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有些文章在比较和评论萧邦和李斯特的时候以偏盖全,断章取意,证明了作者对于音乐历史人物知识的极度欠缺。当然我对于个人喜好没有任何异议,但是如果以作者的非常不全面的知识和分析而使大家,特别是还没有真正全面接触萧邦和李斯特的朋友,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就不是个人好恶的问题,而是误导了。 萧邦1810年出生,1830年移居巴黎,再也没有回到波兰,直到1849年去世。就算把萧邦的婴幼儿时期计算进去,那他在波兰和法国的时间长度也是一半和一半。萧邦的绝大部份重要作品都是在波兰以外完成的。我举出这些例子并不是想降低波兰以及波兰民族对于萧邦写作的重要影响,而不希望有人把萧邦和波兰无限扩大到什么‘高贵’ ‘理想’ ‘革命’等这样的政治高度。说到音乐的根本,萧邦的音乐实际上是创造和提高了一些钢琴体裁的地位,增强了民族性在音乐中出现的频率,钢琴写作技法中体现了法国学派的风格,作曲技法中也有巴赫和莫扎特的一些影子。 同时我又联想到了许多中国媒体对待傅聪的钢琴演奏也是那么一种不付责任的态度。连傅聪自己都在说‘我二十出头就出国了,在国外呆了四五十年了,到底什么文化对我影响大呢? 毕竟钢琴是西方乐器。’ 当然我们不能就这些话而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但是没有必要一提傅聪,就一定要抬出中国文化的牌子。认真去欣赏评论他的演奏比这些人云亦云的东西要有意义的多。 李斯特虽然比萧邦晚出生一年,但他一直活到1886。正由于他的生命跨度几乎经历了欧洲社会文化变革相当剧烈的19世纪的大部分,他的作品才显示出那么多的风格和变化。认为李斯特浮华或者是炫技的,那是因为还没有去全面接触李的作品,或者还没有正确理解钢琴音乐和技巧的关系和和概念。暂且不论他的十四行诗和奏鸣曲,他的后期作品就是非常内向和宗教化的。 李斯特从小就开始巡回演出,在他的举手投足之中难免有表演成份[英文叫showmanship]。但是想想,又有哪一位艺术家没有那么点表演成份呢,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将李的感情生活[或称作绯闻]来和萧邦的没有婚姻作比较,而来贬低李斯特,就更无聊和无礼了。暂且不去评论萧邦和乔治桑是不是绯闻,就是一般人追求爱情也是可以的嘛。说实话,艺术家都是因为对爱的追求和满足或因为爱的困扰和失落而创造出伟大的作品的。梵高为了爱连自己的耳朵都割了,老李结个几次婚离个几次婚又有何妨? 李斯特不是‘延续’ 萧邦的成就,而是更具史无前例的独创性。诸如许多音乐体裁和写作技法的创造,钢琴演奏技术可能性的许多尝试,和对于19世纪末和整个20世纪音乐创作的前瞻和指引。他也是音乐加入民族性的最早尝试者之一,虽然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其实和匈牙利没什么关系。 其实如果没有看到一些以偏盖全,贬低和误解李斯特的文章,我也不会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从来不喜好比较音乐家。音乐的高级阶段没有好坏,只有不同。每个被历史证明的,而且作品能够流传至今的音乐家都在音乐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发扬了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工厂师傅的‘传,帮,带’的作用。 必读钢琴教学指南 ※免费古典音乐读书群招募:凡拥有任何古典音乐图书,均可根据文末图片二维码,申请加入古典音乐群或音乐资料群进行交流。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我们用最专注古典音乐的微信群,为您组织良好交流环境! 第 1 本 ※周铭孙《把钢琴弹好听:弹钢琴易被忽略的一些事儿》:作者周铭孙在多年的丰富教学经验中提炼出了“把钢琴弹好听”的训练方法和正确教学理念,通过五个部分将这些方法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涉及了演奏的身体机能、乐感培养、理解表现、技巧训练等诸多方面。旨在加深读者对演奏艺术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 2 本 ※但昭义《布格缪勒25首钢琴简易进阶练习曲教与学》:布格缪勒25首钢琴简易进阶练习曲显著的特点是:从音乐出发,形式短小精练,内容带有鲜明的技术训练特色,是一套音乐性很强的练习曲集。这25首乐曲,主题明确、风格各异,音乐情绪丰富——有平和的、神秘的、悠扬的、欢快的、精神抖擞的、忧伤的、圣洁的,等等。这些技术难度不大却富有音乐内涵的曲子,让技术性练习曲显得格外生动,从而使孩子们的技术练习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充满乐趣。 第 3 本 ※贝多芬研究推荐:1、里姆辽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作者以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对贝多芬各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予以详实论述,同时加入罗曼·罗兰、鲁兵斯坦、兰兹、谢洛夫、乌辽贝舍夫等大师的作品认知,结合音乐本体剖析,以求对每首奏鸣曲作以客观而中肯的评价;2、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本书在回忆贝多芬本人作品的基础上,以作者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方式,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应该如何演奏提出见解,认为最准确的速度是正确演释贝多芬钢琴作品最重要的环节,给其他各种演奏方式以指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