吃药了。如果衄而不愈呢,该吃药还得吃药。

第48条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桂枝汤。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随症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大青龙汤证。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二阳并病。什么叫并病呢?就是太阳病传阳明,这是表里相传,由表传里。表证还没好,里证又来了,这就叫并病。

  二阳并病指的是太阳阳明并病,开始得太阳表证,用发汗药,汗也出了,但是病没好,因而转属阳明。【真正重病,就是依法来用药,有时都不好。不好不要紧呐,多是在半表半里,在里这个阶段要好的】。“续自微汗出”,微微地绵绵不断地出汗,这是阳明病的一个外证,既然并病,太阳病还存在啊,所以不要冒冒失失就吃泻药,太阳病的存在,主要是身疼痛、恶寒还有啊,这个就不可下,下之为逆。【阳明病有表证在,不能下,这是定法,必须先解表】。这个应该用什么药发汗呢?当然用桂枝汤,它可小发汗,【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的这种表证,全要用桂枝汤】。

  假如这个人整个的面色都红,这还是表不解的现象,这是阳气怫郁在表,还是不得汗出的一种问题。“当解之熏之”,解之就是以小发汗法来解之。也可以熏之,古人啊为达到那个小发汗的方法,也有拿荆芥、艾蒿这一类的药熏,用个盆子把它们煮成汤,趁热的时候,身上覆盖了,熏,也可以出点小汗。【“解之熏之”,解之就是小剂的(发汗药)发汗的方法,来解其怫郁在表的外邪,这不关乎里边的事。或者是熏之,稍稍出点汗就好,这个病不要紧的】。

  这一段根本就是发汗不到家,所以病不好。阳气怫郁不得越”,比那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佛郁在表要重得多了。这是当汗不汗,还应该发汗。你看这个人躁烦。以躁为主了。这个说明表不解而发烦躁得厉害,就是不得汗出的证。他是身上哪都疼,没有定处,有时候在四肢,有时候在腹中,但是你摸那,哪也不是。由于表不解,不得汗,气往上涌,躺着憋气只好坐着,所以这种情形就得再发汗,小发汗都不行。肯定要用大青龙。怎知这是汗出不彻呢?由“脉涩故知也”。这个脉涩应该是脉紧或是脉浮。拿我个人的经验,真正的这种表实证而脉现涩的,在理论上讲,讲不通,恐怕这个应该是脉浮,因为他这个脉浮还在表嘛,再不就是脉浮紧,这个是比较对的。

   【少阴病与太阴病的并病你就不能先解表了。那么也有太阳病传到太阴的,也有的。那么里虚寒,你就不能先解表,当先救里。下利青谷,可是身体疼痛,那你得先救里,而后治疗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的,也表没好】。这也是一种定法,。

第49条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脉浮数,浮为在表,数为有热,这个表有热的病呀就是太阳病。依法应该发汗,汗一出就好。如果误下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再发汗了。【如果下之后,其气上冲呢,那表证还存在,还是要解表,还要用桂枝汤了。他这都是反复地说,你不要守定一个,拿个别情况当全体是不对的】。也有下之后,伤了里了,虚其里了,所以外边气郁之而为湿,身上有湿就沉。那么里虚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养心就悸就跳。心悸,就是心脏跳。血通于心呀,由于虚其里,胃气虚,津液血液都要虚的,因为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嘛。他要是一坏就不行了,这个是里头没病给他吃泻药,虚其里,不但外边湿郁于表而体重,而且血虚于内而心悸。这样子不可发汗了。

 “当自汗出乃解”,他要津液逐渐回复,自然就出汗,病就会好的。为什么这样呢?下之后,“尺中脉微”,这个微是气血具不足,是里虚造成的。“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这里头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发汗了。他是里虚了,要是里不虚,就会表里自和。这个征候他只举一个身重、心悸的征候,这两个说明由于里虚造成外有湿郁,内有心悸,血不足。那么这个治疗应该用小建中汤比较好,小建中汤治心悸烦啊,也有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总而言之得想办法实里。补虚扶正他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复了。

第50条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浮紧就是太阳伤寒脉,表实嘛,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这个体液的压迫,所以它疼的厉害。那么这个呢应该发汗,“宜以汗解之”。所以这个临床啊,我们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看他脉浮紧身疼痛就吃发汗药嘛?你还要看看脉。除了这个浮紧,你再看看还有旁的脉没有,如果同时有迟,就是浮紧而迟的脉,他搁个“尺中迟”干什么呢?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关以上浮那准是表证,关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证了。这个脉呀没有至数上的不同,可有形状的不同,这是肯定的。他特别提出来尺中脉迟,就是三部脉全迟,他提个尺干什么呢?就是告诉你这是里,此里虚,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凡是津液虚血少的都不能发汗。怎么办呢?告诉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这个表证,看看着都可发汗,你再看看有不可发汗的情况没有,如果有,这个汗不能够随便发。应该怎么救治,这个脉迟正说明里虚,前面我说的新加汤啊,就治这个。后头有的,现在先不管。

第51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这是简文啊,桂枝汤脉浮不,也脉浮。脉浮病在表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黄汤发汗吗?这不一定,因为桂枝汤麻黄汤已经反复的说了,就是脉浮无汗者,它起码有个无汗,那么这类的表证必须用麻黄汤发汗。

第52条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跟上面的一样,只是脉浮而数,桂枝汤也脉浮而数啊,如果自汗的话,要用桂枝汤,无汗的要用麻黄汤。而且表实证不光是无汗,头疼啊,腰疼啊,骨节疼啊,这都是麻黄汤证,这是必有的,同时这个人恶寒。

 这两条呢,它是同桂枝汤的一个划分,就是以有汗无汗来说,这个含在里没有明说,这个书全是这样的,头前讲过了,在这里就简略了,但是读书的人呢,到这个地方就不能止于句下,脉浮的就用麻黄汤,浮数的也用麻黄汤,就都错了,不是这个事啊,因为他前头说了,所以在这里简约言之。

第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常自汗出者”,就是经常出汗的人。这个汗出,就是头前开始讲的中风证,阳浮而阴弱呀,按到脉里面才弱。那么这个汗出,是由血管里头伤于营,虽然关系到脉内之营,但是这个毛病,营没什么责任,责任应该在脉外之卫,由于这个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 

  这一段是说,营卫是相附而行的,一点也不能离开。人如果常出汗,由于卫不和,就是血管外头这个气,不与脉内之营气调和,于是卫自出于脉外,营自行于脉内。卫失去营就不固,就要出汗。营失去卫也不守,也是由里往外分泌体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归根到底这个毛病在哪呢?是在卫,而不在营,就是卫不与营协调了。

   为什么常自汗出,就是营气外面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它本来血管外头水分进血管里头,血管里头的水分也出外头了,我们饮食营养成分都在血管里头,它必须出血管才能营养组织细胞呢。组织细胞的废物呢也得进血管里去才能够排出,由小便排出,这种液体废物。那么这就造成什么样呢?营自行于脉中,卫自行于脉外,自行就不调和了。古人说卫得有营,才能固于外,营由于卫外为固,才能守于内,这个说明哪个也不能少哪个。如果它们两个不调谐,那就坏了,非出汗不可,这一段就是这么个解释。桂枝汤从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调和营卫,他不出汗吗,用桂枝汤再发汗,使营卫协调就好了,桂枝汤起这个作用的。

第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脏无他病,指内脏没有什么特殊的病,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每天定时发热自汗,经久不愈。这是由于卫气不和。应该先其时发汗,用桂枝汤就可以好的。

  临床上这种情况很多。有一些人老是怕桂枝汤热,其实它不是热,桂枝汤(证),你看看头前,没有一个不发热的,这个也是时发热。要是只汗出不发热,桂枝汤还不行。现在大家有个毛病,见到热就不敢用桂枝,其实不对的。这个病很多,在临床上很常见的。

  这就说明桂枝汤不止治中风这个病型的表证,就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它也能调协营卫。营卫不和他举这么两个例子,一个常自汗出,第二个时发热自汗出。桂枝汤专调营卫,治这种病的。

  那么用药的方法呢?那个不定时的没办法了,只能早晚吃了。有定时的这个,在发作以前两个小时最好,给他吃就可以好的。

  你们回头看看那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什么里头搁桂枝汤呢?就是“形如疟,日再发”,就是定时发寒热,不汗出,所以不是整个桂枝汤(证),不是只是营卫不调,还有因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我们讲那个时候啊就引证这一条了。讲到这个地方,回头再看看,对于那条也就明白了,全是由于桂枝汤这个药能治定时发热而汗出,可以回头看一看。

第55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这同上边啊,“伤寒脉浮紧,发热无汗,自衄者愈”那一条可以对照着看。那么伤寒脉浮紧,这是表实证,应该发汗,就由于不发汗而致衄,那么这个血管充血达到一个相当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么这个致衄也有好病的,头前那条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该吃麻黄汤还得吃麻黄汤,这个就是补充那条的不足了。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这个原起是伤寒,就是表实证,无汗的这种伤寒,已经不大便六七天了,那么头痛有热,按着常规上看,这是里实证,与承气汤。

  这个“与承气汤”,他也不是说“主之”啊。说,“主之”就是固定不移的。“与之”,比这个“宜”的口气更轻,“宜”就是当,应当,也不是“主之”。这个“与”是大有商量余地的,承气汤有多种啊,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等的,可以与承气汤,就是你根据他这个病情的轻重缓急,斟酌着用吧。

  这个头痛有热是表里共有的病,太阳病也有头痛发热,阳明病也有的。如果阳明病里热了会小便红赤。那么“小便清者”,色不变,“知不在里,仍在表”啊。“当需发汗”,那么这个呀你还是要发汗的。【病有疑似之间,找个特别的鉴别方法,尤其这个表热里热鉴别的方法以小便是最好辨了】。 

【这个久不大便啊,它就造成自己中毒啊。我们饮食入胃,血管要吸收,可是老不大便,你再吸收了,就是有了毒素它也吸收,生理上就这个样子,它不知道有毒没毒啊,所以日久不大便容易有头痛的】。

“若头痛者,必衄”。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还头痛不已,那他必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发汗之后还不好,脑袋还疼,说明这个上冲也厉害,这个上冲是桂枝主要的证候,所以治头痛啊,麻黄汤不如桂枝汤,麻黄汤也有桂枝,但是桂枝量也小,所以一般的头痛大概用桂枝汤的多。

第57条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太阳伤寒,发汗已解,但是半日许呢复烦,表解了人就不烦了,有热才烦呢,还是热没除,看他脉还浮数,还是表热呢,这个时候啊再发汗就好了,但是不能用麻黄汤了,宜桂枝汤。

  我们讲的这些全是对于麻黄(汤)桂枝(汤)这两个方剂应用方面反复地来申明。凡服过麻黄汤而表不解,你再解表就得用桂枝汤。你服过桂枝汤表不解,可不能用麻黄汤,还得使桂枝汤,这是定法。

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这就是发汗不合法,也造成很多的问题。他这是个泛论,无论什么病,汗、吐、下这是一个攻实去病的一个大法,如果用不得当,都足以害人,起码是亡血、亡津液。如果表里自和,这不要紧,这个病可以治好的,不必乱治,“必自愈”。那么言外之意,津液血液亡失,而又有表里不和的现象发生呢?那你得治疗。

第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吃这个重下剂了,尤其巴豆这类的下剂,病不好而复发汗。这个汗下倒置啊,一般都是有表证先解表,表解再治里。大泻之后有表证也不能再发汗,要发汗起码也是用像桂枝汤这类解肌的药物,不能再用麻黄汤,他这个说的是用麻黄汤。汗下倒置这种治疗没有不亡津液亡血液的,那么津液体液亡失太多了,小便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小便不利是由于亡津液的结果呀。千万不要再利小便了。等他津液恢复,小便自然利的。如果不恢复怎么办?当然也要治,治你不要利小便了。

59条以下全是汗下失法,而造成种种的疾病变化】。大伙要注意,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几个是顶主要的,那么另外有一些合方、加减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这是合方。另外呢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那么这些都是一些加味的方子,桂枝去芍药汤,都是加减的方子。这些主要方子在脑子里头得有个体会,

   59条是一个自愈的一个例子,60 条就相反了,非治不可的。

第60条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伤其里,里虚了。复发汗又虚其表,造成表里俱虚,表虚不固起码要打冷颤,脉微细显示里虚的状况。那么这个病该怎么治,底下的条文就是关于表里俱虚的治疗。

第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就是接着上一条。这个大概也振寒,光提个脉,脉沉微。这条主要让你学辨证,正面的反应太少,所以他从侧面来,用排除法,这段讲的就这个。“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这是讲烦躁的。讲烦躁呢,三阳病都有烦躁,三阴病也有烦躁。烦躁最厉害的莫过于栀子豉汤证了,虚烦不得眠嘛。要是栀子豉汤这个烦躁的话,他不会夜而安静,栀子豉汤昼夜全是那么烦躁,所以这个不是栀子豉汤证。不呕,病在半表半里是要呕的,说明这个烦躁也不关乎少阳病。不渴,阳明病里头有热,人是要渴的,他不渴,所以这个烦躁也不关乎阳明。无表证,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脉沉微不是表的脉,身无大热,这个大热有两个看法,一个是表热,就是感觉这个热笼罩体表而不开的这么一种热。还有一种阳明病身大热,不恶寒但恶热,蒸蒸发热。他这个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

  这样既不是栀子豉汤虚烦证,也不是心烦喜呕少阳病的那种烦,也不是胃家实,渴而烦的那种烦,也不是表不解那个烦,外头没有大热,既没有表热,也没有阳明里热这种外证,那这肯定是阴证的烦躁了。

  阴证的烦躁不是好现象,是正不胜邪,脏器胜不了病邪了,这是精气欲脱的一种反应。这个还是躁多而烦少,躁者乱也,这个在阴证里头最危险的一个证候,所以他用这个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全是温性热药,附子偏于治下。干姜偏于治上。这两个药搁在一起就是彻上彻下,所以里头真正有阴寒非这样不可,他是把这两个药放在一起,而且量非常的重,虽然一两干姜,但这回是顿服,就一剂,比四逆汤都重。他这个病没有其他急迫的证候,所以他不搁甘草。我们现在就附子、干姜等量用,干姜 9 克,附子也用 9 克就行。

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发汗后,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了,表没解呀。依法应该用桂枝汤,但是桂枝汤脉可是浮,脉沉迟者不行,需要桂枝汤原方加味,加芍药生姜,照原量再加 1 两,另外加 3 两人参。

   你们看头前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脉不足,不及的脉,就是营不足血少,血少不充于脉,脉就迟。发汗之后身疼痛,表未解,可是人太虚了,不能够再发汗。头前也讲了,【假设有里虚证也有表证,你非先治里虚不可】。这个里虚不太厉害,只是脉沉迟,没有其他的证候。脉沉迟说明由于发汗之后,丧失人的体液,夺汗就亡血呀,血液也少,这个时候你再用桂枝汤原方不行了。

  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原方里头加一味人参,另外芍药、生姜都增量,加生姜,里头其实应该有恶心,

第63条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发汗后表不解,一般用桂枝汤,唯独这条你不要用。“汗出而喘”这个汗出不像桂枝汤那个汗出,这个汗出是汗多得很,而且汗相当地,这纯粹是热,这个喘也是热壅,这个表不解,表邪也盛,热往上壅得厉害,这个汗出有阳明病的味道,但是又不到承气汤那种情况。一方面表未解,一方面里头有热,所以这个汗出得相当地甚,而且汗臭味也重,这个喘最厉害,麻杏石甘这个喘顶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石膏证了。“无大热者”既没有表的淅淅那种热,也没有真正到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的程度。

   这个方子是麻黄汤的一个变方,麻黄汤把桂枝去了,里热桂枝不能用,然后加石膏以解其里热,是这么一个方剂。这个方子治哮喘也有时候用,真正是汗出而喘,确实里有热。

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太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多汗者血就少,血不足以养心,心就跳。第二呢,我们出汗都是上体部特别多啊,尤其吃药发汗,上体部的水分骤然间丧失太多了,上下体的体液失调,下边的往上来,骤然间发生的高度的气上冲。那么他这个叉手自冒心啊,一个是心悸,一个是这个气冲得厉害,所以按着才舒服点儿。这个时候呢赶紧用桂枝甘草汤,降冲气,治心悸。

  桂枝主要就是治气上冲,同时也起治心悸的作用,可是得大量用,心脏病桂枝我用过一两,特数的这个特殊心悸,烦悸,这个时候桂枝可以多用。桂枝加茯苓治心悸更好,我们治心脏病常用的法子。甘草治这种心跳非常的急迫,治急迫他都用甘缓的法子。

这个方子没有生姜在里面佐之,光一个桂枝,并不出什么汗,尤其大量搁甘草。这是桂枝汤的最简化方,它还治身疼痛

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他平时底下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膀胱蓄水,应该利小便才能解表,发汗就是错的。所以发汗之后,马上就来了其人脐下关元膀胱跳的变病了,这就是水之欲动的一个应证了,这就要发作奔豚证了。奔豚就是气从少腹往胸口咽喉上冲啊,那么这个人当时就是受不了,发作起来人反倒要死,可是复还止,它一会儿就下去,下去人就像好人一样,定名一个奔豚病。

  由于发汗导致气上冲,这个气上冲也能诱导着水往上冲,心下悸是个预兆,后面水伴着气要往上来了,所以他搁个“欲作奔豚”,就是真正发作奔豚,这个方子也好使的。

  只是有水,小便不利,所以既用桂枝降其气冲,桂枝甘草,这个也是桂枝甘草这个方剂了,另用茯苓、大枣以利水。大枣这个药也去水呀,你看十枣汤他不搁甘草,搁甘草不行,这个甘药里头唯独大枣利水,一般甘药都不利小便。

   那么小便不利,脐下悸,就可以用这个方子。真正奔豚,脐下悸或者腹挛痛,这个方子也好使,这大枣也治肚子疼,也治挛痛。

   临床上如果遇到个泌尿系感染,同时也有感冒,这时你别管他感冒,你就给他吃猪苓汤治他泌尿系感染就对了,这个解了,他感冒也解了。

第66条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人平时脾胃虚,发汗之后余留下来的这种病。这个腹胀满是个虚胀、虚满,所以不用大黄,不是实满。这个方子治这种病非常地好,这个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他因为原来消化不良,由于发汗之后大量丧失津液也影响胃,产生虚胀虚满发生。

 这个方子主要是健胃,人参、半夏、生姜、甘草都是行气健胃,去水饮,另外再加厚朴消胀。这个方剂呀,

  这个病也有时候遇到,不是发汗之后这种虚胀虚满的,就是个虚胀虚满,这时你按他腹啊没有腹水,没有,但是肚子挺大,咱们说这是气胀,给吃的这个药,吃完就好了,这个方剂就是健胃消胀的药。

这个方证当然是有恶心,你看这生姜用多少?用半斤的分量,有半夏、生姜,哪有没恶心的。他是腹胀满不欲食,有些欲呕,这个时候用这个方子非常好使。临床上有很多的气胀当腹水了,那是越治越厉害,这个利尿是不行的。

  不一定在发汗后,凡是脐下悸,或者是少腹挛痛而有奔豚的这种情况,你用它就好使。

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本来这个病里头就有停水,又得伤寒。“若吐、若下”都属于误治。都伤胃气呀,胃虚这水就往胃上面走,造成表不解,气上冲。里有停水非挟着气上冲往上犯不可,所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逆满这两个字搁得很好,满是满,逆是从下往上来。“起则头眩”,一动作脑袋就要晕是胃有停水一个主要的证候,胃停水会头晕头冒,脉沉紧。里有水饮脉大概都沉。紧呢?紧也主饮主痰。脉沉紧就是里有寒饮。这个病怎么治呢?就用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就是桂枝甘草降冲气,加茯苓、白术呢就是利尿,就治了。

 “发汗则动经”,这更不能发汗了,里有停饮不能发汗,他这个本来是伤寒,他吃了吐药吃了泻药,气上冲,说明什么呢?表没解。表没解得解表,不是吃发汗药嘛?可是这个情形不能吃发汗药,非利水不可,这表自然就解了。要是发汗则动经,使这个水毒动悸经脉。这怎么讲呢?发汗也是夺脉管里的血液,如果内里头有水,水毒必乘虚而入到经脉里头去。

“身为振振摇者”,动悸经脉了,身上就会战振而摇摆,这怎么治呢?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这个同上面那个方子全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味而成的,那个加茯苓、大枣,这个加茯苓、白术,那么这个利尿的作用比上面那个有力量,因为有白术了。但是治这个悸烦不跟上面一样,上面那个茯苓用量是独多呀,你看那茯苓用半斤,这个茯苓才 4 两。这个就因为头眩晕得厉害,胃蓄水多,他们说白术健胃健脾呀,这东西也不能这么看,胃里要停水呀用白术非常好,如果这个胃拿现在的话说发炎,有炎性的病变,而且没有水,这个白术是有害而无益,白术这个药是温性药,能够刺激胃粘膜充血,要是发炎吃了更坏,所以古人用这个药,胃停水就是胃虚有寒嘛,水性寒嘛,所以你用白术就对了。

  临床上一般的头晕多属这个方子,尤其心跳、头晕,小便有时候也不利,但是不很大明显,那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再加上泽泻挺好。如果他有贫血的这种情况,贫血也头晕啊,也有这个方剂的情形,你可以合用当归芍药散也行啊,当归芍药散合这个方子,尤其女同志最多,头眩晕,有些贫血的现象啊,经血不利呀,你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你不能单独守个方子用,可以随便加减,你要是加上泽泻呢,那么就是泽泻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合方,泽泻汤就是泽泻和白术两味药,我一般不用白术,用苍术,这我在临床上有个体会,这个白术不如苍术,古人不分白术、苍术,那么后世给分了,现在在临床上我觉得苍术要比白术好,白术好像有点燥似的。

  一般头眩晕,没有其他的病变,所以古人有句话“怪病当问水”,这个神经官能病啊也是有停水的关系多,所以他无故眩晕,这类的病啊大概都是停水,气上冲,这个多。如果有恶心那就不行了,恶心那就是吴茱萸汤的那种情况,不恶心这种头晕、心跳,大概这个方子都行。

第68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汤不治脚挛急嘛,芍药有育阴作用,由于津液虚而挛急,同时再恶寒,那么就是芍药甘草附子证。他说如果发汗丧失体液,而病不好,反倒增加其恶寒,以前的恶寒没有这么厉害,反倒恶寒加甚,那么说明这个病是由阳入阴了,要有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的症状,你才用芍药甘草加附子呢,要不然怎么能用这个药啊。

 仲景没详细解释这个证候,因为芍药甘草汤在旁处讲的很多,所以在这里就不那么详细分析,主要目的讲的这个太阳病,太阳病应该发汗,在发汗的过程上,由于发汗不得法呀,由于滥用发汗药啊,或者是他有些宿疾,就是正当发汗,也许他有些什么毛病,就讲这个。

第69条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这都不象话,他说这个发汗,或者又下,这病还不好,如果烦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汤吗?这也不对。这个茯苓四逆汤,这个人参,就是胃虚,津液虚。就是四逆汤证有人参证,就是四逆汤证心下痞硬嘛,同时烦悸,这个茯苓治烦是肯定的,治烦治心跳。那么张仲景也没这么说明,总而言之他是发汗,若下之,这人虚极入阴了,而这个烦躁跟上边那个干姜附子汤的烦躁是一样的,阴证的烦躁,那么这个呢是亡血了,这种亡血就不能用生地了,它是阴寒呐,那就是这个病不但有阴寒,而且阴血也虚到家了,你要想滋阴,滋津液,益血液,只能健胃,胃气一复,水谷之气一行,血液马上就恢复了,他这不是阴寒证嘛,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只是能加人参,那生地、麦冬寒性的滋阴药是不行的。

  那么人参四逆汤证又加上一个烦躁心悸这类的情况,你只是用人参四逆汤不够了,还得加茯苓。睡觉安眠都用茯苓啊,茯苓治悸烦,心跳,烦,应该有这些问题,那么他这个书也没明说。这一段都讲茯苓呢,都讲这个利尿药呢,他就不明说,这个与一般的四逆汤证的不同点就是烦躁。照着本文说呢这两段都要不得,一个病,发汗不好,恶寒,那你就给吃芍药附子甘草汤,这也不行。这一段也是一样,发汗,若下之,若烦躁就给吃茯苓四逆汤,也不行。所以这个内容啊不这么简单,文字是一个简文,道理非知道不可,不然很容易误治。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在这就讲明白了,他讲这个发汗能造成虚寒的这种情况,头前讲的都是,这是由于虚,虚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转入阴寒证。“不恶寒,但热者”,一点也不恶寒,反恶热,这是实,实指着胃家实那个实。这个发汗能得到两种问题,一个由于虚极而入阴证,另一个由于丧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转阳明病。所以这个发汗不可等闲视之,要是不得法,造成的疾病相当地多,实热怎么治呢?就是调和胃气了,可以与这个调胃承气汤,这也是一个概要的说法,所以搁个“与”,不说“主之”。但热者,实也,也有白虎汤证,热结于里,也是但热不寒呐。也有调胃承气汤证,真正实了,有潮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要是大实呢,当然还得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他说个“与调胃承气汤”,就让人啊临证细审的意思,不一定得用它,那么一般说呢可以有用的机会,他不是专为调胃承气汤立论的,他讲的是太阳病,那么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是发汗不合法,可以转为虚证,也可以转为实证,主要的意思在这一点。

第71条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当然可发汗了,造成大汗出,外面舍水分,胃里头水分也被夺,所以胃中也就干了。胃中干,胃气就不和,烦躁不得眠。那么这个时候啊没有其他的病,也没有大便干等等这些情况,也不谵语烦乱,光是人烦躁而渴,“少少与饮之”这是个重点,胃中干人想水喝,你要不限制他,他猛喝,就坏了,那人非喘不可,因为渴得厉害,喝的水存到胃里头,压迫横膈膜就要喘的。那么少少给他,一点一点给他,胃得了滋润了,胃气和,不但不渴了,他也不烦躁了。

  这一节就是误发里有停水人的汗,头前的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觉着小便不利水不下行里有停水,这个发汗表不解,非得利小便不可。“脉若浮,小便不利”,他原来就有小便不利了。“微热消渴者”,这个表不解,还有微热。消渴就是随饮随渴。那么这种渴就与上边不一样了,上面那个渴,喝点水就好了,这个不对。小便不利,脉浮微热这种渴,是由于小便不利,里有停水。

     里有停水一般都不渴,比如胃有停水,人都不渴,唯独由于小便不利而里有停水,非渴不可。这个很好理解,由于小便不利,身上的废水应该排出而不得排出,你再喝水也没法吸收,可是组织上缺少水的营养,反应到人的食欲上面就渴。这种渴相当地凶,它叫消渴呀,你怎么喝,这水还在胃肠里头,它不吸收,而这个组织还是需要水,所以渴得相当厉害。

 五苓散的渴是两个内因,由于小便不利是一个。另一个就是热不除,有热,那么各组织细胞又缺少水的营养,他渴,同时有热,他烦渴。这两个加到一起了,所以形成这个微热消渴,这是五苓散证。  这一节后头注的这五个字是错的。

  五苓散啊,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这都是利尿药,配伍小量桂枝,治气上冲,这个小便不利呀,常由于气上冲原因,气凌于上,往往诱导水往上不往下。那么合另外利尿药的群力,达到小便行于下。这个在利尿药里是相当重的一个方子。

  猪苓这个药利尿的作用相当强,同时这个药利尿之中还解渴,它是寒性利尿药,你们看是利尿要是渴的话,都有猪苓。这个泽泻是甘寒的药,也是寒性利尿药,那么假设胃有停水,又不是那么寒,而且反而有热,用泽泻。这个白术也入胃,白术偏于温。凡是胃有水,都会致头晕,泽泻、白术,这个药都治头晕,所以也是个利尿药,它还治头晕。茯苓治心悸,心悸、心烦,象肉跳,这都是用茯苓,它也利尿,它也入胃。茯苓性最平和,所以一般利尿药常用它。用汤药一般说来,头前这四味药都可以用 9 克,桂枝可以用 6 克。但是水逆,饮水则吐,叫水逆,还是用面药好,汤药不大适宜。

第72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他说发汗以后,脉仍浮数,表不解嘛,反而烦,渴。也烦,烦就是有热的烦,也渴,这就是误发了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人的汗了,那你给五苓散就对了。这里头要注意,他应该有个小便不利,因为上一段他说了,这一段他简略了。

 如没有小便不利,不一定用五苓散了,脉浮数而烦渴,与白虎汤证差不多了,尤其白虎加人参汤证,脉浮数,烦渴引饮。所以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让你与白虎汤证做比较。白虎汤证口舌干燥,烦渴,脉也浮数呀,但是他没有小便不利。这个五苓散证啊,有小便不利,虽然也烦渴,脉浮数,那么这一段的有个小便不利,因为详说在头一条了,在这里就简略了。

第73条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一段更简了,也是根据前一条说的,本来是无汗的伤寒证,经过发汗汗出,而渴者,也就是表不解而烦渴的,还是有小便不利,还得用五苓散。

  主要这一段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并提出来,让你鉴别,鉴别的方法就这两个方剂是渴、不渴的关系。那么这个五苓散证呢,你得根据头前这个说法,仍然有脉浮、小便不利而渴者,用五苓散。那么上证不渴的话,可以给茯苓甘草汤,是这么个意思。

  茯苓甘草汤也是桂枝甘草汤的加减方,加茯苓,加生姜。这个茯苓量用得非常重了,这个二两是错的,顶少得搁三两,因为在厥阴篇里头有这么一段,他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应该给这个茯苓甘草汤,他说不然的话,水气入胃,必做利也,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个药物组织就看出来了,既有桂枝,又有生姜,这个水气冲逆,逆满心下而心下悸,这个水和气都往上来,甚至于人就要呕的,这个在这段都没明说。

   我们用这个方剂,只是不渴就用它,是错的,主要得心下悸,或者有呕逆,也得有小便不利,才能用茯苓甘草汤。

  这个方剂也很常用,茯苓甘草汤,一般由于里有停水失眠啊,这个方剂也挺好使,这个方剂加上这个龙骨、牡蛎,治心悸、失眠,我常用这个方子,挺好使挺好使。假设遇到顽固的失眠证,他有这个心下悸得厉害,用其他的药不行,你用这个药,每每见效。龙骨、牡蛎都可以搁12克,一样搁12克,很好使。这个茯苓可以加重,治失眠的话,茯苓起码要搁12克,还可以加,茯苓关于神经方面的证候用得相当多。

第74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起这个人得的是中风证,在六七日这么一个过程,当然是暗中已经服过桂枝汤了,表还不解,这个人啊反而烦。“有表里证”,表证还是中风发热那种证,里证就指饮水则吐这个水逆。“有表里证”,也是倒装句,先把结论搁头前了,底下详细解释。“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这五苓散证就渴,喝还渴,消渴嘛,怎么喝也不吸收,胃停水多了就要呕吐,所以“水入则吐者”,吃东西不吐,水在胃停多了,又下不去,专吐水,可是渴,一喝就吐,这叫作水逆证,当然也用五苓散治之。

  开始是消渴,小便不利,有发热,微热,那么这个时候就吃五苓散就好了,不至于得水逆。

第75条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这是一段。病人来到,还没诊脉呢,看着情形,这个人交叉着手按着心下的部位,这就很清楚了,桂枝甘草汤头前讲过了。气往上冲得厉害,心也跳得厉害,他按着这个地方比较舒服,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看到这种情形,不用诊脉就知道他是发汗太过了,亡失津液太多,血不足以养心就心下悸,尤其这个气上冲也厉害。他看看这个丧失津液血液这个程度,如果要厉害的时候,他闭耳聋,所以要试验试验,说你咳嗽咳嗽。耳朵聋他听不着啊,他也不咳嗽,从这可以明明白白看出来发汗太厉害了,不但心还必须得按,耳朵,这津液不能灌于上了,所以血不荣于哪,哪就不好使呀,他两耳已经聋了。这就是中医望闻问切了,你不用诊脉就可以看出这个误治的结果。这是一节,我遇到这个病,那耳朵聋得一半时好不了,总得津液恢复之后,逐渐逐渐就好了。

  这是又一条了,“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这就根据那一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来的。由于发汗,丧失水分太多,胃里头水也被夺,胃中干,那么这个时候给他喝水,一点点给他喝,不要大灌,“饮水多,必喘”,尤其病人的胃都不好,胃里头停水,压迫横膈膜,呼吸就困难,就会喘。“以水灌之,亦喘”,拿水灌之,是古人治病一个方法,拿水浇身。他本来里头有停水,用水灌之法,一灌使这个热不得外出,热壅于里一定要喘的。

  在临床上象风湿这类的病,它也在表,应该由里吃药,让它由外解,所以这个烤电啊,这我可不是随便反对西医了,这种治疗都是违背治疗原则的。你们观察吧,凡是由外治关节炎的,好的很少很少的,治来治去这个病越治越往里,出来其他的毛病。

第76条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这个说的水逆证,本来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发汗是误治。发汗后,那么就得五苓散的这种水逆证,他就“水药不得入口,为逆”,如果你再发汗,会激动这个里水不得出入,而上吐下泻不止,所以这个逆证啊只能用五苓散之类的办法,把水排出去就好了。这是给五苓散作总结,水逆到这个程度只能用五苓散。不可再发汗,发汗就会造成上吐下泻这类的恶变,这个当医者不得不知。

  底下另起炉灶讲另一个问题了。讲的是虚烦这类的病。他说也有这么一种病,也发了汗了,也吃过吐药了,吃过下药了,之后遗热不出,热在里头还有,他比原来还发烦,这个发烦不是有实证,人呢虚烦不得眠,这个虚烦不得眠不是真正虚了,不是一种实证的虚,拿现在话说就是一种炎症。这种病一般说就是虚烦不得眠,要说厉害的话,必反覆颠倒就是睡不着觉,翻转不安啊,翻来覆去的,再厉害就是辗转反侧,不能安卧在床上,烦躁剧烈。那么这都是这个热冲击人的脑子,影响心脏的这种情况,才能发生这一系列的毛病。那么这得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是以解烦为主,解烦去热,不是真虚,真虚用不得苦寒药啊,象虚劳那个虚用这个药不行。

  热盛人气就短,内经说壮火食气嘛,少气也是呼吸短嘛,这个是一种急迫状态,并不是真正的虚,为什么搁甘草啊,就是这个热烦陷入急迫状态,呼吸短促,这个在栀子豉汤中加入甘草就行了。

 “若呕者”,就是上边那个证候啊,我们还用栀子豉汤,但是要加生姜,生姜治呕。

  栀子豉汤就是栀子、香豉这两味药,这个药虽少,在临床上应用很多,凡是胸中说不上来的烦躁,大概都是栀子豉汤证较比多。

  方剂后面的注解有错误,他说得吐者,这错的,这个栀子豉汤我常用,差不多用到这么大岁数,我一回也没遇到吐的,没有这个事,这个药不吐。

第77条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他说发汗之后,又吃过泻药,他意思说呀不是实证,不是胃肠里头有实,也不是表不解那种实,这种烦热大致都是咱们说的这种炎性的这种证候,所以搁个虚烦。胸中窒,指着食道说的了,人发烦热,感觉这个地方啊堵得慌,滞塞。这个病很多,象食道上的食道炎啊,食道上的病很多是这种情形。

  这个胸中指着当间这一道啊,不是整个胸,整个胸那是柴胡证了,这个胸中就是指着食道说的,这个很要紧啊。我们遇到这种病,象头前说这个“发汗,若下之”之后,一般不会使郁热不除而产生这种病。

 假设不是发汗或下之,也有烦热,胸中窒,也可以用这个方子,不必非得发汗或下之之后。

  我治一个食道憩室,他就是这么种病,给他吃栀子豉汤就好了,我也不知道栀子豉汤还能治憩室,它之所以能治憩室,是因为憩室发生这种证,他就是心中懊憹,烦热,这块觉得滞塞,也不吐,我们治食道憩室那个人啊,他吃了栀子豉汤那么多,有二斤,他也没吐过,他一天吃两遍,他越吃越好,他老吃,后来再拍片就没有憩室了。食道方面的病啊栀子豉汤证很多很多。

第78条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这也是治错了,伤寒没有给吃泻药的,五六日表不解,还得解表啊。下就错了,大下就更错了,这时就等着邪陷于里了,热邪被陷,所以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这个书说“心中”都是指心脏这个部位】心中有支结疼痛的感觉。【这个病我没遇到过,可能类似心囊炎这类的病,由于表热他吃泻药,使邪热内陷,影响到心囊发炎,可能是这种情况】。“未欲解也”,好没好的样子,不是要好了,这个可以用栀子豉汤。

  我用栀子豉汤治过这个急性心囊炎,是有效应的,但我不是只用的栀子豉汤,我配合旁的药物。那么根据这段象心囊炎的这种情况,我也不敢说,因为主人没有明说呀,不过我们这么研究的。

第79条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同是误下,使着表热内陷的一种病。“心烦腹满”,心烦就是上面虚烦的这种状态了,厉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胀满,卧起不安。这是这个病在心烦的时候,抑止了肠胃的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栀子加上厚朴、枳实这两味药,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

  这个就是栀子加上厚朴、枳实这两味药,那么这个用栀子以解烦热,用厚朴、枳实以去胀满。

第80条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这个大下指巴豆剂。巴豆剂古人常用的,其实是个好药,但是巴豆剂是一个下寒的(方剂),是个热药。所以经过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药用的不对,不应该用热药来去热,热还是不能去的。

“微烦者”,这个烦是栀子证,是这里头搁个“微烦”这两个字就是暗含着有“干姜证”这种寒证。由于大下伤中气了,伤胃了,同时寒也生了,在这一段里头没明白地说明,恐怕这个人有下利、呕逆这种情况,要不他搁干姜干什么?所以这个热烦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所以他用栀子、干姜,寒热并用,那么这个方剂呢,既有栀子证,又有干姜证。这个干姜证我们知道了,呕逆呀,胃虚于寒呀,或者有下利,这个干姜都可以治疗的。那么栀子呢,当然治烦,烦热。所以经过误治之后,寒热错综,那么这个药也是寒热并用,这是不相悖。他只要有这种证,你这么用就不会错误的。他没有干姜证,你当然不能用干姜,没有栀子证,你不能用栀子。

第81条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是苦寒去热的药,所以用栀子为主药的这种方剂,病人有习惯性的大便溏泻,这是久寒的病。这个栀子是万万用不得的。

  这个栀子与黄连,黄芩,都治烦了,但它们也有些不同,黄连、黄芩呢能治泻肚,栀子不行的,你看治下利的药都不用栀子。栀子这味药啊,它是解烦,同时也去黄疸,栀子茵陈蒿汤里头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这个黄芩、黄连、黄柏也治烦,但是这些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们也有些不同,临床的应用也不一样,如果病人烦躁,当然要用苦寒药了,大便要是溏薄,当然就不用栀子,可以用黄芩、黄连这类的药。

第82条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这个是不发汗来的,“太阳病发汗”,这个是小便不利,里有停水的这种人,你不利水,只发汗是不行的,所以虽然汗出而表不解,“其人仍发热”,表不解嘛,还发热。 “心下悸”,就是水逆满于心下导致心下悸呀。 “头眩,身瞤动”,这个水气上冲,脑袋就要晕的。“身瞤动”,这个瞤就是跳,身上肌肉或者是筋跳,筋惕肉瞤,这是虚的现象啊。“振振欲僻地”,振振,打寒战,要倒下,这个不但表未解,水没去,而反陷于虚极而入了阴寒的证候了。得用真武汤。

  真武汤也是利小便的一个药,但是它利于阴虚证,那么苓桂术甘汤是阳虚证,阳证之中的虚证,这个是阴证之中的一个虚证。都由于小便不利,里头有停水,这是给发汗误治了。真武汤方药是这样的,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那么茯苓、术是利尿药了,所以搁生姜,心下悸嘛,不搁桂枝,没有气冲,可能有恶心,这一段没说,从方剂中分析可能有恶心。搁芍药,这个水陷于阴证,恐怕里头也有腹痛,这个芍药治腹痛。另外呢由于陷于阴虚证,得搁附子,有振寒,恶寒得厉害。

  真武汤整个看起来,不但能够治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僻地这种情况,也能够治里头有停饮,有下利的机转,我们看芍药也是的,而腹痛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他也是良工治未病了,所以这个真武汤共附子汤,它也治心下有水气,但是这个全是陷于阴虚证,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病人都是恶寒得厉害,尤其有这个振振欲僻地,打寒战,必振寒呐,这个振寒都是阴寒证的一个反映,若是这种的小便不利,头晕,必须得利小便,尤其小便不利,更在表证上必须要利小便而解表,就按一般的发汗法是绝不行的。

  从桂枝去芍药(汤)那篇以下到这,对这个反复来说明,小青龙汤也是的,小青龙汤虽然不是小便不利,而是心下有水气,心下有水气表不解,你要用普通的方剂是不行的,必须一方面去水,一方面解表,才能够达到表解的目的,换个法就不行。这个在咱们研究的太阳病里头有这么一种客观事实,这是中医的一种特别发现,那么小便不利,有表证,在临床上很容易找到,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吃发汗药啊,吃吐药、泻药全不行,你非利小便不可,一利小便这表也自然解了,但是这个方剂呢不是一种,不是随便哪个利小便药就行的,这方面的药很多了,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这很多。

底下这些是另一个段落,不可发汗的集中到这个地方说明

第83条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这个咽喉干燥啊,一方面有热,咽中干嘛,燥,就是有热象,一方面是缺津液,津液枯燥。那么这一条呢,既有热,津液也虚,这么一种证候,尤其在咽喉。 这一段就说明,咽喉肿痛这类的病,当然也不可发汗了,凡是咽喉肿痛都是有炎性证候的多,但还都咽喉干燥,所以咽痛都搁到少阴篇是有道理的

  开始时都象外感似的,但是呢咽喉干燥,所以这个是不能发汗的。

  临床上我们遇到外感,以外感为主,这个咽痛可发汗,一般象这个用葛根汤啊加桔梗,也可以的。但是如果是以咽痛为主的病,就是有些形似外感也不能发汗,这个要注意啊。

 小孩子这个病最多,常由感冒,再到咳嗽,嗓子疼,有这个情形,但不是以嗓子疼为主的,那个嗓子疼也不重,你该用桂枝汤啊,桂枝汤加桔梗也行,该用葛根汤,葛根汤加桔梗也行。

  是以咽痛为主的这种病,都不能发汗的,这种我们要注意,所以搁到头一条。你象这个小孩子病啊,出疹痘,那么最后余热不尽,回到嗓子了,这个时候发汗差不多就能死,这个发汗封喉啊,所以有一些咽痛之类的病,所谓急喉风这类的,也是嗓子特别干,这个痰干巴到嗓子上,疼得特别剧烈,这种病啊都不能发汗,所以这一段搁到头一条,很有意思。

第84条

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淋家也是一种炎症,是亡津于下,那么再发汗夺其津液,必伤阴血,所以发汗 汗出之后,这个便血不是小便便血。这个淋家,是前阴发炎,我遇到过这个病,也有淋血的,出血的,总而言之是伤阴啊,就是伤阴血了。他久伤阴血于下,已经阴血就虚,你再竭其津液,那么阴血受伤,必要便血的。

第85条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所谓疮家,不是起一个小疮就不能发汗了,所以说疮家是颈带疮、瘘啊这种恶疮,这也是丧失人的精血最厉害的,这个疮没有不出脓出血的。“虽身疼痛”,身疼痛是表证的证候了,虽然有身疼痛也不能发汗,汗出则痉,他阴血虚,你再夺其汗,这个肌肉组织更枯燥了,完了就要抽。痉是病名,就是现在咱们说抽,厉害了就是背弓反张,这都是肌肉不和了。肌肉不和有多种原因,这个就是津液、血液枯燥的这种不和。

第86条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衄家,不是鼻子一次出血,是经常,搁个“家”了嘛。这个是津液亡于上,与淋家正好相反的,那个是阴亡于下,这个是阴亡于上。再一发汗,他额上这个地方,上面血平常就伤耗得挺厉害了,那么你再夺其汗,上部血更少了,额上这个地方没有血液了,就要塌陷,就是这个肉,哪个地方体液特别的消失,哪个地方就特别显出瘦削的样子。这个人久衄,再夺其汗,那么这个地方更消减了,所以额上陷。那么这个脉呢失去柔韧了,所以要急紧。眼睛失去津液,组织枯燥啊,光能直视而眼球不能动。那么这个脑袋不动,光拿眼球瞅人,古人叫做动目失视。这个地方是眼球不能活动,因为组织枯燥,血液不足以流散了。由于上面这个特殊贫血,血液不足以养心就睡不着觉,“不得眠” 。

第87条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亡血家是大失血的人。那么这个虚,头前有了,所以发虚人之汗,虚厉害了,要寒栗而振,就是打寒战,就是虚极必要陷阴证的,就是阴寒证

第88条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汗家,就是平时出汗的人,老盗汗呐,身上老喜出汗。不是一般微微有汗,就不能发汗了,是久久体虚出汗的人。你再发其汗,那么夺汗者亡血呀,血不足以养心,所以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这是组织枯燥的表现。

第89条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发汗是解热的一种手段,非热不能发汗。这个“病人有寒”,尤其内寒、里寒,象下利清谷就是虚寒在里了,那就不能够攻表,本来就有寒,再退其热,以发汗的法子,那么如果这个寒在里,那里更冷了,就是 “胃中冷”,就有蚘啊,就是蛔虫,迫于寒而往上跑,所以蚘上入膈,那一定要吐蚘的。

 以上这几条概而言之一个就是津液虚、血液虚、有热、组织枯燥,都不可发汗,再一个就是淋家、疮家、亡血家呀,无一不是这种问题。如果热在里,那更不可发汗了,只能用撤热的法子,发汗不可,当然用寒性药就可以了。

 咱们在讲太阳病,主要是以发汗为法的,表证应该发汗。但是有不可发汗的,不得不知。汗吐下这三种法子都是攻病的法子,用之得当,是立竿见影,用之不当呢?危害也相当严重。

第90条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第91条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伤寒法当发汗,而下之,这是错误的,因而造成之后没完了,继续下利,同时排泄物是清谷不止。本来里头没有病,由于误治,反而为虚寒下利清谷之病了。那么这个时候表还不解,要是里虚寒,而有表证,应该舍表救里。如果里证需要攻伐,象太阳阳明这种并病,那你得先解表后攻里。这是原则。

  虽然误下,但是大便正常,没有清谷不止的情况,这个身疼痛还是表没解呀,那你还得解表。这还可以这么解释,经过救里而大便正常之后,你再解表,也讲得通。

第92条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这是从少阴篇301条来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开始得的时候,以不发热为常的,脉也不沉,太阳篇头前有一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就指太阳病,发于阴就指少阴病,所以一般感冒也有的,不过这个少阴病少见,身体素虚原因或者老年人,他开始得病就是少阴病,这个体温呢,病人不觉得发热,你要试闻,体温也挺高的,这个发病开始,不发热,只恶寒,所以大概是少阴病。

   这一段就是接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来说的,”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病还不好,”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还有表证啊,可是有表证,已经吃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呀,说明不能再发汗了,这得赶紧救里了,宜四逆汤。

   四逆汤头前讲过了,这是温里最有力量的药了,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第93条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太阳病依法当汗解,那么先下,病不会好的,一看没好,又给人发汗,这个下之虚其里,发汗呢虚其表,使的表里都虚。由于治疗的关系,一时他脑贫血而昏冒。”没有其他的毛病,津液恢复就好了。津液恢复,表和了就要出汗,这个就是自愈的现象。底下一段是接这一段讲的。

第94条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这个就是接着上一段,本来是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这个太阳病还未解,这时候看他的脉,“脉阴阳俱停”,就是说都挺宁静,这就是阴阳自和了,但是必先打寒战大汗出而解。 “ 但阳脉微者”,阳脉微者就是浮弱的脉,这个脉不象有毛病了,它是脉浮但是弱,”先汗出而解”,这个不是自愈的样,得让人再出汗,用什么法子?用桂枝汤。“ 但阴脉微者”,沉缓为亡血,血少那是里不和呀,怎么个里不和呀?就是胃中干,胃有热,丧失人的阴分,一般宜调胃承气汤。临床上不能遇到一个沉缓的脉,不问证候就给开调胃承气汤,那是不行的,你必须要证与脉对照起来。

第95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发热汗出,这是太阳中风证。这一节就告诉你,营卫就是阴阳,就是轻取沉取而已。也是说上面一节”脉阴阳俱停”那个阴阳的问题。在这又重申阴阳以候营卫的问题,要不然这一节就一点意思没有,就是重复太阳中风证。

第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太阳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在五六天的时候,一般地说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

 “往来寒热”,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尤其恶寒,发热与恶寒同时发作。阳明病在里头,是不恶寒但发热。半表半里呢,是寒热交替出现,“往来寒热者” 就是寒去热来,热去寒来,交替出现。根据热型也能辨太阳、阳明、少阳。

 “胸胁苦满”,胸、胁这个半表半里的部位,就在胸腹的两个腔间,就在这个大部位里,外接近表,内接近里,胃肠也在胸腹腔间啊。那么这个地方有邪气结之,所以胸胁苦满,苦满,就是以满为苦。

  “默默不欲饮食”,“默默”就是昏昏然,这块有热郁于胸腹腔间,头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

 “心烦喜呕”,凡是热都往上炎,这个火往上来,所以这个胸腹腔间有热呀,容易波及到心脏,心烦,也能够激动胃肠,尤其这个胃,是水谷之海了,那么激动里水里饮,他要呕。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这是柴胡汤应用的四个主要的证候。

  那么这些或然的证候,说明什么呢?半表半里的部位是诸脏器的所在,如果邪热郁结在这个部位,能影响很多脏器失去正常而有的证候反应。

 ”或胸中烦而不呕”,一般是要心烦喜呕,如果热不太重,只胸中觉烦热,心中不烦,也不激动里饮,所以不呕。

 “或渴”,渴,都知道属阳明呀,那么这个热移到胃上,那就要渴。

 “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胃以下肠子,涉及到肠子了,那肚子疼。

 “或胁下痞硬”,胁下就是两侧了。痞,有痞块谓之痞了,痞是不通了,硬,从硬上说是有痞块了,有肿结的地方,就是肝和脾了。

   涉及到肝脾而胁下要痞硬,所以这个小柴胡汤,柴胡剂,治肝病常用的。

  胃有停水嘛,又不渴,但身上有微热,所以小便不利,内有停饮,表不解,表热不除。

 ”或咳者”,或及于肺,那就要咳嗽,总而言之,只要四证俱在,这些或然的证候无论有或无,都用小柴胡汤主治之。

  这个方剂咱们看一看,柴胡是一个寒性解热的药。它主治心到腹,肠胃之间的结气,积聚。无形的东西才能结滞,有形的就是积聚,成痞块的东西,治胸胁苦满。柴胡与黄芩为伍,黄芩治烦呀,这两味药都是解热,去烦。半夏、生姜,这是小半夏汤,能够逐饮止呕的,柴胡证里头常有呕的,这个呕因为什么呢?因为胃虚呀,搁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胃。所以小柴胡汤既是健胃止呕的药,也是解烦去热的药。方后的加减都是错的要不得。

第97条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血弱气尽”,开始在表证的时候,人体大量的津液往体表输送对抗邪气,这个时候没得汗出而解除疾病,而且身体越来越不能支持了,这个时候机体只好把津液都撤到里头去了,在里头抵抗疾病。体表就血弱气尽了。“腠理开”(皮肤谓之腠,理者肌肉纹理嘛),津液往里一撤,这个地方就虚了,虚了这个病就往里头来了,“邪气因入”,邪气趁机往里头去“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还要往里头进,但是机体不答应了,就在胁下这个地方交争,如果正进邪退,邪退于表了就要怕冷,如果正退邪进,邪进于里了则恶热,所以往来寒热,时而进表,时而进里,就是正邪纷争造成的,也不是老这么争啊,不争的时候也可以休止,所以“休作有时”。在胸腹腔间这个地方,正邪纷争激烈,所以人昏昏然不愿意吃东西啊,胸胁就是膈这个部位,一定会碍于食欲的。

  半表半里这个部位脏腑相连,一切的脏器都在这块儿,上有心肺,往下就是肝脾,再往下胃肠,肾,子宫,都在这呢,虽然结于胁下,也会波及到胃肠。胃肠是水谷之海,激动里边水,胃肠一定会疼的。胸胁在上边,肚子在下边,上边有热,底下有水气被激动的腹痛,这人要呕了,主要这个呕还是热激动里饮,它往上撞。“小柴胡汤主之”。吃完小柴胡汤,那么这一切的证没有了,但是它转成渴了,渴就是胃有热了,这就变成阳明病了,这个阳明病就是所谓白虎汤证了。在临床上这个时候常常就是小柴胡加石膏证最多,也是渴,同时柴胡证不罢,我们就用小柴胡加石膏就行了。

第98条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一般的太阳病,五六天,六七天,都是内传少阳的时候。“脉迟浮弱”,迟和弱脉见浮,这就是气血不足于外了,与上条“血弱气尽”是一个意思。这个病就有内传少阳的一种情况。“恶风寒”,这是表证还存在。“手足温”,是里有热。那属于阳明病了,这个热不是身热,只是手足温而已,说明里面不光有热,还有湿。这是里面同时有两种不同的病。阳明病有湿与太阴病有关系。

  水火是互相进退的,如果湿盛,小便也不利,一定发黄的。小便要是利呢?是热盛啊,就把津液尽量往外排出,不但小便利,而且汗也出,那大便就要硬了,那就变成阳明病。在病初传于里的时候,又有热又有湿,也可以为阳明病,也可以为太阴病,这个阶段就叫做系在太阴,

  这一节就是的,这个病六七天啊,由表传入半表半里,而又传于里,传于里虽然手足温,里有热了,但里头也有湿。那么这个情况,表证不可下,少阳证不可下,里有湿,更不可下,所以他才说“医二三下之”,这个大夫由于手足温,认为里头是有热了,接二连三地给吃泻药,这是错的。那么伤了胃气了,当然就不能吃东西了,同时少阳病也很明显,这个伤了胃呀,胃气一虚,邪热,半表半里的热,表热都往胃这块儿聚,水气也往这块儿聚,所以“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又有热又有湿,非发黄不可。“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柴胡这个药有疏泄作用,同时也去热,你撤其热,再加以疏泄,这个湿热下注,“胁下满痛”,“颈项强”,颈是两侧,项是后头,脖子两侧属少阳,项属太阳,这个病,太阳也没罢,少阳也发生,所以他颈项强,根据这个胁下满痛,颈项强,可以用小柴胡汤。但是有个“本渴,饮水而呕者”情形之下,这个柴胡是不能用的,要是用的话,不但后必下重,而且食谷则哕,因为这个柴胡汤不能治水逆。

  这段书包含的意思非常地广,根据上边五六日,无论伤寒或中风,全要传入少阳,这么一个时期,那么六七天更是了,五六天、六七天嘛。而且这个脉呢,已经有内传少阳的一种征象,脉迟浮弱,不但传少阳,而且表证也没罢,还恶风寒,虽有里热,手足温,手足自温,但是里热不重的,还系在太阴,只手足温而已嘛,里头还是有湿。那么这一系列的情形,少阳病不可吐下,表不解,更不能用下药,那么里头有停湿,不是有实热,也不能用下药,所以以上的这些情况,一概不能用下药,而这个大夫反接二连三下之,这都错误,所以少阳证就该明显了,胁下满且痛,因为表证还有嘛,表证有,用药不对头,一定导致气上冲的,表也不能解,所以不但颈强,项也强,所以太阳病也没罢。那么由于气冲,水往上不往下,所以小便不利。那么既有热,小便又不利,非发黄不可,所以面目及身黄。可是这个时候呢,这个水往上逆得厉害,同时人渴,但是饮水则吐,这是水逆证,这种发黄,应该用茵陈五苓就对了,就是五苓散加茵陈,一方面治水逆,一方面去黄,而柴胡汤是不能用的。要是用的话,下利后重,而且食谷则哕。所以这个水逆证,虽有柴胡汤证,不能用。

  古人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呀,发现疾病万变,在病位的反应不出三个,一个是表,一个是里,一个是半表半里。每一个病位的反应都有两种证候,或阴或阳,阳有热实,阴有虚寒,所以表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有阴阳,咱们开始讲太阳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所以在一个表位上也有两种,一个太阳,一个少阴。在里位上也有两种,一种阳明,一种太阴,所以在阳明病里头常有系在太阴的关系。

第99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到四五六七天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多传少阳病。“身热恶风”,这个身热不光传少阳,里头也有热。恶风,表还没罢。“颈项强”,你看他也搁个颈项强,两侧谓之颈,后面谓之项,这就是既有太阳病,也有少阳病,所以颈项俱强。“胁下满”,这就是胸胁苦满了,这是有少阳柴胡证了。“手足温而渴”,手足温又渴,里有热,但是也不到整个阳明病的情况。是三阳并病的样子,就是由表证传入半表半里,又系于里了,里头也有热了。

  这个三阳并病啊,也应该取少阳治之,怎么讲呢?表证是可汗,少阳病不能发汗。里实证,里有热可下,少阳病不能下,所以这个三阳并病,既有少阳病存在,又不能汗,又不能下,只能够取少阳治之,这是定法。

   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形,表证过去了,表证还存在,也还怕冷,怕风,可是呢少阳病相当地明显,尤其胸胁苦满,那么他又渴,手足也热,或者身热,这里头也热了,里盛也有了,那么这时候我们要用啊,就用小柴胡加石膏最好了,这一段也是的,不光他没说,就说个小柴胡汤主之,我们在临床上一般都用小柴胡加石膏,这个可以说是百发百中。

  这个同上面不同的就是一个渴饮水而呕,他渴,不是饮水而呕,不是水逆,所以这个可以用小柴胡汤。这个他没说发黄,即使发黄,有小便不利,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没问题的。

  那么上面98条那个只用小柴胡汤不行,通过实践,用小柴胡汤合用茵陈五苓,我认为是最好了,因为什么?因为柴胡证还很清楚嘛,但是只用小柴胡可不行。“柴胡不中与也”,不是根据上边的柴胡证而不得与柴胡汤,是因为有个“渴饮水而呕”,这是水逆证,小柴胡汤不能够用的,指着这一条来讲是不行的。在这里,这一节就证明前一条为什么不能用小柴胡汤的意思。他就怕你上面不明白,在这里又附这么一节,。

 那么这一段呢,就是小柴胡汤证,所以就用小柴胡汤就行了。

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阳就指着外面,浮取脉涩,但是按着呢脉弦,上下弦直有力,那么这类的脉呀就是里寒,外血不足,就是中虚有寒,那么营卫不足于外了,这个是小建中汤的脉,中气虚,虚者生寒嘛。

  中气一虚,不能消化水谷,所以外面营卫气虚,阳脉涩,涩是血不足啊,津液不足脉也涩。“依法当腹痛”,但是这个弦脉呀也为少阳脉,阳脉涩,真正少阳病,尤其到柴胡证这个阶段,气血也不足于外,血弱气尽嘛,小柴胡汤证呢也是腹痛,所以这类的脉,“法当腹中急痛”,这种脉依法应该腹中发急痛,这个急痛啊也可以说是拘挛痛,拘急痛,现于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呢,小建中汤脉是这样的,里有寒,弦主寒,也主疼,拘急痛啊脉也弦。根据里虚寒而营卫不足于外,这是小建中汤证,那么这个脉同时都存在。这个柴胡证腹痛也有这种脉,为什么先与小建中汤?里要是需要温补的,必须先救里,这个是先里后外。这也是定法,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既有小建中汤证,也有柴胡证,所以他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不差者不是一点没好,总是这个疼没完全好。没完全好,那就是柴胡证的问题了,所以“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容易遭遇的,因为这个脉,小建中汤也是这个脉,柴胡证的脉也现这种脉。这种脉应该肚子疼,所以“依法腹中当急痛”。既可能是建中证,也可能是柴胡证,怎么治呀?得先温里。里需温需补都得从里治,如果里需攻需下,那就先从外治,这是定法。

  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增量芍药,这个芍药就治拘挛痛,腹发拘挛痛。但是芍药微寒,里虚有寒,光用芍药是不行的,得搁饴糖,大量饴糖,这个饴糖甜,是甜都能补痛,饴糖配合芍药治腹急痛相当有力的,为什么叫小建中汤呢,桂枝汤是解表的,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治桂枝汤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中虚有寒而腹急痛,它是这么一个用法。这个方子也解表,里虚而表不解,腹痛,这个方子也非常好使。咱们说甘温除热呀,这个方子也是甘温除热一个代表方剂了。肠结核腹痛发烧,我用这个方子治过,挺好使的。所以小建中汤还解表呢,不是整个建中,所以叫做小,不像大建中,大建中整个是温里补里。

第101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无论伤寒或中风,如果发现柴胡证,但见其中主证中一证,就可以用柴胡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并不是说非得四证都具备才用柴胡汤,只要有四个主要症状其中一个,再观察脉证可以用小柴胡汤的就用。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这个柴胡汤证不应该下,如果误下,那么这个柴胡汤证幸而未因下而罢,柴胡汤证还存在,那么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柴胡汤治。这个“蒸蒸而振”,蒸蒸是热象,服完柴胡汤之后,先蒸蒸然人感觉发烧,继而打寒战,然后发热汗出,病就好了。这是药中病发冥眩。不是服柴胡汤都这样的,所以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假设给柴胡汤发生冥眩,你得告诉病人,不告诉他,非上急诊不可。

第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那么小建中汤也不光治肚子疼,那么伤寒二三日,表还不解呀,但是中虚,血也少,血不足养心,心才悸,心中悸,悸就是跳。这个血少不足以养心而心中悸。表不解这就补充上边这个小建中汤,不是光治肚子疼,小建中汤治腹痛那是如神,那非常好使。那么无论是虚寒性的胃溃疡,或者其他一般的腹痛,小建中汤都好使。但是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证而来的,它也解表,如果中虚有寒,血气不足,这种表不解可以用它。那么证候呢就是心中悸而烦,一般表证心都不悸。

第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太阳病已经十来天了,“十余日”,他暗示已经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了。“反二三下之”,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而反一再吃泻药,到四五天的时候了,就是泻下两三天,接着不就是四五天嘛,“柴胡证仍在者”,柴胡证还仍然存在,这时呢先与小柴胡汤。

  那么经过十余日,已经传到少阳,怎知道的呢?这句话就知道了,“柴胡证仍在者”。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在十余日的时候,已经传入少阳而发生柴胡证了,那么这个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反二三下之。下到第四、五天了,柴胡证没因下而好,还仍然存在,那么这个时候呢先与小柴胡汤。由于这个误下,把半表半里的邪大部分都引入到里去了,他病于里了,所以表有邪,吃泻药,虚其里,半表半里之邪也陷于里。

  虽然柴胡证仍在,但是已经病于里了。先与小柴胡汤,呕还不止,心下急,就是胃这块实得厉害。心下急就像肥人穿个小衣裳,紧,不宽绰,不到大承气汤那个心下硬还疼。“郁郁微烦”,不像阳明病烦躁的厉害。“为未解”,虽然与小柴胡汤,别的证都解了,“呕不止,心下急”还存在,这个病还是没好呢,应该与大柴胡汤,下之就好了。这就是由半表半里由于吃泻药,而又病于里,就是少阳阳明并病

  为什么吃小柴胡汤而呕不止呢?大柴胡汤这个呕比小柴胡汤呕原因更复杂,小柴胡汤这个呕只是胃里头有停饮,有热激动胃里头的停水,所以往上逆呕。大柴胡汤两个问题,一个与小柴胡汤这个原因同时存在,另一个关键是大便下不去,气不得下行,都往上攻,所以心下急呢,这个呕只是用半夏、生姜是不行的,你还得想办法通大便,导这个气下行,这个呕才能除。所以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都有呕,但是大柴胡汤这个呕用小柴胡汤不行,因为心下急解决不了,非用枳实、大黄不行。

  本来是小柴胡汤证,由于大夫误治,二三下之,把这个邪又引到里头去了,那么小柴胡汤证还存在,但是大柴胡汤证已经就有了,所以吃小柴胡汤那是对的,但是由于呕不止,心下急,这还有一半没治,还得吃大柴胡汤泻下就好了。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不同的,没有人参了,大柴胡汤把人参去了。由于呕得厉害,生姜加量了,你看生姜是 5 两呀。由于心下急,他搁枳实、芍药,芍药也有点缓下的作用。另外呢应该有大黄,大黄2两,

  在小柴胡汤这个阶段,病由表往里传,因为里虚,血弱气尽,所以加人参。加人参两种意思,一个由于里虚,加人参使病不能再往里传,同时也扶助正气驱邪。大柴胡汤就不然了,病已经进到里头去了,邪在里成实证了,这个时候再补里就不行了,你非驱邪不可,这个贼进屋子了,你把贼得撵出去,关上门还行嘛?关上门好,它和你拼了。所以这时非去病不可,搁人参反倒碍事了,越补病越实,那就坏了。这是用药的一种规则呀。

第104条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本来是太阳伤寒,已经十三天了而不解,当然这个病是传入半表半里,而又系于里了。传入少阳,所以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日将暮的时候特别发热,这是阳明病。潮热就是其热汹涌,所以阳明病蒸蒸发热,蒸蒸,这个热从里头往外蒸。“已而微利”,已而两个字也是多的,已而就是然后,就是日晡所发潮热之后下利,这个微利也是阳明病啊,那么根据上面那个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就是少阳阳明并病,也就是大柴胡汤证。这个“此本柴胡证”就指着大柴胡汤证说的。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会得利的。“今反利者”,那么现在微利是为什么呢?“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个微利不是这个本病应该有的,既便吃了大柴胡汤也不会微利的,这是医以丸药下之,是非法的治疗。这个丸药下之指着温性泻药,指着巴豆。这个巴豆是热,本来是个热病嘛,吃巴豆哪行,所以非其治也。

  那么现在这个病人还潮热,说明还是里实,当然还是有胸胁满而呕了,他既有柴胡证又有里实证,还是少阳阳明并病了,可是他吃过巴豆了,里虚了,他微利,那么这时候大柴胡汤不大怎么适宜了,要缓一缓,“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先治这个胸胁满而呕,“后以柴胡加芒硝汤”,然后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去潮热。

  胃家实只是实、满、胀,不用芒硝,只用小承气汤就行。有潮热,非用芒硝不可。这个芒硝共这个石膏都是大寒药,解热,那么这个大黄呢也不能说不去热,但是解热的力量照芒硝差得多,所以他不用大柴胡汤,这个时候就因为泻下之后,人虚了,还以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上芒硝,通其大便,解其潮热就行了。

  这个柴胡加芒硝汤也是小柴胡汤的基础,就因为吃完泻药之后的关系,不然的话就是用大柴胡汤就可以,那么如果热甚,可以加石膏。

  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加上芒硝。这个份量与原方不同了,古人是这么用的,把小柴胡汤煎出来分三服,前两服不加,最后那一服加上芒硝。就是小柴胡汤取三分之一加芒硝,先用小柴胡汤。我们现在用呢,先服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吃完了,你再另开一个加芒硝的。古人方剂是一煎三剂,一剂是分三次吃,吃了两次,最后一次,把那一碗药留着,后来他搁 2 两芒硝,再拿锅温温,他是这么一个办法。

第105条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这里的丸药指巴豆剂。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那种丸药不行,真正的里实证吃那种丸药也不行,那个是下寒的。如果里头有寒实,那可以用巴豆剂,它是温下药。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已经传入于里叫过经,发谵语就是胃中有热,热结于里就发谵语嘛,胃不和。“当以汤下之”,应该用承气汤就对了。“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这个病人现在呀小便多,小便多呢这个水份从前阴夺去了,这个大便当硬,大便应该干。“而反下利”,病人这个挺奇怪,小便多,大便应该干才对,他反倒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下利还脉调和,说明不是虚寒的自下利。那么现在这个谵语,脉调和,说明还是实,不是虚寒的问题,“调胃承气汤主之”他只是谵语,胃气不和而已,吃调胃承气汤就行了,没有大实大满大痛的那种情况,所以不要吃大承气汤了。

  中医用药不光是让他通大便,得去病,他是热结于里,你非得用用承气汤这个寒性的泻下剂不可。这个脉如果不吃泻药,脉也不是调和呀,脉绝对大,而且大实有力。由于吃泻药了,这个脉才调和。虚寒下利脉也不会调和的,要微绝(厥)。他既不微绝(厥),说明他不是阴寒下利。那么“今反和者”,说明里头还是实,所以他用调胃承气汤。

第106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病如果一段时间没好、就由表传到半表半里,再到里,到里它就无所不传了,一般是传里而发生阳明病,但是也有热结膀胱这个部位的瘀血证

  热结膀胱不是热结到膀胱里头了,而是指小腹这个部位,瘀血证常在少腹这个地方,因为人是站立的,液体的东西都向下,尤其这个瘀血,最常结在腹骶盆腔这个地方。

  其人如狂,瘀血证与脑系大有关系,这个在临床上曾经用这个法治很多,精神病呀!常常都是有瘀血造成的。古人管瘀血叫恶血,晦恶之气最容易冲击大脑,所以其人如狂,甚者发狂。真正的精神病有瘀血,用这个方子也好使。

 “血自下,下者愈”,有的瘀血自己会下,如果瘀血下去,这个病也必好。如果血不下,虽下而没完全下,下得不够,这个病也不能好的,那个也得用药下。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如果有外证呢,你先解外,那么解外就用桂枝汤了,如果有麻黄汤证你用麻黄汤。“外解已”,没有表证了,“但少腹急结者”少腹的地方觉得撑的慌,同时也结,拿手按着有抵感,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这个方子是调胃承气汤的基础,还是攻里呀!里有热加上桂枝桃仁,桃仁这个药是祛瘀血相当有力量的药,这个桂枝,降冲气的。不然的话脑袋好不了。

  瘀血是多种原因造成的。热病的时候也能够使之有。

第107条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伤寒八九天,言外的意思就是传入到半表半里,而为柴胡证的怎么一个阶段。少阳病尤其柴胡证不能吃泻药,下之胸满烦惊,这个少阳病在胸腑腔间,热邪在这里,你要吃吐药或者泻药,就会虚其里,那么这个热啊尽往里边去,不但热往里去,若里面夹着饮,这个饮也要往上攻。所以小便不利,谵语,热到里头说胡话了,胃气不和了,水往上,不往下走,一身都沉,而不可转侧,转侧相当困难。这就是攻下给治坏的病,用柴胡加龙骨和牡蛎来治疗。

  这个方子是小柴胡汤加龙骨、牡蛎,铅丹,桂枝,大黄这些药,还是用这个柴胡剂,还是这个胸满而烦的,这个惊用镇静药,龙骨牡蛎铅丹都是,精神失常呀、神经官能症用龙骨牡蛎机会最多,尤其烦惊呀,胸腹跳呀,用的机会最多,这个铅丹与龙牡一样也有镇静的作用。这个铅丹我不常用,这个铅丹是有毒的,你用这个药分量你要注意,其实不搁铅丹一样有效,我就常不搁,他由于有谵语,有热所以用大黄,那么气上冲呢就搁桂枝,那么这个就治小柴胡汤证,气上冲,有烦惊这种情况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这个方子在一般精神病里头也用。不纯粹是瘀血证,也有精神失常,用柴胡剂,柴胡剂这类的药与脑系就有关系,你看看小柴胡汤证,默默不欲饮食,这个默默就是浑浑然,所以用小柴胡加味我们对神经官能病呀,尤其加龙骨牡蛎大黄之类的药。用大柴胡汤加这个和小柴胡汤加这个都行。也看情形了,这个是小柴胡汤加这个药,这个铅丹呢但能不用可以不用,用他普通开3克也毫无问题,你要大量开容易中毒的。

第108条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有问题,

那么就这个证候呀,腹满谵语,是阳明病,胃不和者谵语嘛,腹满他里实,开始得的是太阳伤寒,腹满谵语就是传里了,传里发生阳明病了,但寸口脉呀还浮而紧,太阳伤寒表还没撤呀,还没罢,那么说明是太阳阳明并病。肝乘脾这就不知道了,这不可理解的,这一段我认为有错误,前后语言不通俗。刺期门穴就好理解了,去胸隔的邪热,这一段没有胸隔的症呀,胸胁苦满可以勉强说,各家说法也不一说不出道理来。

第109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有问题

太阳伤寒,发热,啬啬恶寒病在表,大渴,里有热才大渴,本来太阳伤寒他要大渴也是病于里,渴而欲饮水所以其腹必满,他是大渴欲饮嘛,饮的多肚子就满,那么由底下这些症状,自汗出,这个伤寒是没汗的,自汗出当然这个表就自解了,小便利,这个水也有出处了,虽然有渴饮,一时腹满,但是小便利,水有去路了,这个满也自能消的,这样子其病欲解,这个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底下弄个肝乘肺也不可理解,这与肺也没关系,名曰横。也刺期门。

这这俩段根本都是太阳阳明并病,太阳病没罢,阳明病显了,只能看到这个,那么说这个纵与横,都是肝移热于脾,移热于肺,有问题的。

第110条

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而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以下这些段落都讲的是火攻对治疗的危害。这一段呢主要内容是火逼取大汗,伤津液。

第111条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这条关乎生死的问题。太阳中风这种证候啊,他是津虚多热。假若以火劫发汗,不得了,用麻黄汤肉桂心以火劫发汗迫使大汗出。外邪使人发热,他本身也是热,再被火热,又加用火开始迫使发汗了,其势如焚,本来就热,续之以火,邪热因火而盛,加重火热,所以血气流溢,血气流溢,溢者,溢出也。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两阳,外邪为热,火也是热,热者为阳,所以两阳相熏灼。两阳熏灼人的什么地方呢?就是肌肉啊,筋骨肌肉。其身发黄,像火熏的发黄。阳盛则欲衄,热往上亢,阳热亢于上,人一定要出血。阴虚小便难,水竭于下,那么小便就艰难了,欲小便而不得。和上面的一样。阴阳俱虚竭,就是血管内外液体全虚而且少。身体则枯燥,津液丧失,丧失血液,人很快就消瘦,所以身体就枯萎而燥,燥就是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热当中,热气往上攻尤其津液虚,他身上不出汗,只是脑袋出汗,就是脖子以下没汗,以上有汗。剂颈而汗。腹满,微喘,热往上涌,同时里头也干了,胃里头有燥结了,燥结列于腹,压迫腹膜,就腹满,微喘。口干咽烂,就是热太甚,热壅于上,口干,嗓子也烧坏了。或不大便,解不出大便。或者大便干,大便硬,阳明内结,一定要说胡话,甚者至哕,这个津液再虚到家,胃气也就要败了。至哕,这是虚极影响脏器机能,尤其胃到了这种极其危险程度了。手足躁扰,那么这时候人体的神思就不守了,手脚躁扰,没处搁,没处放,但人是不知道的,所以紧接着讲捻衣摸床,这是最险恶证侯,捻衣襟边,摸床沿,人要死的时候,是有这种情况,这是病实证虚了,人身上的机能虚到家了,他没意识的举动。如果津液要是恢复,小便利了,其人可治,否则就不行了。那么这一段与上面不同,比上面严重。尤其虚,津液虚而有热,更不能用火攻。

第112条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这段说的是太阳伤寒了,上面说的是太阳中风。没有汗的太阳伤寒的这种类型,如果以火迫劫汗,使大汗出。如果是大汗出太多就亡阳,亡阳就是亡失津液,那人一定要惊狂。由于大汗出,伤津液就亡失血液,津液丧失血液中的液体也丧失了。血不足以养心,心气虚,他就微惊微悸,这是一。第二呢,他本来就是伤寒,而以火攻迫出大汗,邪热返助,火热返助邪热,热更加重,又由于大汗出而导致气上冲,上下体液骤然间失调,下边的体液就往上,冲气、邪热攻于脑,也发于惊狂。惊狂已经达到卧起不安,这个要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就这个方子来看,我们知道惊狂也与水有关系,因为它用的是蜀漆,蜀漆就是常山苗,它能够去水饮,治内里头有痰结;也是一个安神药和龙骨牡蛎差不多,都能治胸腹动悸、发惊发慌,就是现在说的神经官能症,有镇静作用。那么这个用桂枝去芍药汤的基础绝对不是胸满,它这个胸满就是汗出太多,导致气上冲,下边的水也伴随气往上冲,胸满动悸而卧起不安。它这个表未解,以火排泄大汗,所有呢,仍然用桂枝汤,伤寒原本是无汗的,一定是大汗出,到亡阳的阶段了,这时候表虽然未解但不能用麻黄汤了,必须用桂枝汤。它由于气上冲的厉害,上边冲下边虚,所有去芍药。用桂枝去芍药汤还是治胸满表不解,另外有些神经症状,他加安神镇静药,里面用蜀漆、龙骨牡蛎。也就是说这个方剂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精神失常,有惊狂而卧起不安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是根据这个方剂来分析这个证侯。

第113条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他的病形像没有汗的伤寒,但是脉呢,它不弦紧,弦,从上下绷之叫弦,绷直力非常强,脉管紧数有力叫做紧,不弦紧而弱说明什么问题呢?津液虚,脉管里充血脉管就紧,血少,松,脉就弱。用什么治法?头前有这么一句还记得不记得?“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这里是脉弱,脉弱说明没有津液,它不是阳气重于表,就是体表津液不舒。所以发汗是不能的,更不能用火攻。所以津液虚,人要渴的。被火必谵语,所以津液虚以前就有了,这时候用火攻,那一定火邪入胃,胃中水结,发热,一定要谵语。弱者怎么治呢?弱者要是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解之,不是要你大汗,用小量药清肃内外,解之就可以了。你们看看桂枝二越婢一汤,那个药量非常轻,石膏多少?此无阳也,无阳也就是津液没有。麻黄汤解之于表也是津液失于表。

  这就是说有表热,津液虚,脉就弱。甚至于微,这发汗就不行了,用麻黄汤都不行。用火攻更不行。那怎么办呢?脉弱的,解之,当使汗出。不能发汗。微微解之就可以了,稍微出点汗,病非常轻。桂枝二越婢一汤

第114条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燥。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以火熏之也是一个取汗的一个方法。古人把那个地烧的很热很热的,然后在热地上躺下,熏而出汗。这叫火熏的方法。咱们用热炕多烧火也可以达到这种目的。

  以火熏之,不出汗的很少。但是如果津液亏,津液虚,他就没有汗。他这个不得汗就是指津液素虚,以火熏之,不得汗,但痞是太阳病,不得汗而邪出不去,而火热攻于里,其人必烦躁了。乱者为之燥,烦者为之热。热烦燥扰,燥比烦厉害。在表的病自愈都在六七天。到时候不愈,而且外邪火热壅然不解,久之必伤阴。热不得外越,表证好的不好的,伤于阴血,一定要便血的,这种便血不是因为其他的问题,是火攻造成的,所以叫火邪。可见这个血用一般的止血法不行,应该去火热,但这里没有说治法,有表不解,还得解表。表要是解了,像竹叶石膏都可以。但他不讲治法,这个火攻,没有提具体的证型,有的只是提及危害,不提证治,只提概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证治之。

第115条

脉浮,熱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太阳病,脉浮,热很厉害,应该用清凉解表的,解表药里头也要用石膏了。而反灸之,这个灸,就是我们常用的灸法了,灸不利于热实,实以虚治,热实之证而以虚寒的方法来治疗,灸是治疗虚寒的方法。因火而动,必然要吐血,本来就热甚,继之以灸火,反助其热,热因火动,必咽燥,吐血。凡是热都往上涌。尤其在表证的时候。嗓子干,甚至吐血。火攻治病与用药一样,必须知道寒热虚实,必须掌握这个。热要用寒治。热要是用热攻,必造成误治。

第116条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重腰以下必重而痹,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脉浮,故知汗出解。脉微而数。微者,血不足。数是有热。这就是虚热的一种病,津液虚而有热。慎不可灸,火也是邪,热邪,原来有热,火更助其热,一定要烦逆。逆也是多种,渴逆,呕逆。热要往上,热逆于上,追虚逐实,本来这个病是虚,因灸火的关系,越灸越虚,本来热实,继以灸火,更助其实。微数之脉,一方面是正虚,津液虚;数者,热,一方面是热实。灸火之气,看着不怎么的,但是对虚热之证内攻相当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正因为血热伤阴,这个血很难恢复。脉浮,病在表,太阳病,无汗的用麻黄汤,有汗的用桂枝汤,都是以汗解。如果用火灸之,用火来灸,邪无从出,这个邪,本来汗从表解。因为灸,邪不得从表而出。灸不能发汗,反而因火而盛,外邪因火反倒更热。热上亢,人身上的体液也不得汗,湿邪下注,所以这个病变成腰以下必沉重而麻痹不仁,这是湿,这个湿哪儿来的?本来表证的时候体液大量壅于体表以发汗解除疾病,用火攻不得出汗,体表的水分只能注入下半身,为痹。这是因火而造成痹证。这个病可以自己好,这个也是一时的情况,表里没有什么大问题,仅是腰以下重而痹,没有其他的问题,如果津液恢复了,自然出汗就好了,所以欲自解必当先烦。这也是凡是误治之后,身体要好过来多少要发冥眩状态,这个烦也是冥眩状态的反映。烦躁之后出身汗就好了。为什么知道是出汗而好呢?由于火灸之后表不解,脉浮,病还在外,所以它要自解,总得要自汗而解。如果不自解还要治,也得解表。据我看还用桂枝汤。如果吃完桂枝汤,热解了,腰以下还重而痹,那你得想法治这个,大概得用苓姜术甘汤。苓姜术甘汤治所谓肾着汤,主要治腰以下沉和痛。这段脉还浮,表未解,邪无从出,当时就有这种情况,如果自愈得话,也得出汗。烦躁,出身汗就好了。原文没有说治疗,但是治疗也在其中。

第117条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烧针令其汗,这是从表证说的。针处被寒,这个针处被寒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感染。核起,肿的意思,其肿如核,色为赤。那么这个必发奔豚,奔豚就是剧烈的一个气上冲,发作的时候人受不了,但是过去了就好了。这怎么必发奔豚呢,这个用烧针还使大汗出,这个人神经受剧烈的刺激,要发惊,发惊狂。

  这一段说明,烧针令其汗,所谓亡阳,上面出汗太多,这个气趁上也虚,底下这个水和气都往上冲,如果再针处被寒,给神经更为严重的刺激,那么一定更是因惊而发生奔豚证。我在临床上遇到好象两次吧。而且这个方子也相当好。“炙其核上各一壮”,就是治这个感染,治针处感染,那一块红肿的,炙之。“与桂枝加桂汤”来治奔豚。

  桂枝汤的原方加桂枝,就治气上冲了。所以桂枝治气上冲在这一条里头看得是非常清楚了。“更加桂二两也”,就是桂枝汤原方再加二两桂枝,现在就是十五克了。它还是个桂枝证,另外还有脉浮,还有发烧,还有恶寒,桂枝汤的……所以用桂枝汤原方加桂。如果没有桂枝证呢,象头前讲的苓桂芍甘汤,脐下悸是以水为主了,这个是以气为主。这个气也不是深呼呼气的气,感觉,感觉有气上冲。这就是桂枝汤原方,把桂枝原先三两变成五两。

第118条

火逆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火逆,就指头前那个“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这个病就叫火逆。这个火逆呀,欲自愈者它一定汗出。还脉浮呀,还是病在外,所以这个火逆病,还是应该解表不应该下,所以下之属逆治,更不能再烧针。下之,又用烧针,这个人反而烦躁。他起先不烦的,就是腰重而痹,这时这个人为什么烦躁呢?烦躁就是胃气不安那种情况。他还是表不解啊,还是用桂枝,桂枝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这个桂枝汤的变化,在这个书里头呀主要有三个变化:一个是桂枝去芍药,一个是桂枝甘草,一个是桂枝汤。

   火逆就是因火而造成身重痹这一个病。可病还在表,又用下,又用烧针,一误再误,造成这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这个方剂与桂枝去芍药加蜀膝牡蛎龙骨汤差不多,上面那个呢解表的力量比桂枝汤稍有力一点。因为它那有姜,姜也是解表药。但这个方子桂枝用的相当少,桂枝只有一两,说明这个表用下后比较少了,只是烦躁不安表现突出,所以桂枝也少了。临床上呢,如果表证还突出,气上冲还比较厉害,那桂枝可以多用,可以还搁三两。这几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都是差不多。今天就讲到这。

第119条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与112条一样,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伤寒脉浮表不解。凡是无汗的伤寒,如果用温针迫使大汗出得厉害,那一定要发惊狂。这个惊狂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津液虚就血液虚,血虚不能养心,心虚则惊。另一个是由于大汗出、气上冲得厉害,气上冲表不解,冲气挟热影响脑系。

  这些节给火攻作个总结。太阳病本来依法当发汗,犹其是热病,伤寒皆属热病。热病更不能用温针治疗,所以火攻根本就是错误的。

第120条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太阳病只能汗不可以吐、下。这本书从侧面来说的情况相当多。太阳病,吐,也可造成很多问题,这个最常见是下面两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由于误用了吐药,虚其胃而邪陷于里,那么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就是说有阳明病胃不和的现象。一般的阳明病都脉大。关上的部位候胃。它关上的脉细而数。细者虚,由于吐伤了胃气,所以细。未能从表解而陷于胃,有热所以数。这不是真正的表证传里发生阳明病。是误用吐药所致的情况。一二日吐之者,吃一剂刚吐完,药力没过,一二日还是心里温温欲吐。由于吐而胃中空虚,所以腹中饥,想吃但口不能吃,一吃就想吐。要是三四日吐之者,久一点虽然没有温温欲吐之形,胃不和还有热呀,不喜糜粥,热粥呀还不能吃,愿意吃冷东西。言外吃热的还是要吐。它的胃气还是往上,没恢复,也要朝食暮吐,早上吃进去,晚上还得往外吐,

胃气还是不纳。这是以医吐之所致也,不吐就不会形成这样了。此为小逆。这是太阳病吐之为逆。但是这个只是胃气微有不和,有虚热而已,为小逆,造成的问题不大,过两天可以好,吃点调胃承气汤也就行了。

第121条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太阳病,宜发汗不宜吐,而医误吐者。太阳病在表哇,它应该发热同时恶寒,现在反不恶寒。所以这个太阳病一罢不恶寒,这个病全陷里了。而且这个病人不欲近衣,热得厉害,烦热得厉害,此为吐之内烦也。这全是因为吐,造成邪热陷入里而为内烦。这个内烦,不等于上面的小逆了,比那个厉害。这就说明,本来里边没有病,因为吃吐药,虚其胃气,外边的邪热趁胃虚而入于里了,入里就变成阳明病。

第122条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脉数主热,那么热能化食,当消谷引食呀,它里头有热能吃。象中消症呀。“而反吐者”但是这个不然,它不但不能吃东西,一吃就吐。这是因为发汗发得太过,令阳气微,就是津液外虚。而膈气里虚,膈气就是胃气。数脉不光主热,也主虚,所以脉乃数也。数呢是客热。由于胃气虚膈气虚,外邪趁虚而动膈了。所以它不是胃里真有热,并不是胃气强,它并不能够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这是由于胃中虚,而寒饮乘之。由于胃中虚,邪热往里跑,同时内饮也往里跑,所以胃虚再有饮,它非吐不可。

  那么后边有这个例子,象咱们讲的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是由于胃气虚,不但邪热往那去,水饮也往那去,所以心下这个地方非常的硬,那就是人参证呀,所以这个时候都要用人参的。这个虚冷呀,不是咱们讲的那个太阴病胃虚寒,它是胃虚寒饮乘之,所以说胃中虚冷,而致吐。

第12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极吐下,就是大吐下,用猛峻的药吐、下的意思。由于这个病本来是太阳病,在十余日的时候病有陷于里之势,这个病由于极吐,吃了峻烈的吐药,所以心下老是温温欲吐,吐得厉害了胸中也疼,郁郁微烦,全是头前那个吃了吐药之后的那种情况,内烦哪。这个病一定入内了,这全是由于极吐所致。之所以温温欲吐,这个胃逆而不降。它不应该大便溏,所以搁个“大便反溏”;腹微满,这个大便溏的腹大概也不满嘛。要是腹微满,大便反溏,这是极下所致,就是吃了峻烈的下药而造成这种情况。一问病人,果然是“先此时自极吐下者”,在得这个病之前,病人自己极吐极下,就是吃了峻烈的吐下药,这个大概就是巴豆。巴豆这个药呀,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下,而且吐下都是相当猛峻。如果这样的话,可与调谓承气汤。这个吐后,胃不和,大概都用调胃承气汤。为什么用调胃承气呢,本来吐后呀,胃气上逆得厉害,老温温欲吐,吃调胃承气汤就好。可是不要多吃,这算是个定法了。一般这个吐下之后呀,全要吃调胃承气汤,才能纳食,要不然是不行的。如果“不尔者”,如果不是极吐下而成的上面那个证侯呀,这可是柴胡证了,它应该过经了,它是由表传于半表半里的情况,那“不可与”调胃承气汤。就这节来看,“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这都是柴胡证,为什么咱们不说是柴胡证而说“非柴胡证”呢,就有这一点。所以说临床辩证很重要。这个病人老是温温欲吐,柴胡证呢是心烦喜呕,它不是温温,这个温温,是愠愠,就是烦恼,难过得老想吐。小柴胡汤证没有这种情况。由于病人老有温温欲吐的情况,参考腹微满大便溏,所以才知是极吐下所致而不是柴胡汤证。一问果然,那就是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呢一方面去热,一方面使胃气不上逆。

第124条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

太阳病四五日,要传半表半里,六七日要传里了。可这个时候表证还有,这个表证是指表热说的,还有外热。可是脉微而沉。表脉应该浮呀。脉微而沉者,沉为在里,微,血液有所阻碍,里有所结,结实很深了,所以脉沉微。里头实呢,它的脉沉,不会有微。脉微而沉,所以结的程度相当深了。那么这个结实如此之深,依法应该结胸,而反不结胸,它没结在上头。“其人发狂者”,这个与桃核承气汤的瘀血证不一样,那个是如狂,这是发狂,比那个厉害,干脆就是发狂,就是现在精神病人样子了。这不只是热结的问题,这是血结的问题了。“以热在下焦”,就是热和血结于下焦。结于下焦“少腹当硬满”,小肚应该硬满。小腹硬满的情况是一种小便不利,影响到膀胱的蓄水,所以小腹硬满。如果是小便自利,与水没关系,纯粹是血瘀的问题了,所以“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这个瘀血证,我们在临床上的观察呀,这个病人平时就有瘀血,旧有瘀血,在少腹的地方最多了,在盆腔这个部位,膀胱、大肠这里有很多的静脉血管。这个地方男人叫血室,女人指子宫。平时没有诱因也不发作,偶而赶上外感了,发生太阳病要传里的时候,这才可能发作起来,人就发狂,这时候用桃仁承气汤或者抵挡汤,就得看情形了。如果病比较重,瘀血难解,用抵挡汤的机会多。如果病不那么严重,象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也不是硬满,它有时还下血,用桃核承气汤的机会多。这个绝不下血,所以这个瘀血证比较顽固,只用桃核是不行了,所以它给水蛭虻虫。同时它也不用甘草,甘草这个药能缓药力。想用大力的驱瘀下血,甘草它不合适。热不象桃核承气汤,所以芒硝也去掉。搁水蛭虻虫桃仁大黄,水蛭虻虫这两个药,作用差不多,都是驱瘀之中兼有解凝的作用,解凝就是解那个结实。针对顽固陈久的瘀血,要用水蛭虻虫的。象干漆庶虫,都是这个作用,要比桃核、丹皮有力量。所以叫抵挡汤,抵挡汤的就是非它不足以抵挡的意思。

第125条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这个辩的是血瘀水瘀之辩。太阳病身黄,这是黄疸证,有一种血瘀性黄疸,在临床上也遇得到,不去瘀血,这黄也是去不了的,它这个不是一般的黄疸。

  脉沉结,沉者为在里,结,就是结代的结,由于里有所阻碍,所以脉沉而结。少腹硬,跟少腹硬满一样,就是里有所结了。

  如果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如果小便不利,膀胱蓄水也会使得少腹硬,那你尽管利小便就行喽。

   如果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这个发狂,血证谛也,这是清清楚楚的是瘀血证。用抵挡汤。

 这是深入的来说明血证谛与蓄水鉴别的方法。这个很重要,要是蓄水证当瘀血证来治,那就坏了。瘀血症,轻者急结甚者硬满,这是瘀血病了,

  瘀血证十有八九影响脑系。在临床上要注意,有很多特殊的头痛、癫狂、女性癫痫,属淤血证的都不少,淤血证最容易影响头脑。

第126条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挡丸

这个也很重要。伤寒有热,不是表不解而有热,有两个问题,一是里有停水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表不解。伤寒有热,你非利尿去水气,才能见效。二是有瘀血的也影响热不解,道理是一样,都是里有所结,里气不通畅,影响内外的条达。人体是个密闭的东西。里气不通,表气也闭上,所以发汗没用。所以表证不解,热不退,有蓄水和瘀血这么两种问题。蓄水就是小便不利,或者里面有停饮。

  这一段呢,就是里头要是有瘀血证,也有一样的情况,少腹满,影响小便不利。小肚子满,如果蓄水的话,应该小便不利,所以伤寒热不解。既然利了就不是有水的问题,“为有血也”,为有血也影响伤寒有热而不解,它是这个意思。所以文字非常的简,你如果不注意还看不出来。

 “当下之,不可余药”。不可用其他的药。它的意思就是伤寒有热。无汗伤寒而热不退,你再发汗,或其他治疗,那是错的。不要用其它的药,得着眼在“为有血也,当下之”。用其他解热药是不行的。

  不用抵挡汤而用抵挡丸的道理,是这证侯不那么急没那么剧烈,这个人也没有如狂也没有发狂,只是热不解而已,所以不要大下。

  丸药跟汤药一样的内容。只是份量少点,虽然是丸,它也是用煎法。跟汤药是一样的。上面那个水蛭、虻虫各三十个,这二十个,用量少了,桃仁二十五个,那二十个,大黄一样。可是每次服的少多了,那个分三次服,这分四次,药量少,次数多。你看看底下这个说明就行了,“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卒时,当下血”,卒时是十二个时辰,现在是二十四小时,你头天晚上吃,第二天当下血。如果不下,再吃第二丸。

第127条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承上条那蓄水说的。小便利者,里头也能停水,“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因为饮水多,胃里停水,胃停水,就心下悸。《金匮要略》说病人饮水多,心下有留饮,甚者则悸,危者短气。如果小便少,那样的膀胱蓄水一定苦里急,这个里急就是少腹里急,就是少腹满,那么这就是说里有蓄水,有这么两种征候,那么就不是由于饮水多,心下悸,那也是停饮,胃有蓄水,如果膀胱蓄水,一定少腹满而里急,那么在辩证上这挺重要的,他要是胃蓄水绝对的心下悸,甚至说要短气,要是由于小便不利造成下焦蓄水呢,就是膀胱蓄水了,他一定少腹里急,小腹发硬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