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倾向性评分介绍:背景、原理和应用

 井里的怪兽 2019-09-01

一、倾向评分的提出背景

观察性研究中,以队列研究为例,暴露因素的分配(如是否吸烟)通常不受人为控制,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形成无法等同于随机分组,因此很难做到研究对象在组间均衡可比。

 

 

组间因素不均衡可能造成混杂。调整混杂因素,可针对混杂因素进行匹配、分层分析或协变量调整等。但这些方法控制的混杂因素都不能太多。


当混杂因素较多时可采用倾向评分法(Propensity Score Method)。


二、倾向评分的原理


以吸烟-肺癌的队列研究为例,自然状态下个体是否吸烟与很多因素有关,并不是随机的,吸烟组和非吸烟组会有多个基线特征不平衡。

 

那么,倾向评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图中椭圆代表个体,数字代表成为吸烟者的概率

 

如图,计算研究对象在多种背景因素(如年龄、性别等与是否吸烟有关的因素)下成为吸烟者的概率(即倾向评分)匹配概率相等或相近的个体组成新的吸烟组和不吸烟组,此两组可近似为随机分组,组间相关因素可达到均衡。

 

由此,组间分配不均衡的多个变量,被“倾向评分”一个综合指标所代替,达到了“降维”的效果。除采用匹配法外也可把倾向评分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


三、倾向评分的应用


倾向评分控制混杂的方法主要有倾向评分匹配分层回归调整加权标化

倾向评分匹配,就是依据倾向评分大小进行配对

以下介绍最常用的倾向评分最近法:

 

倾向评分最近法(nearest available matching on the estimated propensity score):先规定一个界限(文献里称为Caliper),如<0.05,然后在另一组寻找与要匹配的个体倾向评分值差异<0.05的个体,例如队列研究中暴露组某个体倾向评分值为0.50,则在非暴露组寻找倾向评分值在0.45-0.55范围内的个体,匹配个体可有多个。一旦配对成功,匹配的个体将被排除。在吡格列酮和膀胱癌的队列研究中,研究者生成了两个队列,一个是1:1匹配的队列,一个是1:n(n最大为10)匹配的队列,其生成过程采用的便是此方法。


四、举例


某医院欲随访研究妇女孕期先兆子痫(PE)对儿童某些发育状况的影响[1]。该研究包括187名先兆子痫妇女和4722名正常妇女。研究者欲选出可比的正常妇女进行研究。配比前后各基线数据如下表:

 

倾向评分最近法配比前后人群主要特征的分布

 

从表中可以看出,配比前各基线因素相差较大,而配比后较为均衡。

 

尽管倾向评分配比能够同时平衡较多的变量,但只能局限于已知的混杂变量,而一些未知的混杂变量可能仍然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其混杂因素的均衡能力不可能完全达到随机对照研究的水平。


五、参考文献

1.李智文,刘建蒙,张乐,等. 倾向评分配比在流行病学设计中的应用.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5):514-5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