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的作用,在于能够方便人们对于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而既然是盖棺定论,便自然就会有褒贬之分。《逸周书·谥法解》中,便因此出现了“美谥”、“平谥”、“恶谥”之分。 而谥号制度的形成,传统说法乃是西周早期。而通过谥号制度,我们可以简洁明了的看出隋炀帝、周厉王这些都是恶谥,自然多为昏聩之君;而像汉文帝、汉景帝此类谥号则是褒谥,多为明君圣主。但这类谥号就一定准确吗?至少有一人之谥号便是抹黑之谥。而他便是商纣王帝辛。
那么商王帝辛真的如此无道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得益于《封神演义》的传播,剧中的商纣王,不辨忠奸枉杀比干;贪淫好色,宠幸妲己,兴建鹿台,兴炮烙之刑;但历史的奇妙之处在于一个能够统治王国几十载的帝王,显然不只一面,更不只是某些人让你看到的一面。
似乎这一切,也都坐实了商纣王帝辛的恶名。但事实上,作为君王,帝辛在继位之后,定都朝歌,为帝王期间,重视农业发展,国力强大,作为中原地区的霸主,他发兵打败东夷,将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福建沿海,而且他还革除了一系列的先王旧弊,不再屠杀奴隶、俘虏,选贤与能,唯才是用;不在祭祀鬼神。 当然殷商之亡,与帝辛的刚愎自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事实更是,帝辛在为王之时,正如后世朱元璋因为战略错误江西空虚,被陈友谅集合60万大军直取洪都,但他帝辛却没有“朱文正”一般的大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利用殷商国内兵力空虚,在吕尚坚持之下,率大军击败商军,而商王帝辛兵败自焚。 于是便有了《史记》"武王牧野,实抚天下。"而作为对手,帝辛也就此成为了“纣王”。《竹书纪年》中记载,帝乙二年,周伐商,敗于帝乙。而后,周王又进一步发展,征大戎,攻崇,攻黎,为此帝辛也自然不甘示弱,黎之战,将周王拘禁。而这也使得商周之间成为死敌。 而作为最终的胜利者,更作为死敌,“抹黑”帝辛便是顺理成章。而其中牧野之战中的叛徒、内奸,自然也不能够少了鄙薄之言,对于他们而言如何“洗白”才是正道。一如后世中洪承畴、范文程之流;而后世的战国诸子百家又为了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多有附会之语,这一切的“流言”正如史学家顾颉刚所说经过一个代代传承,千年积毁的过程,帝辛的罪名便一步一步的“被坐实”。 当然在为政后期,他确实有《封神演义》中行径,但在论迹不论心,重视结局,君子不以无暇度之的大历史评判之中,帝辛作为商王,实则是功大于过的。“纣”显然只是强加之词,诬蔑抹黑而已。 参考资料:1《史记》2《逸周书·谥法解》3《竹书纪年》4《尚书·武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