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四章 第2条

 医贵仁心 2019-09-01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第2条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人受气于天,人体之气随之自然界节气的更迭而变化,患疟疾时,大多在十五天左右(节气更迭之时)可以痊愈,如果病未解,一月时间必然痊愈。如果一月时间仍未解除,说明邪气已经与气血搏结形成症瘕,又名疟母,此时宜急治,行活血化瘀、祛瘀消积之法,方宜鳖甲煎丸。若日久不愈,正虚而邪盛,疟母结实则病难祛除。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天气十五日一更,人之气亦十五日一更,气更则邪当解也。否则三十日天人之气再更,而邪自不能留矣。设更不愈,其邪必假血依痰,结为症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病疟者,以月计之,如一日发者,当以十五日愈,以十五日更一气也。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疟邪,故愈也;设若不瘥,当月尽解,是又更一旺气也。倘如更二气不差,此疟邪不衰,与病者气血痰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也,当急治之,宜用鳖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夫人受气于天,气节更移,荣卫亦因之以易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病疟以此月之初一日发,五日一候,三候一气,十五日气候一变,故当愈。设其不瘥,再过一气,月尽解矣,如其仍然不瘥,此其邪气盘郁,结为癓瘕,名曰疟母。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鳖甲行厥阴而消癓瘕,半夏降阳明而消痞结,柴胡、黄芩,清泻少阳之表热,人参、干姜,温补太阴之里寒,桂枝、芍药、阿胶,疏肝而润风燥,大黄、厚朴,泻胃而清郁烦,葶苈、石苇、瞿麦、赤硝,利水而泻湿,丹皮、桃仁、乌扇、紫葳、蜣螂、鼠妇、蜂窠、䗪虫,破瘀而消癓也。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病疟之由,不外寒热,早用加减小柴胡汤,何至十五日、一月而始愈。况一月不差,结为症瘕之说,尤不可信,此传写之误也。疟母之成,多在病愈之后,岂有疟未差而成疟母者。此痞或在心下,或在脐下,大小不等,惟鳖甲煎丸至为神妙,或半月而消尽,或匝月而消尽。予向治朱姓板箱学徒,及沙姓小孩亲验之。盖此证以寒疟为多,胎疟亦间有之,他疟则否。北人谓疟为脾寒,南人谓无痰不成疟,二者兼有之。脾为统血之藏,脾寒则血寒,脾为湿藏,湿胜则痰多,痰与血并,乃成症瘕。方中用桃仁、蟅虫、蜣螂、鼠妇之属以破血,葶苈以涤痰,君鳖甲以攻痞,而又参用小柴胡汤以清少阳,乾姜、桂枝以温脾,阿胶、芍药以通血,大黄、厚朴以调胃,赤硝、瞿麦以利水而泄湿,疟母乃渐攻而渐消矣。细玩此节文义,当云:「病疟结为症瘕,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名曰疟母,当急治之,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宜鳖甲煎丸。」陈修园、黄坤载辈望文生训,殊欠分晓。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明疟母而出方也。天之寒邪贼风感人虚经脏腑,营卫两受,更盛更虚,证见往来寒热,故为疟也。然疟邪相搏,必应天地之气,虚实进退转动病机,故月一日发者,发于黑昼月,月廓空时,气之虚也,当俟十五日,一气来复,白昼月月满之时,天气实而人气复,邪气退而病当愈。设不瘥,必候天气再转,故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又当云何?然月自亏而满,阴已进而阳已退。自满而亏,阳已长而阴已消。天地阴阳运动进退,消长已周,病尚不愈,是属营卫已虚,正气不能敌邪外出,故不应天地之气进退消长,邪反羁留,抟聚左右胁下隐僻空处,相依痰血成形,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日久根深,牢不可拔,故曰急治。方用鳖甲煎者,以灶灰浸酒,煮甲如胶,其味咸平,专入肝经血分,养阴而消癥瘕,为君。小柴胡、桂枝合大承气三汤,总去三阳表里未结之邪,为臣。但嫌甘草之缓,枳实破气直下,故去之。人参、白术、阿胶以养气血之正,为佐。然外邪必假痰血结为癥瘕,以四虫合桃仁、半夏消血化痰。凡成癥瘕正气必结,以乌扇、葶苈宣导肺气之结,石苇、瞿麦通利小便,而渗气分之湿,干姜以驱血中之寒,丹皮、紫葳能行血滞而清风化之热,为使。《千金方》去赤硝、鼠妇,加海藻、大戟,咸能软坚,破其坚垒,化水尤善。

论曰: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之所舍也,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乃明营分受暑,卫分受风,或挟水寒,而营卫两受其邪,更盛更虚,阴阳相争,故为疟也。然有卫分受风,营分受寒,或卫分受热,营分受湿,皆显往来寒热,但营卫两受其邪,疟病之常,而后人不察经旨,但言上半日属阳分,下半日属阴分,遗其营卫两受于邪之大阴阳,不用营卫二分之药,故治疟病不中式者多矣。又有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先寒而后热也。有五脏六经之疟,一日发、二日发之疟,《内经》悉备,所以《金匮》不复再陈,仅补脉之弦紧迟数,而辨风寒偏多偏少,证补阴气孤绝之瘅疟,寒多之牡疟,邪结之疟母,乃《内经》未发之旨,故出白虎加桂枝汤、蜀漆散、鳖甲煎丸,欲人观其立方之意,即偏多偏少、偏寒偏热与阴阳平半等疟,即能触处成方矣。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病疟,以月计一日一发,当十五日愈,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人受气于天,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邪而愈也。设不差,当月尽解;是又更一旺气也。如其更二气而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疟邪不衰,与气血痰饮,结为癥瘕,名曰疟母,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此言疟邪因人正气之衰旺,以为消长也。上节以饮食消息止之,为治久疟之正法。若有疟母,先急除其有形之癥瘕,再培其无形之元气,医者切不可托言小心,酿成姑息养奸之祸,如景岳方何人饮、休疟饮、追疟饮,皆调停两可,走江湖之套技。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疟母的证治。病疟以月计之,一日而发,当十五天愈。何以见之?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为十五天。人受气于天,而息息相通,所以,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而气旺,则不受邪而自愈。设病不愈,当月尽则解,乃是又更一旺气。如是,已更二气,而其病仍不愈者,此乃疟邪不衰,内与肝脾气血搏结,形成癥瘕,而名曰疟母。母者老也,言疟有形而势已甚,故当急治以消其癥。如拖延日久,则正衰邪实而无能为力矣,治用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活血破瘀,调和营卫。方中鳖甲入肝,软坚消结,除邪养正,合煅灶灰浸酒以祛瘀消积而为主药;大黄、芒硝、桃仁、桂枝泻血中之热,破瘀血,通气滞;蜣螂、䗪虫、蜂窠协助硝黄桃仁而消坚破瘀;紫葳、牡丹活血行血,以去血中伏热;乌扇、葶苈开痹利肺,合石韦、瞿麦以清利湿热之结;人参、阿胶、芍药补气养血,扶正以和营卫;柴胡、黄芩、桂枝、干姜、半夏、厚朴理肝胆之气,调治寒热而运化痰湿。诸药相配,活瘀消癥,攻补兼施,寒热并调,共奏消癥散瘕,驱除疟邪之功。

词解

癥瘕:腹中结块,形坚不变,叫做癥;时聚时散,无物有形的,叫做瘕。

疟母:疟久不解,而肝脾肿大,胁下气血成块,按之坚而痛的,叫做“疟母”。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古人,现在人也是,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十五天嘛,一年二十四节,这指的是气候学。疟疾这个病程大概如此,古人是约略之词,也不一定是这个样子,总是不越乎十五天,一般情况下十五日愈,最长也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约略之词,这不是一定的。

这一段是说假设疟疾在月的第一日发,就是某一个月的一号开始发的疟,到这个月的十五日,按照一般的常规应该好,假设十五日不好,三候一节,那就得两节了,差不多到一个月,大概就都好了。如果一个月不好,那这个疟不可轻看了。那它就要发生底下说的症瘕疟母的情况,古人说的症瘕疟母,就是摸到左胁下脾肿大了,古人认为这种都是一个症瘕积聚,所以它给取名叫疟母,趁着它没结实之前,赶紧急治之,用鳖甲煎丸。它要是日久,已经牢固起来,当然就不好治之了,事实也是这样的。

在疟疾以后,发生半个月、一个月以后的情形,不至于形成脾肿大,假设久不愈,它是要有这个的,一般得疟疾后他也遗留这种病,这个脾肿大,古人也见到这一点了。

底下药是鳖甲煎丸,看看它的方剂组成,主要的还是用柴胡剂,根据它头一句,疟脉自弦嘛,用柴胡、黄芩、人参、半夏、干姜,它就把那个大枣、甘草拿掉了,把生姜换成了干姜了,为什么拿走了甘草、大枣呢,因为甘草这个药它缓药的力量,尤其是攻什么东西,它不用甘草。古人认为症瘕,不外乎两个问题,一是个瘀血,所以这个药,它要去瘀的,一个就是一种痰饮,所以非痰即血,古人这么看。

这个药以柴胡剂为主,它要治它的疟疾;另外就是行气、祛瘀、下水的药,看这个药全是的,里面有桃仁承气汤、丹皮,又有蟅虫,尤其它主用的是鳖甲,攻坚祛瘀;另外它有一些行气的,厚朴之类;再有下血的,还有解毒的,像蜂巢,它是以毒攻毒,也是为治疟母的关系。这个药以前有做的,现在大概武昌汉口有做的,北京也有做过,但把这个方子给减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以前在杭州有做过这个药,挺好使的。我用过这个药,对于治脾肿大,的确有作用,我们治肝炎的脾肿大用过这个药,那时候有成药,现配这个东西很麻烦。因为这个脾肿大,不能求急治,它是瘀血,你要是猛攻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比较好,现在一般用大黄蟅虫丸,也挺好使的。

这个病主要是疟疾,它还是以柴胡剂为主的,配伍行气、泻下、祛瘀、去痰饮、去水。这个药配伍挺麻烦,底下有,药味也多,有二十三味,弄成细末,用烧好的,取锻灶下灰一斗,这个近乎百草霜,与黄土的作用差不多,它是灰,对胃有好处,能够治呕,用它煎一些攻破的药,防它伤中伤胃。它用清酒一斛五斗,把这灰拿酒浸了,酒浸一半的时候,把鳖甲搁到里头,煮令饭烂如胶漆,灰见着酒一泡,色就变成黑的了,就像胶漆似的,然后绞取汁,再把其它的药搁里头煎,然后做成丸子,有梧桐子大小,空心服七丸,一天服三服,逐渐地这个药也可以加。

这个药在《千金方》里有稍稍不同,鳖甲不是十二分,而是十二片,分量比较大;还有海藻,海藻也是祛湿祛水的;大戟,它的攻破力量更大一些,不光有葶苈,还有大戟;蟅虫五分,这里也是五分,这个没有多大分别;可是没有鼠妇、赤硝,没有这两个,其它没有什么两样的。也是先煎鳖甲,也是用这种法子。

这一段主要是说如果在疟疾里头形成了症瘕积聚的,古人叫疟母,其实就是疟疾的后遗症,以疟为母嘛,由疟疾而生的,趁着它未坚固,趁着它将形成,赶紧得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

其他医家

《张氏医通》:“此方妙用全在鳖甲之用灰淋酒煮如胶漆,非但鳖甲消积,酒淋灰汁亦善消积,较疟母丸之用醋煮,功用百倍。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此方合小柴胡、桂枝、大承气三汤,去甘草、枳实,主以鳖甲,更用以上数品,以攻半表之邪,半里之结,无所不至焉。”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第2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

第3条: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第4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第5条: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治牡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熟读成诵

第2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