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跳出“舒适区”,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

 陳飛srnlqm4qgq 2019-09-01

什么是舒适区?要不要逃离舒适区?成为当下人们的热门话题。

舒适区是一个人在熟悉的环境,接触熟悉的人,干在行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这个舒适区,你工作不会出错,人际交往也游刃有余,熟悉的人、事、物让我们放松、安全。趋利避害的思想使得我们很享受也很满足现状。

可是舒适区真的很舒适吗?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

前一段时间,网上一则视频刷爆了人们的眼球。

高速公路取消收费站,失业的工作人员里有一位大姐,去找领导讨说法。

大姐说:“我今年36岁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看着好心疼。

大姐想不通:自己在收费站工作了十几年,怎么说失业就失业了呢?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无人银行、无人便利店、无人加油站、无人收费站……应运而生。

高科技的快捷方便取代了高昂的人工成本,传统行业逐渐被人工智能和机器取而代之,许多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都面临着失业,这位大姐也不例外。

对这位大姐来说,收费站工作单一、轻松,这就是她心中的舒适区。

大姐的舒适区,就是求稳,在一个岗位上干着一眼看到老的工作。

一个人之所以敢于舒适,耽于舒适,最大的原因

缺乏危机感

,环境没有给人施加压力时,就不思进取,不想改变。

一旦环境发生动荡,舒适区坍塌,她就变成受害者,如今的大姐不得不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未知世界,注定要活得比别人辛苦。

试想收费站大姐如果在之前时常保有危机感,利用业余时间,学一门新技术,来提升自己,多技傍身,就不会在遭遇失业时显得这般恐慌、无助。

你想让你的未来,多一种选择、多一份保障,请主动走出舒适区,给自己找点“不舒适”。

真正的稳定,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以变应变”。

有时候,你曾经习惯的舒适区,真的会杀死你。

相信许多人都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其中讲到了一个配角布鲁斯,他是肖申克监狱的一名图书管理员。

人们都叫他老布,他在监狱已经呆了几十年,从身强力壮到老态龙钟。

一天,老布得知自己即将被释放出狱,他感到心情非常不好、非常迷茫。

对老布而言,他在监狱已经待了几十年,他完完全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现在突然听到刑满释放,他很恐慌、很害怕面对外面未知的世界。

那天,老布竟然一反常态,拿起手中的刀,架在狱友的脖子上。他试图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再次入狱的目的。

最后,他还是走出了监狱。出狱之后,老布才发现监狱外的世界他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了。

坐公交车,他双手紧紧抓住栏杆,眼中流露出紧张不安;入狱前街上并没有这么多车,现在看到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他感到不适应;

他企图通过努力工作,让人忘记他曾经坐过监狱的这段历史,可是还是有人看不起他,于是他感到绝望;

他甚至想重新犯罪,再次入狱,可是也没能如愿。

最后,万般无奈的老布决定离开这个世界,他刻上“老布到此一游”然后上吊自杀,显得那么孤独、无奈和决绝。

肖申克监狱的高墙,使得老布由一开始痛恨它,然后适应它,最后依赖它。

老布习惯了肖申克监狱的生活,在这里他整整度过五十年,作为监狱的图书管理员,他已经习惯这个岗位,这就是老布的舒适区。

离开了舒适区,他就觉得恐惧、焦虑、绝望,最后一死了之。

老布的死让人唏嘘不已,其实从老布走出监狱那一刻,就注定以死亡的悲剧收场。

一个人要成长、要突破,就必须敢于直面新的环境,害怕、逃避、不愿意改变自己,最终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所有的不适,都会让你成长

前一段时间看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罢被书中的主人翁斯特里克兰所感动。书中描述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印象派画家高更。

斯特里克兰在年近不惑时,放弃了证券经纪人的安稳舒适工作,抛弃优越的生活,却甘愿为了追求艺术而过着万般贫困的生活。

人们常说“最幸福的事就是做着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哪怕付出艰辛”。

斯特里克兰正是这样,“月亮”代表梦想,是遥远皎洁的,虽然能看得到但却很难触及,而“六便士”是眼前既得的利益,是我们的舒适区,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就能得到,伸手可及是我们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向。

殊不知我们也曾有理想,也曾向往外面的世界,也曾想活出内心想要的样子,于是我们一方面仰慕伟人对理想的追求,一方面又贪图眼前物质的享受,拒绝走出“舒适区”。

勇于超脱世俗,为了心中的理想甘愿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在生命危在旦夕时,他把自己生命的价值倾注在绚烂的画布中,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创造出名垂千古的画作,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

斯特里克兰能获得如此成就,得益于他能够打破之前的“舒适区”,为理想走进“不舒适区”,过着饥寒交迫,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最终实现理想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

不主动打破,你的舒适区会越来越小

舒适区的特征:

◇每天的工作简单重复;

◇每天貌似很舒服地在工作或生活;

◇厌倦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处在舒适区的你,激情被消化,灵感被钝化、思维被固化。你开始在思想上懒惰、行动上拖延、作风上懈怠。

在舒适区待久了,你发现自己已经与世界隔绝,人们不再用羡慕的眼光看你,你成为可有可无的人。你跟不上时代和潮流,你的应变能力日益俱下

你在变相地混日子,正如360创始人周鸿祎在《给那些仍旧在公司混日子的人》一文所写:“你混日子,就是日子混你,最后的输家是你自己。”

你没了自信,不敢面对风险,你的舒适区越发萎缩,在日益俱进的社会快无立足之地了。“温水煮青蛙”的效应正在你身上显现。

罗振宇说过“你喜欢岁月静好,其实现实是大江奔流”

你开始困惑,开始反思、审视自己:生活可以舒适,但不能耽于舒适。

只有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不断突破自我,才是最大的舒适。

怎样才能走出舒适区呢?

1.想想舒适区让自己曾经失去什么,尝试让自己不舒服,尝试改 变自己。

2.时刻有危机感。与时代接轨,学会接受新事物,从被动接受变主动面对。

3.预测一下个人的未来,寻找发展机遇。

4.改掉陋习:拖延、依赖、懒散、得过且过。

“舒适区”并不“舒适”,“恐慌区”也没“恐慌”

心理学将人的认知世界定义为三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舒适区”是从事没难度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的心里状态。

“学习区”,有一定的挑战性,略感不适,但是还能接受。

“恐慌区”对你而言,知识和技能,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可能会因为心理感觉严重不适进而放弃。

其实各个区域的界限也不是一成不变、不可打破的。

舒适区我们得心应手,做着不变的的事情,知识匮乏、进步空间有限,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和激情。

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刚开始,你可能会有压力,不舒服。

因为这是我们未曾涉足的领域,既陌生又新颖,又好奇,尝试的过程中,有点紧张、痛苦、难受。

通过在学习区努力,你有了进步、有了改变、更有了自信,你开始完全适应了学习区,学习区成了你的新的安全区。

成就感点燃你的激情,你并没有满足现状,你走出新建立的安全区,进入新的安全延展区。

周而复始、良性循环,你得到的是成长和改变,曾经的恐慌区、学习区最终都成了你的安全区。

你更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因为“我本可以”,所以“我也可以。”

与其活在自己的习惯中,不如活出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从跳出舒适区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