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三叉神经痛是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生的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目前治疗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确有止痛效果,但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查明原因以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分部区,或一支或二支,三支同时发病者不超过5%,双侧发病者更为少见。眼神经痛发病率较低,表现在眉部、额部及额上前顶部。上颌神经痛表现在上牙、上唇、鼻唇沟、颧部、太阳穴处。下颌神经又分为5小支,即下牙槽神经、颏神经、颊神经、舌神经、耳颞神经,这5支神经不一定同时发病。若下磨牙痛、下唇、下颏部痛,为下牙槽神经发病;若下牙龈外侧、口角和颊黏膜处疼痛,为颊神经发病;若舌边和下牙龈内侧疼痛,为舌神经发病;若仅见耳前、颞部痛,为耳颞神经痛;若见下唇、切齿部疼痛,为颏神经发病。
发病常有触发点,即扳机点,当触及到颜面的某一部位,就会引发疼痛。 1.辨证治疗: (1)毫针: 风池、下关、合谷透劳宫、太冲。 眼支痛加攒竹;上颌支痛加下关、四白;下颌支痛加夹承浆、翳风。病久心情不佳刺内关;口臭便秘加内庭;遇冷加重艾灸翳风,或在上穴刺以火针。留针45~60分钟,每日1次。 (2)圆利针:深刺下关1.5寸,留针1小时。临床观察银质圆利针效果更好。 (3)火针:久病寒重者,细火针深刺下关。其他同毫针取穴,细火针点刺不留针或留针30分钟,3日1次。深刺下关是师老的绝招,为治疗本病的关键一针,可选用圆利针或火针刺入1.5~2寸并留针,尤其是治疗第2、3支疼痛的必取穴。但要注意不可刺入太深,且此穴深刺容易出血,出针后用棉球按压5分钟。 (4)大调神:内关、人中,这是石学敏院士的经验方。 (5)埋线:大椎、合谷、面部扳机点、压痛点。 2.神经干刺激法(弹拨神经干) (1)眶上神经点:眶上缘内1/3与外2/3交界凹陷处,即眶上切迹的部位。进针0.2~0.3寸,左右方向拨动针体,当刺激神经时,麻电感向额部放射。 (2)眶下神经点:鼻翼外下缘至外眼角连线中点,即眶下孔凹陷处。摸到眶下孔凹陷处进针,针尖稍向外上斜刺0.3~0.5寸,左右滑动针体,于面部下睑与上唇之间可出现麻电感。 (3)颏神经点:口角下一横指处,或在下颏骨体上下缘之间,正对第二前磨牙。摸到颏孔位置,由颏孔稍向后上方进针,以45°向前下方斜刺0.2~0.3寸,上下滑动针体,麻电感向下颌部放射。 (4)耳颞神经点:屏前缘凹陷的沟中,颞浅动脉后方。先在耳屏前摸到颞浅动脉之跳动,在其稍后方垂直进针0.2~0.3寸,前后拨动针体,可有麻电感向颞部放射。 (5)下牙槽神经:下颌孔是下齿槽神经及其伴行的动、静脉进入下颌管的入口,位于下颌支内侧面中央稍偏后处,大约距下颌支前缘1.0cm、后缘1.3cm、下缘3cm,相当于下臼齿嚼面水平;如为脱牙者,则在齿槽缘之上方大约1cm的水平。下颌孔呈漏斗状,空口开向后上方,其前内侧常为锐利的骨突(即小舌)所遮盖,因此从前方进入下颌孔几乎不可能。进针点在下颌骨下缘稍下而偏内,下颌角前方1.5-2cm处(相当于下颌孔与下颌支后缘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软组织厚度)。针刺入皮肤达下颌骨内侧面,沿骨面向上缓慢深入3.5-4cm,遇有触电感出现,则表示已达下颌孔。
病例
例1.张某某,山西省宁武县离休干部。患三叉神经痛七年。曾在宁武、忻州等地医院诊治,并在大同市二轻医院经北京神经科专家诊为三叉神经痛。诊治鲜效。现症:说话不清,流口水,面颊不能触碰,吃饭、说话也可引发疼痛。曾参加抗日、解放战争,生死场中过来之人,心中留有阴影,嘱其静坐以少思忆,茹素以去痰火,为针患侧太冲、合谷、下关(银针深刺),留针期间疼痛大减,手可摸脸唇,起针后火针深刺下关,当即已不流涎。二诊:合谷、地仓、迎香,均为双侧,泻健侧补患侧,颧髎、下关(三针并刺),涌泉刺用泻法。起针后下关火针刺。三诊:仅留上唇疼痛,亦减轻。针四白,当即不痛,下关(先银针留针一小时,起针后火针刺),合谷(同侧)。继针十次,以巩固疗效。 例2.李某某,患三叉神经痛一年多,多方求治无效,慕名前来针灸。按照常法连针五次,几乎无效。一日晚上闲暇时,患者特意找来说,看你每天病人很多很忙,我没好意思说,今天想和你谈谈我这病的原因:原来我丈夫在西藏当团长,团里管辖的地方有一个省大,我走到哪里大家都给我打敬礼。现在转业到乡政府当政法委书记,我和他们很难融到一起,心里总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听后恍然大悟:心病还得心药医啊。于是就听她倾诉并加以开导,聊到她高兴起来了,我告诉她说:原来病在这里,我的老师还教过一个绝招,今天就给你试试。于是就针其内关,配合深呼吸,当即疼痛消失。一个月后专程送去锦旗致谢,并说病痛没有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