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举例】 刘某,男,45岁,教师,1984年3月诊治。 主要表现为尿中有改变,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时有时无;伴腰酸,有时腰痛,困倦乏力;无明显水肿,血压稍高,一般在140/90mmHg左右;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诊为慢性肾炎普通型,给予肾炎清补方加减治疗,坚持治疗10余年,红细胞基本不见,尿蛋白极微量,有时全部消失,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力有所增强。在服药3年后改为间断服用中药治疗,巩固疗效。本例患者疗效十分满意,尤其是蛋白尿,当黄芪用至100g甚至150g时,基本控制;出现红细胞时,加大生椿根皮、白及、乌梅炭等的用量,也能控制;当出现白细胞时,萹蓄、瞿麦等的用量也要加大,或随病情调整,但补肾药物要经常服用;肾阳虚或尿毒症出现无尿、少尿时,应加用附子、肉桂、干姜以扶肾阳。 肾炎清补方 【组成】萹蓄60g,瞿麦30g,玉米须60g,黄芪100g,当归10g,金银花12g,浙贝母6g,天花粉12g,乳香6g,没药6g,皂角刺3g,生椿根皮60g,乌梅炭10g,白及10g,田七10g,菟丝子30g。 【功效】清热利尿,补气摄精,化瘀排毒。 【主治】慢性肾炎尿中有改变,血尿或蛋白尿等。 【方解】方中黄芪味甘微温,禀纯阳之性,大补五脏之虚损,益气健脾,升阳固涩,利水消肿,重用至100g,发挥其升阳固涩摄精的作用,以防蛋白漏出,从而消除蛋白尿;萹蓄、瞿麦、金银花、浙贝母皆有清热解毒和利水通淋的作用,玉米须利水消肿,几药共用,可减轻和消除肾炎之水肿;天花粉清热生津,防利水伤阴;乳香、没药二药同具苦泄辛散之性,与皂角刺、当归同用(也可加用益母草),散瘀血,通经脉,解毒消炎,与以上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之药物合用,尚可减轻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强度,减轻肾脏的损害,改变肾功能,促进炎症的恢复;生椿根皮、乌梅炭、白及、田七均有止血收敛、祛瘀生新的作用,四药同用,可增强消炎止血之力,以消除肾炎之血尿;菟丝子辛甘而润,禀气平和,既能补肾壮阳,又能益精养阴,阴阳双补,滋而不腻,补而不峻,为壮阳益精、平补肝肾之要药,故肾虚患者、肾炎患者均可长期服用;以上诸药合用,共收补气摄精、清热利尿、化瘀排毒的功效,消除尿中的异常改变,为治疗慢性肾炎患者的常用方剂。方中所用药物均可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应用。 经多年的临床实践,陈老总结出:治疗肾病应以补虚为主,清利排毒为辅,重在疏通肾气,佐以活血化瘀。概括为:辨清寒热虚实,分清治疗主次,标本兼顾,通利于补,治异法活,方能收到满意效果。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陈景河卷》中国中医药2001版p96-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