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第六章 第1条

 医贵仁心 2019-09-0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第1条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本条主要论述血痹病的脉证。处尊养优的富贵人,多食肥甘,不事劳动,导致肾虚骨弱,脾虚肌肉肥盛而腠理不固,稍事疲劳则汗出不止,阳气渐伤,阳不入阴,则辗转反侧,眠睡不安。腠理不固则易受风寒邪气入侵,痹阻凝滞气血,而形成血痹,病机可以归纳为阳虚血滞夹风。血痹脉微而涩,微主阳虚,涩为血凝,寸关脉紧是风寒外邪所致,适宜选择针法疏导阳气,驱邪外出,则脉象和缓,疾病可愈。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乃因疲劳汗出,而阳气一伤,卧不时动摇,而阳气再伤,于是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经云:邪入于阴则痹也。脉微为阳微,涩为血滞,紧则邪之征也。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痹之为病,血既以风入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以引阳使出,阳出而邪去,邪去而脉紧乃和,血痹乃通,以是知血分受痹,不当独治其血矣。

清·吴谦《医宗金鉴》

历节属伤气也,气伤痛,故疼痛也。血痹属伤血也,血伤肿,故麻木也。前以明邪气聚于气分,此以明邪气凝于血分,故以血痹名之也。尊荣人,谓膏粱之人。素食甘肥,故骨弱肌肤盛,是以不任疲劳,疲劳则汗出,汗出则腠理开。亦不胜久卧,卧则不时动摇,动摇即加被微风,亦遂得以干之。此言膏粱之人,外盛内虚,虽微风小邪,易为病也,然何以知病血痹也?但以身体不仁,脉自微涩,则知邪凝于血故也。寸口关上小紧,亦风寒微邪应得之脉也。针能导引经络取诸痹,故宜针引气血,以泻其邪,令脉不涩而 和,紧去邪散,血痹自通也。

周扬俊曰:天下惟尊荣人为形乐志苦。形乐故肌肤盛,志苦故骨弱,骨弱则不耐劳,肌盛则气不固,稍有劳困即汗出也,汗出而阳气虚,虽微风且得以袭之,则血为之痹。故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此血痹之本脉也。而其邪入之处,则自形其小紧,小为正气拘抑之象,紧为寒邪入中之征。然仲景明言微风,何以反得寒脉也?盖邪随血脉上下,阻滞汁沫,未有不痛者,故痛为紧脉也,针以泄之,引阳外出,则邪去而正自伸也。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血痹者,血闭痹而不行也。此以尊荣之人,骨弱肉丰,气虚血盛,重因疲劳汗出,气蒸血沸之时,安卧不时动摇,血方动而身已静,静则血凝,加被微风吹袭,闭其皮毛,内郁不得外达,因此痹着而不流通。

血痹不行,则脉自微涩。风寒外闭,则寸口、关上小紧,紧者,寒闭之脉。清邪居上,故气行于寸关,此宜针引阳气,令阳气通达,则痹开而风散,紧去而脉和,自然愈也。

久痹不已,而成干血,则为大黄蛰虫之证矣。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血痹初得之状,仲师初无明文,但云:「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事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自来注家,多未明了。予特抉其隐情而发之,大约与虚劳失精家病,原相伯仲耳。夫所谓尊荣之人者,美人充下陈,左拥而右抱,卧必晏起,纳谷不多,静坐终日,动时恒少,脾阳先已不振(脺肉乏吸收作用),肌肉虽盛,腠理实虚,加以内嬖既多,精气遂削,精髓空虚,骨乃荏弱,不受外邪,固已不能任事,况又入房汗出,全身动摇,微风袭之,血受风遏,阳气不达,阴血遂凝,此风不受于肩井,即受于风池、风府,以其背在上也。故知其臂必麻木,背必酸痛,平时脉本微涩,而关上独见小紧者,正以痹在上部,不及中下也。此病在草野之夫,不足为患,独纨少年,气体素弱,因而成痹,故但需针灸所病之穴,俾血从内动,即风从外解,而紧去脉和矣。玩「则愈」二字,此意自见。丁甘仁云:「吾之门诊,所以多用轻药者,彼固未有重病也。」亦此意也。近有富人金姓,多姬侍,时发病,无锡华宗海一鍼即愈,后宗海离上海,求诊于党波平亦如之,倘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辨血痹之由而示针法也。《灵枢》曰:病在阴者命曰痹。此风邪痹着于营,故为血痹。盖大尊荣人,膏梁之体,素习安闲,不劳筋骨,膂力不出,为骨弱肌肤盛而气弱阴强,重因疲劳伤力,或房劳汗出,卫气疏怯,或卧露体躯,卫虚行阴失护,风邪乘入,谓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得之,如漏肩风之类,乃邪入于血也。但气虚则脉微,血痹则脉涩,气虚血痹,故微涩之脉见于寸口。关上微者,乃阳气微而不入于阴,阴邪居下所以脉见尺中小紧,乃邪痹营而不痹于卫也。故宜针引阳气入阴,阴得阳和,俾痹着通而脉和紧去则愈。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问曰:血痹之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形乐而志苦,志苦故骨弱,形乐故肌肤盛,然骨弱则不能耐劳,肌肤盛则气不固,若重因疲劳则汗出,汗后愈疲而嗜卧,卧中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风与血相搏,是为血痹。但以血痹人两手寸关尺六部脉本自微涩,一见脉微,则知其阳之不足,一见脉涩,则知其阴之多阻,而其邪入之处在于寸口,以左寸之心主营,右寸之肺主卫也。今诊其关上之寸口小紧,紧为邪征,又合各部之微涩,可知阳伤,而邪困以阻其阴,必得气通,而血方可循其度。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此言血痹之症,由于质虚劳倦,列于虚劳之上,与他痹须当分别也。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是论述血痹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凡尊荣人,则养尊处优,好逸恶劳,多食肥甘,而肌肉丰盛,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虚则寸口脉微,血虚则寸口脉涩。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汗出后,体气愈疲,因而嗜卧,卧中不时动摇,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寒外束,风与血相搏,则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故关脉小紧,紧为邪客,微涩为气血不利,治用针刺法,引动阳气。阳气行则邪去,邪去脉和而不紧,则血痹自愈。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这个血痹病按照现在来说就是肢节神经麻痹,古人不知道什么叫肢节神经啊,可是他会治,所以这个也是妙不可言,底下讲的都是古人的看法。

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这几句话啊,就说血痹得病的原因,尊荣之人尽吃好的,养尊处优,他不是体力劳动,所以他是外表看着很丰肥,人挺肥的,但内里头却是弱的,所以他一小有劳,稍稍一干点活什么的,就疲劳汗出,他不任劳嘛,所以这个问题说的还是蛮好的。

那么由于他太虚,在床上睡觉躺卧不时的翻身,谁睡觉还不有个翻身动摇,这样的微风,他也要得血痹病。加被微风遂得之,不是说受了大风了,不是的,就是这个人,他不任劳,就是不能担任重体力劳动,一般轻体力劳动也不行,所以稍稍有点劳动他就汗出。汗出不被微风呢,他不至于得痹证,而很小的微风,就是睡觉的时候,不时的有个翻身动摇,就是这样一个微风,他受了也得这个病,这一段是这个意思。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这是说血痹证的脉,但以脉自微涩,脉既微又涩,气虚则微,咱们在《伤寒论》讲很多,阳气不足就是津液不足,这个微就是津液不足,在《伤寒论》上说嘛,脉微者不可发汗,古人管津液叫阳气。涩就是血不足,涩就是血管里的血液行动不滑利谓之涩,这就是血液虚。就是脉外的津液也虚,血液也虚,就是津液血液俱虚,虚在哪儿呢?虚在外。

仲景这个诊脉的方法啊,关以上,以候表,关以下,以候里。诊脉有很多方法,咱们以浮沉,浮候表,沉候里,那么在关前呢?古人也是候表,事实也是这样,关以下的候里。比如说脉浮吧,在寸口,就是关以上,这可以说得外感了,外有表证;关以下就不是了,大概都是肾有热的时候多。

他说微涩之脉,现于寸口,就是寸部脉,这寸口是指的寸部说的,那么这个是表,他的津液血液不足于外。关上小紧,关以下候里,由于气血不充于外,那么这个风寒才客于内,关上小紧,紧得不太厉害,受的是微风嘛。那么血痹证脉应该是这样子,就是表虚,什么虚呢?津液虚,血液虚,不足于表,那么寒邪由于外虚,它才能侵蚀往内,也就是寒邪把血液闭住了,它出不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怎么治疗呢?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这是讲针灸了,针引阳气者,他阳气不足于表,让它足于表,这是针灸是一个针法了。那么阳气一出来,表就和了,表和脉也就和了,表和脉和,风寒在那待不住了,所以古人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表虚邪才能在那待得着,表实它就待不住了,所以针引阳气,阳气充斥于外的话,风邪就不能够待了,风邪去了,血痹这个病也就好了。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3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第4条: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第5条: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第6条: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第7条: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9条: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第10条: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夹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第11条: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第12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第14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第18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熟读成诵

第1条: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