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这段记录是孔子三十多岁因为鲁国内乱,追随鲁定公去齐国时候发生的事,齐景公接待孔子时候说:“如果像鲁君对待季氏一样,把所有的政事都交给你,这个我做不到,可以跟鲁君对待季氏与孟孙氏之间的这种状态对待你”——这其实是很好了,算是位列卿大夫的位置,据记载,齐景公想把尼溪之地封给孔子,只是后来被齐国大夫晏子给阻挠了,并且因为孔子的治国思想,对士大夫们的利益影响很大,(如果齐景公聘用孔子,则齐国士大夫们的权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所以齐国的士大夫阶层有加害孔子的想法,因此齐景公又跟孔子说“我老了,没法重用你了”——暗示孔子,齐国的政治环境对孔子不利,劝孔子赶快离开齐国。听了之后,孔子无奈地离开齐国,回鲁国了。 【04】 齐人归女乐,季恒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这一段是孔子主政鲁国,“坠三都”计划失败之后,孔子与鲁国的“三桓”之间,特别是季孙氏之间出现隔阂,齐国为了离间孔子与鲁国当权者之间的关系,就送了一堆美女给鲁君和“三桓”,孔子劝鲁定公和季恒子,不要接受,但他们不听,季恒子把美女们都留下来,而且三天没有上朝。孔子一看,自己在鲁国的政治生涯也到头了,所以选择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当然在卫国的时候,也因为“卫灵公问陈(见《卫灵公篇.第一》)”,孔子第二天选择离开了卫国。 从孔子这几次离开,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直道精神”,他的去留进退之间的分寸和标准,就是看领导者是否“有道”,他看重的是自己有没有治国利民的机会,而不是职位与待遇。所以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见《述而篇.第十一》)。”就像《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三家中刘备最弱的情况下,诸葛亮依然选择了落魄的刘备,庞统在曹操、孙权两处转了一圈后,主动投奔刘备,他们看重的就是刘备“忠厚长者”的仁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