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昂、王献之人物简介及代表作

 耕夫的图书馆 2019-09-01

袁昂

王献之

看完视频《卓冠讲坛--袁昂对王献之的纠结》,我们了解到为何袁昂在写《古今书评》时对王献之会如此纠结,接下来让我们深入的了解一下这两位人物的介绍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袁昂篇


袁昂(401-540),字千里

代表作品 

《古今书评》

袁昂本名千里,南朝齐、梁两朝大臣,扶乐(今属河南)人。南齐永明年间,齐武帝云:“昂昂千里之驹,在卿有之,今改卿名为昂,即字千里。”南齐时期,袁昂官至吴兴太守。南梁时期,袁昂深受梁武帝萧衍重用,官至尚书令、司空。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谥穆正。袁昂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著有《古今书评》一文。


王献之篇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

代表作品

《鸭头丸帖》、《洛神赋十三行》、《廿九日帖》

《余杭帖》等

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其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书法幼学其父,后创新体,诸体皆精,以行草为优。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鸭头丸帖》


《鸭头丸帖》:王献之的行草书法代表作品,历代多数人认为是王献之真迹,也有学者认为是唐人写本。此帖纵26.1厘米,横26.9厘米,共两行15个字,内容为:“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鸭头丸帖》是王献之“新体”书风的体现,这件作品用笔方圆并用,笔画灵动有力,具有遒劲动感之美,墨色变化丰富,枯润自然,章法疏朗有致,带给人一种流美遒丽、风神散逸的享受。


《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的小楷代表作品,是王献之书写的三国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因后世仅存十三行,故称《洛神赋十三行》。南宋时期,被刊刻入石,因石头质地极佳,胜美玉,因此也被称作《玉版十三行》。此帖存13行,共250字,其字法已经完全脱离隶书的笔意,字势以纵势为主,笔画温润,用笔外拓,遒劲有力,结体、章法错落有致,变化中取得自然,整件作品天真烂漫、神采奕奕。

《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


《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王献之的代表作品,是致其一位同辈兄长的信札,信中所写是王献之为自己未能送别而致歉,并问对方身体状况的内容。此帖纵26厘米,横11厘米。共3行,30字,内容为:“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勿勿,不具。献之再拜。”。

此帖中出现了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可见献之自然的书写,并不十分刻意的重视书体的选择和运用。此帖用笔苍劲有力,笔画厚重沉稳,结体方正,却不失变化,章法生动,充满节奏感。


余杭帖

卓冠书法教育

与你分享更多书法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