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福静国画鉴赏

 泊木沐 2019-09-01

王福静,黄崖画室主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甘肃白银书画院院长,甘肃白银武川书画学校校长。

青年时期醉心于山水画创作,曾得到国画大师娄师白指点,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颇有成就。曾多次在省内外举办大型书画展,2006年至今,先后被白银电视台、白银广播电台、甘肃电视台报道,甘肃卫视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妙手画家——王福静》。2009年国画《石林春色》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展。2015年12月8日在甘肃画院、甘肃省美术馆成功举办黄河石林王福静·国画作品展,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和企业收藏。

王福静的黄河石林誉满天下,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响当当的大画家竟然是农民出身。王福静的曾祖父由于边放牧边画画,被誉为“羊倌画师”。也许是家族环境的影响,也许是传其曾祖父的特长,王福静自幼酷爱书画。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他就埋头自学,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后来有幸考上中国函授大学国画系,他开始了接受正统国画的教育过程。起始,王福静边耕种边学函授,但十分吃力,后来改为面授,并得到肖冰、史孝先、刘勃舒、姚治华、黄均、雷正民、刘凌仓、梁树年、马西光等名家传授,系统学习了人物白描、人物速描、工笔重彩人物、写意人物、山水写生、中国画论、中国画史、中国画创作、篆刻、古典诗词、书法、古字画鉴定、装裱技术等专业科目,画艺有了突飞猛进的质变。他也逐渐从外行成为内行,成为一名画家。

这个过程中,王福静经历了两次蜕变,一是师传统,二是师造化。他师法传统,主要是以荆浩的北派山水画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为承宗。五代大画家荆浩以太行洪谷写万松闻名于世,他笔下的山中万松,用如刮如铁的“皴法”描绘出北方山石的坚硬刚健的特征,被誉为北派山水之鼻祖。王福静认为自己所居住的自然环境和荆浩差不多,因此,学荆浩成为他主攻方向。荆浩的坚硬的皴法,为王福静后来的黄河石林找到了可以准确生动表达的绘画语言。

石涛则是清初四大名僧之一。他的很多主张成为中国绘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比如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我用我法等,不仅在用墨、构图方面突破前人藩篱,达到出神入化、穷极变化的境界,而且他能娴熟驾驭寻丈巨制,尺页小品,无所不能,打破了千篇一律、毫无生气的山水画传统习俗,对山水画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发展作用。充满生气的山水时空和灵动的笔墨、极富有创新意义的创新思想,让王福静对石涛崇拜至极,因此,风格上直追石涛,颇有进步。

他对国画理论有着较深的研究,因此他也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师法古人,更要“师造化”。他的师造化选择了青城山和黄河石林。青城山的写生让他真正感悟了山水画的真谛,而黄河石林则让他发现了国画中的新大陆一样,欣喜若狂,心摹手追。他几乎踏遍八大峡谷、饮马沟大峡谷所有景色,立志要用手中的笔墨为黄河石林立一部画传。

经过艰苦的创作,他的杰作《石林春色》获得了很高评价。著名画家、他的恩师娄师白评论此画说:“毫无矫揉造作之态,也无雕虫斧凿之痕,从整体上看,挥洒自如,轻松灵动,足以观照到作者娴熟的技艺。从笔法、用墨、章法、布局来看,可谓心平气和,兴到笔随,随意挥洒,尽情尽兴。作品还渗透着一种质朴。”,此外娄师白还教导王福静说,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一味去模仿别人。

王福静深受启发,为了寻找黄河石林的准确笔墨和色彩,他经过反复研究实践,决定运用赭石作为山体的基色,以明净强烈的红绿等暖色作为衬托背景,再根据石林地质构造特征,灵活多变的运用了披麻皴、斧头皴、折带皴等皴法来凸出山石的地貌特征,应和了古人“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绘画技法。

王福静的黄河石林,用细腻的笔法勾勒出千岩竞秀、百态峥嵘的造化神秀之奇。画家以线勾勒面块,再以或长或短的披麻皴皴擦,不施晕染之法,通过干促的笔墨展示出坚硬挺拔、圆润秀奇的石林特征,而此特征乃为黄河水流夺造化之功。此外,王福静石林画将笔墨朴素与色彩浓翠的强烈反差的矛盾和谐的构建为一体,巧夺天工,浑然天成,色墨相溶,自然晓畅,真实当中蕴藉梦幻,且生活气息浓郁,兼具可观、可居、可游三者,实为画坛之奇笔、奇境。

从一介布衣艰难成长为画家,王福静对艺术的苦苦追求和坚持,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不朽的艺术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