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寿山:“三不”“四法”谈养生

 彼案 2019-08-31

每天为您推送优质的医药学知识

李寿山(1922~2013),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

一、个人养生经验
尽管已90岁高龄,可李寿山教授依然谨慎矍铄,气色充盈,思路清晰,甚至还坚持每周出诊三个半天。他心中的理想生活是达到“一个目标,三个不”。“一个目标”即达到人类自然生长的寿命。有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应为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约25年,那么人的自然寿命应在120-175岁。“三个不”即“八十不衰老,九十不糊涂,百岁不卧床。达到自然寿命并不是养生的唯一目标,同时还需要提高生活质量。适当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李老的长寿秘诀,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生之法。
1.心理养生
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适得当,使人心身康泰。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自寻乐趣,不生闲气,要求养生达“三乐”,处事多乐观是心理养生的要点。
(1)淡泊养生(知足乐)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备受历代养生学家的推崇。《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晋代医家葛洪曾说:“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 “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养性准则之一便是“恬淡无为”,即是说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理智地将七情六欲看清,将自身的疾苦与失落看淡,在自然中淡泊宁静的心情,让自己在淡泊熏陶中洒脱体味人生。
养生莫贵于善心,养心的最高境界在于心静,内心的宁静,是一种超然的境界,是心灵深处的恬然、安逸舒适和自在。李寿山教授生平取得无数辉煌成就,但他都能以一种淡泊的心态去面对,淡看名利,淡看世俗,宠辱不惊,所谓“知足常乐”,在轰轰烈烈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着淡泊的快乐,如此,一切都变得坦然。有一古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能无私,无私可无欲。无求无私无欲,自然就会心地坦然,永葆精神绿地常青。
(2)进取养生(求知乐)
淡泊而无私无欲,并不意味着从此封闭自我,裹足不前。李大钊曾说:“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李寿山教授自7岁入学私塾学馆,上自四书经典,下至《三字经》《千字文》为教材,苦读而背诵之,12岁开始,诵读家传《百病赋》,继而学习《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金鉴》之四诊要诀,伤寒、杂病、妇科、幼科、针刺等心法要诀。14岁全家来大连,父应聘明德堂坐堂行医,李氏随父侍诊临床,同时攻读《医经原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和专业基础。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尽管李寿山教授如今已跻身全国名老中医之列,医术精湛,见解独到,但他仍不忘努力学习。“一息尚存,不愿休息”,是李老对自己晚年生活要求的真实写照,他坚持每天清晨4点起床读书,研究一些疑难杂症,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台电脑相伴,这样整理起著作来很方便。在获取智慧的同时,也享受到知识洗涤思想的快乐。读书乐,其乐无穷。
(3)休闲养生(怡趣乐)
李寿山教授有两个爱好:下棋和听京剧。下棋是李老一生的爱好,他说:“下棋和中医触类旁通,都要全局着眼,局部突破,环环相扣。”闲时他偶尔会上网下几盘象棋,或是打开中央戏曲频道听极端京剧,怡然自乐,从休闲中获得养生,从养生中更得休闲,增长健康。
2.少酒禁烟
烟草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吸烟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性血管炎等疾病,更使肺癌患病率大大提高。所谓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要养生,绝对不能吸烟。清·叶天士在谈养生时也主张“戒烟”,他认为“吸烟上热助壅”,容易引起老年咳嗽、气喘之病。酒为稻米酿造而成,为水谷之精气,其性剽悍轻疾、清纯滑利。《灵枢·经脉》说,“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 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风。”说明适量饮酒可以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充盛经脉。现代研究也证实饮酒后可以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使血液中HDL增高,对防治动脉粥佯硬化有作用。但如过量饮酒,不但没有保健作用,反而使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引起一系列心脏、血管病变。《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故半百而衰也”,就是指过量饮酒,反而会使人提前衰老,寿命缩短,不利于养生。
3.运动养生
合理的运动可益寿延年,然运动养生非一日一时之功,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需持坚持不懈之心,方可从中获益。李寿山教授坚持每日清晨5点半打一套结合八段锦和五禽戏自创的拳法,再练一会太极拳,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通过运动达到养生的目的,也在养生中体味运动的乐趣。
李老在五禽戏和八段锦的基础上,自创一套拳法,“甩手三式背仰躬,摇头摆尾运常平,前后登山鹤马式,搓手抚面站桩终。”简单易行,同时又符合运动生理规律,每日坚持练习,以致脏腑调和,气血充盈,年逾80仍精神矍铄,气色充盈。
步行运动是最常见,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保健养生方法,它适宜于各个年龄阶层。进行步行运动不仅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快感,而且还有助于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帮助降低血压,并能起到减肥、助睡眠、增精力和体力等功效。
4.适应自然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关系,要健康长寿就应“道法自然”。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作息有序,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内经》在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说明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
(1)调阴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也就是说人要依据天地运行的规律进行养生,春夏宜养生气,养长气,以顺应阳气健旺的规律,而不应宣泄太过,内寒太甚,损伤阳气;秋冬宜养收气,养藏气,以顺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盛的规律,而不应耗津太过而伤阴气。
(2)适应突变
一年四时,季节、气候变化无常,养生不可一条直线走到底,而应适应外界突变,适时调节养生方案。《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离和真邪论》也说:“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改正,绝人长命。”都强调防病治病必须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变化特点。了解了季节气候变化规律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就能巧用天时,采取措施,调整行为,积极地适应气候变化,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二、临床养生指导

李老以治脾胃病见长,他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之气血、津液、精微物质,均赖脾胃的纳化、升降、输布供应。当机体发生疾病时,在药物治疗和饮食调护时,又须健康的脾胃功能加以摄取、吸收、调整,始能使人却病康复。人体生命活动正常与否,与脾胃的关系极其重要,故前人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喻其脾胃对机体的重要意义。强调临床治疗中应处处调治脾胃。

李老说:临床上处方用药,应处处顾及调和脾胃,以保持纳化健运,增强机体的抗病力,重病可以转轻,轻病可速愈而康复。临床上调理脾胃用药极其广泛,但任何药物均具有双重性,有利有弊,同时共存。因此,临床上医者须掌握药物的有利方面为我所用,其不利方面须加以配伍、炮制和控制用量,使其转化为有利于治病和康复之目的。

脾胃用药需知“三忌”:一忌苦寒败胃,二忌甘药滞中,三忌辛散耗气。用药的关键,就在于辨证施治,在调理脾胃时配伍尤其重要,如在使用滋补药时必须伍以小剂量的理气药,以防呆滞脾胃,一些慢性病人在饮食调配上亦应注意少食肥甘厚味,以免影响消化吸收,尤其在大病之后康复阶段,更应注意这些问题。

正如《内经》所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度百岁乃去。”李寿山教授认为,只要做到坚持运动,处事乐观,饮食有节,限酒戒烟,生活规律,要达到“一个目标,三个不”便指日可待。

· END ·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