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互体”为《周易》经传本有(文:李守力)

 动力实体能 2019-09-01

《周易密钥》第2-5节:论“互体”为《周易》经传本有(文:李守力)

 

20111221:22:07字数:5041

20121214日 12:38:05字数:5959

20121215日 15:24:28字数:6057

201316日 08:30:29字数:6123

201336日 14:56:04字数:6039

201336日 15:37:23字数:5970

2013516日 19:39:04字数:6430

2015928日 17:03:23字数:6977

 

【提要】:

王弼扫象否定汉易象数,是为了彰显《周易》的“爻象”与义理。然而除了“爻象”说(中、正、应、比、乘、承)和“卦主”说是《周易》经传本有的“观象系辞”体例外,“互体”与“变卦”也是《周易》通例。至于卦气、卦变、爻辰、纳甲等,则是汉代易学家为诠释《周易》卦爻辞而发明的象数假说。“变卦”已有专文论述(见《周易密钥》“爻者变也——以变卦释爻辞的经传依据”)。本文主要论证“互体”。

 

一、孔子编撰《易传》200年前《周易》就在使用互体和变卦(之卦):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陈厉公……生敬仲。其少也(生于公元前705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它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成子得政。

 

刘大钧在《《左传》《国语》筮例解析》一文分析说:

陈厉公生敬仲时,厉公让周史以《周易》占筮一下。所得本卦为《观》卦,因其六四爻变而成为《否》卦,《观》卦六四爻辞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臣子朝见国王,做王的宾客。这当然是吉爻。故周史先引本卦变爻之辞,说明厉公生的这个孩子将来必定会大有作为,若不在陈国,也一定会在别国得志,若不是他本人,也一定会是他的子孙。因为这卦有“光远而自它有耀”之象。

周史接着分析卦象:“坤,土也。”指《观》卦的内卦为坤,坤为土。《左传》《国语》筮例皆称坤为土,与《说卦》称坤为地稍有不同。“巽,风也。”指《观》卦外卦为巽,巽 为风。“乾,天也。”指变卦《否》卦外卦为乾,乾为天。“风为天于土上,山也。”《观》卦变《否》卦,是因为《观》卦的外卦由巽变乾,巽为风,乾为天。由巽风而变乾天,故曰“风为天”。而《观》卦与《否》卦的内卦皆为坤,坤为土,故曰“风为天于土上”。同时,《否》卦二爻至四爻互卦成艮,艮为山,故周史说:“风为天于土上,山也。”若舍“互卦”得出艮山,则《观》《否》二卦别无“山”象。所以,此卦向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远在春秋时代,人们在运用卦象分析问题时,已经使用互卦之法。可知互卦法由来久矣!

李守力按:敬仲出生于公元前705年,“其少也”当在15岁以内。所以周朝史官以《周易》为敬仲卜筮未来,当在桓公六年(前705)与庄公八年(前690)之间。这是《周易》用于筮占见于史书的最早记载。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晚年编撰《易传》,或在68岁到72岁之间,即公元前484年至前478年左右。所以周朝史官以《周易》为敬仲卜筮早于《易传》约200年。周史是解读《周易》的权威,类似于今之国家社科院专家,周史解易使用了互体和变卦(之卦)说明互体和变卦本来就是《周易》古经本身的体例。

除此以外,“互体”和“变卦”在《左传》《国语》筮例中被大量使用,《左传》运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共有十四处,《国语》运用《周易》进行占筮的共有三处,里面多有“互体”的应用。

 

二、新出土帛书《易传》也证明先秦已有互体之说:

刘大钧在《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一文说:

今本《系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帛书《系辞》之文字与此基本相同,但却不作《夬》卦,而作《大有》卦,于是有人以为此处系帛本抄写错误。但《夬》卦与《大有》卦一为单字名,一为双字名,绝不可能因字形相近而误。实际上,帛本作《大有》与今本作《夬》,名虽不同而其义无异,盖因《大有》卦初九爻至六五爻其五爻连互而成《夬》卦也。故作《夬》卦与作《大有》卦,义皆相同。然而,由今本作《夬》卦而帛本作《大有》卦思之,可证连互之说先秦早已有之!

帛书《衷》篇说:

《大蓄》兑而诲[也]。

案《大蓄》内卦为乾,外卦为艮,内外二卦并无兑卦,此“兑”之出,显然指《大蓄》之九二爻、九三爻与六四爻互体成兑也!此亦互卦说先秦早已有传之证!

 

三、《易传》互体体例的论述:

《周易》存在两种成卦系统,即“因而重之”的重卦系统,和“兼三才而两之”的互卦系统。《周易》的《大象传》是按“因而重之”的重卦系统演绎的,《周易》的《彖传》《小象传》是按“兼三才而两之”的互卦系统演绎的。

 

(一)《易经·系辞下传》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按:

《大象传》是《连山易》体系,其重卦方式是先上卦后下卦,如此三、四爻不能发生关系,故《大象传》《连山易》罕用互体。

 

(二)《系辞下传》第二章“制器尚象”十三卦: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按:

顾颉刚先生曾有专题对“制器尚象”十三卦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对“十三卦”只有从互体和卦变说才能解释得圆融,互体和卦变说起于京房一派,京房是汉元帝时人。由此断定,《系辞》中制器所尚的十三卦这一章,是京房或京房的后学所作,后伪窜进来的,时间不会早于汉元帝时期(约前40年)。

胡适回复顾颉刚说:《系辞》此文出现甚早,至少楚汉之间人已知有此书,可以陆贾(前240~前170)《新语·道基篇》为证。

李守力按:“制器尚象”十三卦也见于帛书《易》,只是夬卦作大有卦,上面已述大有卦初至五连互而成夬卦。顾颉刚(1893—1980)晚年,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易》,根据同时出土的一件纪年木牍,可以断定该墓下葬的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帛书《易》成书时间肯定早于这个时间,一定是先秦时期的,因为西汉刚刚建国而且崇尚黄老,尚没有时间创建如此浩大的经书。我们不得不说,顾颉刚疑古大大过头了!

“制器尚象”十三卦的解读确实要使用“互体”,然而却无需“卦变”。详见拙作:《“制器尚象”十三卦解读》。

 

(三)《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伏羲先天八卦次序

 



按:四象为太阳、少阴、少阳、太阴,皆由两爻组成,《系辞上传》言“《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此明示《易》六爻的相邻两爻有组成四象的体例,故三与四可以组合,于是有了互体。

 

(四)《系辞下传》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按:

这是《系辞传》关于互体的重要论述。中爻,即二三四五爻,中四爻可以“杂物撰德,辩是与非”,故二三四组成一卦,三四五组成一卦。

朱震《汉上易传》引京房云: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京房注“非中爻不备”曰:“互体是也”。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

“京氏谓二至四为互体,自三至五为约象。”

王应麟编《周易郑康成注》四库馆臣提要中说:“郑玄注多言互体,并取《左传》、《礼记》、《周礼正义》中论互体者八条,以类附焉。考郑玄先受京氏《易》,又从马融受费氏《易》,故其学出入于两家。然要其大旨,费义居多,实为传《易》之正脉。”

四库馆臣肯定了互体为《易传》正脉,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卜辞四爻筮数卦的印证。

 

(五)六爻与三才:

1.《系辞上传》第二章: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2.《系辞下传》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有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3.《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按:

二三四组成一卦,三四五组成一卦,互体和约象统称互体。互体的前提是三爻与四爻可以发生关系。在《连山》遗存的《大象传》中,上卦只与下卦重叠,三爻属于下卦,四爻属于上卦,起初两不相干,尚没有互体通例。

一旦有了“三才”之道,三爻与四爻就归于一体了。“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明指六爻分三才,即: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三、四为人,三四归为一体。阳三阴四,男女之象也。人类社会从男女相合开始,《系辞传》云“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三与四的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于是有了互体。

“观象系辞”在原有两个体卦的基础上使用两个互体卦,卦象增加到了四个,如此更利于用“假象寓意”的比兴手法来表述卦符系统蕴含的《周易》义理。故《系辞传》云“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

 

(六)《杂卦传》证明互体为《周易》本有:

将杂卦列表并附以互体中爻,于是杂卦规律昭然若揭。《杂卦传》奥秘的破译揭开了《周易》原本就有互体的真相。详见拙文: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

 

 

四、张政烺考证互体起源于殷商时期:

 

邓球柏在《<易>“互体”浅说》一文中说:

互体起源,据张政烺考证,可以追诉到商高宗武丁时代。巴黎归默博物馆,一片殷虚第一期的卜甲,反面刻有“ 六一一六。”(后注:李零先生起初认为原摹本有误,据风仪诚提供的照片看,其实是“戈六百”(《张政烺论易丛稿·写在前面的话》2010年6月12日),后许全胜先生读为“戈。入二百”,李零认同之(2011年2月20日《东方早报》刊登李零《因为是老师的书,最好还是更正一下》一文)。而愚以为也可以读为:“戈。六一一六,白……”)《甲骨续存》1980、《甲骨文合集》29074的上面有“六七七六” 这是第三期的田猎卜辞。《小屯南地甲骨》4352上面也刻有“八七六五” 字样。八八六八鼎铭文“八八六八。”(八八六八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铭文“八八六八”最早见于《续殷文存》卷上7页)。这些甲骨金文中的四宇一体图样,张政烺认为都是四爻卦,这些四爻卦就是互体卦。他说:“易卦六爻,古代的筮官置初上两爻于不顾,以就中四爻拆补成两个卦。”《系辞》所谓“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是也。舍其难知与易知之爻则为中四爻。王弼所谓“初上无阴阳定位”之说盖源于斯。故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二至四、三至五、两体文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

李守力按:如果互体起源于殷商时期,那互体是《归藏易》的体例,当然也是《周易》的体例。

 

 

 

五、《周易》古经里的互体经卦与别卦:

 

○卦符本身证明互体为《周易》本有:

伏羲画八卦(经卦),亦画六十四卦(别卦)。颐卦下震上艮,外刚而内虚故为颐(口腔),乃是观上下互体大象所得,故当时已有互体体例矣。噬嗑卦(颐中有物,咀嚼之义)如此,鼎卦木下火亦如此。

不惟别卦如此,经卦莫非如此。

☳雷的卦象是一阳位于二阴之下,☳上边的两个阴爻代表大地坤卦☷,最下边的阳爻代表阳气潜藏于大地之下。

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风即天气之吹嘘,而下交于地者也”。☴二阳动于上,象天气之吹嘘,底下一阴爻表大地,故☴为风。☴风,☰天之下两爻叠加于☷地上爻之上。留☷地上爻,地表也,象风能吹动地上万物也。☰天之下只留两爻,去掉上爻,象风不能吹动天顶之日月星辰,而能吹走天下层之密云也。

李光地《周易折中·<启蒙>附论》:“山即地形之隆起,而上交于天者也”。☶二阴在下为地,上升隆起交接于天,顶上一阳为天,故☶为山。古人观察阴雨时云层弥漫山顶,云层为天之最低处,为☰的初爻,故☶是☰天的初爻叠加在☷地的上两爻之上。

古人发现人们除了直接抬头可以看到天空,湖泊泽海也可以照见天空。故泽即乾天下于坤地,是地中见天也。☱阴爻下有两个阳爻,两个阳爻代表天,这是位于地表之下的“天”,所以是泽。故☱为泽。

以上震巽艮兑四卦皆乾坤互体之象。

 

《周易》古经互体经卦比比皆是,遍及六十四卦。清末大儒德清俞樾著有《周易互体征》,涉及用互体解说卦爻辞者有三十一例。郭彧在其《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之三——俞樾用“互体”象例等》一文中又解说《易经》彖爻辞之36例:

从中可见以互体取象与彖爻辞间之关系,所谓象思维与象联想,除上下体八卦之象外,还必须思索“互体”之象。愚见,八卦之取象,一依《说卦》“乾为天”至“兑为羊”之象亦足矣,大可不必添所谓“逸象”为蛇足。

 

○下面特别举证《象传》明示互体经卦之例:

 

1.萃卦六三爻的象传明示互体经卦:

萃卦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南宋俞琰《读易举要》:“孔子传萃之六三曰“上巽也”,岂非上互巽乎!此孔子明以互体语人也。”萃卦三至五互体巽卦,故曰“上巽也”。

 

2.《伊川易传》属于义理派解经,不言互体,然其解大壮九三曰“羊壮于首,羝为喜触,故取为象,羊喜触藩篱,以藩篱当其前也”,似以三至五互兑为羊,震在互兑之前。大壮之初九、九三、九四、六五、上六言“壮于趾”、“羝羊触藩羸其角”、“藩决不羸”、“丧羊于易”、“羝羊触藩不能退”,是以大壮象兑而为羊,非此象不能系如此之辞。

实际上类似情况在《周易》比比皆是。总之,用正体、互体、变卦、爻象解读系辞,定是四圣的原意。

 

○互体别卦更能说明问题。因为连互之卦只有一个别卦之象,不像互体经卦有多个类象,所以这类例子最能说明互体为《周易》古经本有的体例。上边(二、新出土帛书《易》也证明先秦已有互体之说)已有一例。

 

1.泰卦六四“翩翩不富”,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秦简《归藏·归妹》云“翩翩归妹”。泰卦二至五互体雷泽归妹。

2.小畜卦九三爻辞:“舆说辐,夫妻反目。”

小畜卦二至五互体火泽睽。睽,反目。《周易》睽卦准《太玄》戾首,戾次四曰“夫妻反道”。

3.同人卦九五爻辞:“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同人卦二至五互体姤。姤,遇也。

4.坎卦六四爻辞:“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坎卦二至五恰互体颐卦。颐,口实。又坎为水。

5.宋范浚《香溪集》:

仲尼彖《易》,于蒙曰“蒙以养正,圣功也”,于颐曰“养正则吉”。夫颐咀物,养道也。而蒙为物穉,欲得其养。又蒙互体自二至上有颐象焉,故圣人以“养正”垂戒,异卦而同辞,见正之不可不养,养之不可不正也。

6.南宋俞琰《读易举要》:

大壮(九四)言“藩决不羸”,自初至五互夬也(夬,决也)。

7.大畜卦卦辞和彖传: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郑玄注大畜卦曰“自九三至上九有颐象居外,是不家食而养贤”。另外,二至四互体兑,兑为口,为食。

 

六、先儒议论“互体”象例

详见:郭彧《先儒议论“互体”象例──“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一、二、三)。

两汉、晋以至唐、宋、明、清之先儒解《易》,有多用“互体”之象者,如郑玄、宋衷、姚规、侯果、虞翻、崔憬、李鼎祚、刘禹锡、东乡助、张浚、朱震、李纲、李石、范浚、吴沆、程迥、程大昌、罗泌、王炎、魏了翁、俞琰、丁易东、胡一桂、吴澄、陈士元、黄宗羲、汪琬、朱鹤龄、方申、俞樾等等。圣人观象系辞,辞由象设,只有“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方能寻求得到《易》理。

 

 

【文献引用】

1.刘彬:子夏易学考

2.刘大钧: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

3.唐玉珍:《周易》互体溯源               

4.李守力:“制器尚象”十三卦解读

5.邓球柏:《易》卦“互体”浅说

6.郭彧:用互体之象解说《周易》卦爻辞例——“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之一

7.郭彧:先儒议论“互体”象例──“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之二

8.郭彧: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札记之三——俞樾用“互体”象例等

9.李守力: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