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8、9条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试注 第8、9两条条文方证简洁,需要结合以方测证。厚朴麻黄汤方证中,咳是寒饮犯肺所致,且寒饮有化热之象,所以方中以夏、姜、辛、味温化寒饮,以石膏清热;脉浮是邪气留恋在表,方中以麻黄、杏仁宣肺解表,止咳平喘;水饮停留于肺,阻塞气机可见胸闷、咳喘,故加厚朴理气宽胸兼以平喘,佐以小麦和中养胃。所以,推测该方证包括咳喘痰多,痰或稀或稠或白或黄,胸闷烦躁兼有脉浮恶寒。 泽漆汤方证中,咳而脉沉,主在里的水饮邪气上逆犯肺所致,故选泽漆逐水消痰,桂枝降逆,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和胃降逆散饮,白前、紫参(紫菀)降气消痰止咳,黄芩清解郁热。推测该方证包括咳而上气,咳痰,或伴恶心欲呕等症。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此不详见证,而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其治。按厚朴麻黄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厚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则同五味敛安正气者也。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较猛,虽生姜、桂枝之辛,亦只为下气降逆之用而已,不能发表也。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浮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驱之使从下出为易,亦因势利导之法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咳,谓咳而不上气也。脉浮者,风寒病外也。主之厚朴、麻黄者,以散外邪为主也。脉沉者,痰饮病里也。主之泽漆汤,以逐内饮为主也。 【集解】 李彣曰:咳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麻黄去风散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为解表行水之剂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厚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决水之功也。又云:脉沉为水,以泽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枝行阳气以导之。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沈明宗曰:详《金匮》咳嗽病,本于肺则一,大纲有三:一者,热刑肺金,气弱不振,咳而唾沫为肺痿;二者,风伤卫分,则病咳上气喘为肺胀;三者,邪传营血,凝而不行为肺痈。然肺胀之中,又分风、寒、表、里,饮多、风少,风多、饮少之治。故气喘而躁,脉浮者,为心下有水,欲作风水,当以小青龙两解表里,加石膏以清风热。目如脱状,乃风寒多而饮少,以越婢驱风,加半夏而下痰逆。风寒外束,火热内郁,喉中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宣通表里之邪。风热壅逆,津液不布,化而为涎,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以驱风郁之涎。若咳而脉浮,邪居肺气,以厚朴麻黄汤,俾从表解。 咳而脉沉,邪入于营,将成肺痈,以泽漆而破壅结。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是无外邪,治当麦门冬汤,清润滋降。若见浮肿肩息,脉浮大而下利,真气上浮下脱,则为不治。以上皆外邪兼内饮合病,微细之辨,临证又当合《内经》五脏六腑,互相传乘之咳而辨之,则尽善矣。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咳而脉浮者,其病在上,是表邪外束,里气上逆,肺金郁格而不降也。厚朴麻黄汤,麻黄发表而散寒,石膏、小麦,清金而润燥,朴、杏、姜、辛、半夏、五味,破壅而降逆也。咳而脉沉者,其病在下,是水邪上泛,相火壅阻,肺金伤克而不归也。泽漆汤,人参、甘草,补中而培土,生姜、半夏,降逆而驱浊,紫参、白前,清金而破壅,桂枝、黄芩,疏木而泻火,泽漆决瘀而泻水也。脉法:浮为在表,表有寒邪,故用麻黄。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咳而脉浮,水气在胸膈间,病情与痰饮同。咳而脉沉,水气在胁下,病情与痰饮异。惟病原等于痰饮,故厚朴麻黄汤方治,略同小青龙汤,所以去桂枝、芍药、甘草者,桂、芍、甘草为桂枝汤方治,在《伤寒论》中,原所以扶脾阳而泄肌腠,中医所谓脾,即西医所谓脺,在胃底,为吸收小肠水气发舒津液作用,属中焦。此证咳而脉浮,水气留于胸膈,胸中行气发水作用,西医谓之淋巴干,中含乳糜,属上焦。去桂、芍、甘草加厚朴者,正以厚朴去湿宽胸,能疏达上焦太多之乳糜故也。人体之中,胃本燥热,加以胸膈留饮,遏而愈炽,所以加石膏者,清中脘之热,则肺气之下行者顺也。所以加小麦者,咳则伤肺,饮食入胃,由脾津上输于肺,小麦之益脾精,正所以滋肺阴也(妇人藏燥,悲伤欲哭,用甘、麦、大枣。悲伤欲哭,属肺虚,三味皆补脾之药,可为明证也)。此厚朴麻黄汤大旨,以开表蠲饮为主治者也。惟病原异于痰饮,故泽漆汤方治,君行水之泽漆(本草:「利大小肠,治大腹水肿」),而去水之生半夏,利水之紫菀佐之(原作紫参非)。咳在上则肺热不降,故用黄芩以清之,白前以降之。水在下则脾藏有寒,故用生姜以散之,桂枝以达之。水气在下则胃气不濡,故用人参、甘草以益之。此泽漆汤大旨,以去水肃肺和胃为主治者也。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脉沉之条当入肺痈,因原文不便分割,共列于此也。此以脉之浮沉而分肺之营卫受病也。咳而脉浮,风邪在卫,即肺胀之类,其病尚浅,当使邪从表出,故以厚朴、杏仁下泄胸中气实,麻黄开腠驱邪,石膏以清风化之热,辛、半、干姜兼驱客寒而涤痰饮,五味收肺之逆,小麦以调脾胃也。脉沉者,邪入血分而深,即热过于营,势必成痈吐脓,故用桂枝、姜、草宣通营卫,人参以养正气,黄芩能降风热之标,半夏涤痰以降逆气,泽漆破血结开壅而下水,紫菀同白前辛润开结而下气止咳也。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上气不咳,上既言之矣。咳而上气,亦言之而颇详矣。更有但咳而不上气,病虽未甚,而在表在里,不可以不辨。若咳而脉浮者,为风寒病之在外也。风寒宜表散,以厚朴麻黄汤主之。咳而脉沉者,为痰饮病之在里也。痰饮宜荡涤,以泽漆汤主之。 此言咳而不上气者,不详见证,但以脉之浮沉,而异其治也。 徐忠可曰: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经之表,乃邪在肺家气分之表也。故于小青龙去桂、芍、草三味,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消热;小麦以辑心火而安胃。若咳而脉沉,则里邪居多,但此非在腹之里,乃邪在肺家营分之里也。故君泽漆降肺气,补肾气,以充腑气,且邪在营,泽漆兼能调营也。紫菀能保肺,白前能开结,桂枝能行阳散邪,故以为佐。若余药,即小柴胡去柴胡,大枣和解其膈气而已。按,泽漆壮肾阳充府气,非用之破血行水也。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本条以脉测证,有外寒与内饮之异,故其治法亦各不同。夫咳而脉浮,则表邪居多,邪在肺家气分,故小青龙汤去桂、芍、草三味,而加厚朴、杏仁利肺以理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养心和胃,以扶正气。本方是为有制之师,用药极为巧妙。 本条继上文而言若咳而脉沉,则里邪居多,为水饮羁縻于肺而不出也。治用泽漆汤逐水通阳,止咳平喘。方中泽漆逐水,消痰之力为猛;桂枝通阳,温化水气;紫菀、白前温肺,止咳平喘;生姜、半夏健胃涤痰散饮;黄芩清肺,除水饮郁生之热;人参、甘草扶正健脾,运化水湿。本方先煎泽漆,汤成之后入诸药,取其逐饮为先,领诸药而治咳逆之气。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这是一节。咳而脉浮为在表啊,在表得解表,但是这个说法也是非常得简约,不是一般咳嗽,我们就用厚朴麻黄汤啊,不是的。那么这个方子与小青龙汤很类似,主治差不多。当然我们要参考小青龙汤的应用。类似小青龙这么一种咳逆上气可以用的,所以不是说是咳嗽就用的。 咳而脉浮是在表,也是有内饮,没内饮这个方子也不行,我们分析分析这个方子知道了。所以它与小青龙汤不同,它去了桂枝,去芍药。这个麻黄这个药要配伍桂枝发汗厉害,它去了桂枝,反而加上石膏了,这个发汗作用就很小。那么小青龙汤也有加石膏的,小青龙汤烦躁的话加石膏,它不烦躁没有加石膏。那这个加石膏呢,这个方剂也是烦躁,但要是麻黄要是配合大量的石膏啊,反倒治汗出,咱们看那个麻杏石甘汤吧,治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它那个有麻黄还治汗出,它就是没有桂枝,它有石膏。那么这个方子呢,我们根据这一点,不是个大发汗药。 另外它加上杏仁厚朴,杏仁厚朴咱们知道都治喘的,所以这个方子偏于治喘。那如果近似小青龙汤证,不需要大发汗,而喘反倒重,可以用这个方子。所以我们临床上,对这个方剂你得弄清楚。那么这个方子呢,比较上说,比小青龙汤用起来还平稳得多。那其它也是大同小异了,它搁小麦又是补虚了,小麦还是有些营养,旁的作用也没有。 也就是说小青龙汤证无需大发汗,而偏于喘这方面多的话,可以用这个方子。我们用的时候要根据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就是咳逆倚息不得卧了,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类情况。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脉沉,脉沉不光是在里,我们讲到后头《水气篇》就有。脉得诸沉当责有水啊。这个水饮也能致咳,这个水饮往上压迫横隔膜,比如胃虚停水多,压迫这横隔膜,我们方才讲,人这个呼吸,肺随着呼吸一张一合,一合的时候肺往下,往下横隔膜也得随着它往下,可胃里有水,往上压迫,横隔膜不得往下,呼吸就困难不舒,它也影响咳,影响喘。那这个脉沉指有水说的,所以用泽漆汤。 泽漆汤就是个下水的药,这个方子也很有意思,它以泽漆为主,这个泽漆你们看看用多少,三斤,这个泽漆又叫猫儿眼,这个药非常好,利水不伤人的,所以它大量用,搁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取一斗五升。古人这个一斗就是咱们这个茶杯四茶杯,一升就是一茶杯,你看我们现在喝药,古人说每一回饮一升,一升就一茶杯,不是现在那升斗,大升,那人胃得撑坏。用这个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单独搁的,取这个泽漆汁。另外半夏、紫参,也有搁紫菀的,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这些药各三两。它把这几味药啊,弄碎,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这个泽漆不是先煎了嘛,那药汁里头加这些药,再煮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这个要频服。一回吃五合,到夜把它吃完。所以这个药很平稳,我们看分析这个药,这个药啊,既用泽漆下水利小便,同时用人参、甘草、生姜,这是健胃啊。凡是里有停水,都是胃虚,所以要用这种健胃的药。其它的药啊,都是下气止咳,你看半夏啊,紫参啊,白前啊,都是。黄芩它是协同泽漆去热,内有停水,常常也是会有郁热。这个咱们《伤寒论》里有。胁下有水气,表不解嘛,这个表热不除。所以也搁点黄芩啊,佐泽漆以去热。另外搁些健胃安中的药,恢复胃啊,胃不恢复还停饮,这个水去了,旁的水还生。那胃恢复了,它就不再停水了。那另外有下气止咳的那些药,半夏也下气啊,同时它也去水。所以这个药主要是安中健胃、利尿止咳、下气止咳这么一种主治,这个方子也挺好。 这就是说,我们在治一般的咳嗽、喘的时候,他这个脉啊都是原则上的,如果浮,你还得在表上求。它只举一个厚朴麻黄汤,不一定厚朴麻黄汤。如果像我们前头讲的,喉中水鸡声呢,你可以用射干麻黄汤也一样啊。那么其它的是小青龙汤证,用小青龙汤也一样。它这个是举个例子,所以《金匮要略》它这个书啊,不那么像《伤寒论》讲的那么具体。因为你有了一般的知识了,有了一般的对于辨证施治的认识了。所以这个书啊,就是提一个纲领而已。那如果里头有水呢,那你就去水嘛。它也举个例子。你看我们去水的药也有的是啊。你像咱们在后头的《痰饮篇》里头就有了。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这都是的。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金匮要略诠解》,作者/刘渡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全章内容 第1条: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第2条: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出;热过于荣,吸而不入。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第3条: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第4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7条: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第11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第12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第14条: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千金》甘草汤。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第15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熟读成诵 第8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第9条: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