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会正确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血糖吗?

 cshts 2019-09-01

        今天说说“三高”中的高血糖,即糖尿病。我们如何来看待糖类,糖类是人体的重要物质,既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和结构的组成成分(如基因、免疫多糖等)。我们平时关心的血糖指标,以及和血糖异常息息相关的糖尿病,主要指的是糖类中的葡萄糖。今天,主要和大家交流一下糖尿病的一些临床体会。

     一、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葡萄糖是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葡萄糖从肠道的吸收,以及和糖原之间的转化,使机体处于血糖代谢和供能的平衡状态,这些过程,受到机体中精密的内分泌系统和酶系统的调节,如果内分泌系统和酶系统出现问题,或者摄入的葡萄糖超出了系统调节的负荷,就会出现血糖代谢的紊乱。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
合理的血糖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血糖过量,超出机体正常需要又无法及时代谢的话,就会在血管内膜和神经处产生沉积,对血管、神经造成损伤,血管的病变进而又加剧了各主要脏器和神经系统的病变,引起心、肝、肾、脑血管、末梢循环、周围神经等处的损伤,造成冠心病、动脉硬化、肝肾功能不全、周围神经病变、老烂脚,等等疾病发生。
血糖代谢和脂肪代谢还息息相关。适量的糖分摄入(每顿1-2两碳水化合物)既可以保证供能,保护蛋白质的高质量吸收利用,可以作为脂肪代谢的助燃剂,加速脂肪燃烧分解;但完全不摄入脂肪,过量的糖分摄入就会造成脂肪合成增多,代谢减少,引起血脂升高;而过多的脂肪合成和储存,又会造成胰岛素抵抗,影响血糖的代谢,造成高血糖;而血糖过高,还会造成机体脂肪代谢异常,产生酮症酸中毒等一系列代谢性并发症。因此,合理的饮食结构,正常的血糖和血脂代谢的维持,对机体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还有一点往往会被大家所忽视,就是血糖高会造成病变大家都能理解,所以就会注重用降糖药,但血糖的调节是个非常精细的过程,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酶系统的反应需要在血糖波动后一定时间内才会产生,如果不是科学合理、仔细谨慎地使用药物,往往会出现血糖的剧烈波动,产生低血糖。低血糖,以及血糖的剧烈波动,给机体带来的损害,比单纯性的高血糖更严重,会加剧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出现供能不足给各脏器(尤其是颅脑和心脏)造成严重损伤,还会严重损伤机体已受到影响的内分泌和酶调节系统,加重了血糖调节的障碍。

二、如何有效防治糖尿病?
血糖代谢有个重要内分泌物质——胰岛素,就胰岛素状态,糖尿病分I型和II型两类。简单理解,I型是胰岛细胞损伤造成胰岛素缺乏(偏消瘦),II型是胰岛素利用障碍(偏肥胖,高血脂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显而易见,治疗I型糖尿病,以促使胰岛素分泌为主;治疗II型糖尿病,以提高胰岛素利用为主。西方人以I型居多,东方人以II型居多。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实际表现都是血糖升高。
显然,控制糖分的摄入是防治糖尿病的第一个环节,其次是修复和强化调节血糖代谢的内分泌系统和酶系统。
日常生活中可以从这么几点入手干预:
1. 少食多餐:一日3-4餐。
2. 每顿主食1-2两:主食系指碳水化合物,包括米饭、面食、土豆、粗粮等,面食的血糖吸收率最高。
3. 细嚼慢咽:延缓肠道对糖分的吸收,充分调节机体血糖代谢系统,避免血糖的迅速升高。
4. 荤素搭配:因为适量的脂肪摄入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度,减少饥饿感,从而减少人体对糖分的需求
5. 适量运动:通过能量消耗,加速血糖代谢,同时降脂减肥也可消除机体对血糖代谢的阻碍,但同时要注意不要过量奥,一天以5-10公里行走量较为合适
可以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保健,组成防治糖尿病的第一道屏障。
如果通过日常生活干预还不能取得很好的控制血糖效果,可以先通过部分营养素的补充来增强血糖代谢的效果,比如硫辛酸可以加强血糖代谢,左旋肉碱+双排胶囊可以起到较好的降血脂作用,从而提高血糖的代谢能力,儿童生长激素的刺激和补充可以加强儿童肥胖症的治疗,也能进而控制血糖,现今国际上正成为医学热点、被称为“现代中医”的功能医学就是以这些方式,通过对机体的整体干预,以天然物质进行有效治疗。
再进一步的干预就是药物了,糖尿病的治疗药物种类很多,近十大类,病人往往会一头雾水,不知道到底选什么好,经常就对医生说,给我用最好的药,而最好的药的标准,就是进口药、立竿见影药、单个见效药。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会影响正确的治疗。误区在于这几点:
1. 没有最好的药之说,每个人患糖尿病的原因不同,所以用的药也不同,即使同一类药,只要有效即可(当然,进口药的成分纯度和结构会更好一些);
2. 血糖升高涉及到摄取、代谢、胰岛素调节等多个环节,所以合理的用药应该是针对不同环节单一或组合,因人而异,不是单个用药就是好的;
3. 血糖代谢是个精细调节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甚至立竿见影反而会造成严重低血糖,加大血糖波动,给机体带来损害,糖尿病的用药,必须严格按照血糖的实际数值进行调整(包括剂量和时间),尤其是在开始用药或在调整用药阶段,一般是测7次,三餐前和餐后2小时,以及睡前。
下面讲一下糖尿病药物的大致分类,如按照药学来分,大家肯定会听得头昏脑胀,而且大段的拷贝国际标准,也没有什么意义。根据我的体会,可大致分为四大类:
1. 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卡波平)
前面讲过,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多食粗粮,可以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或者加速葡萄糖的代谢;还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抑制脂肪的吸收,起到降脂作用,而减少对血糖代谢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卡波平等)在餐中的使用,直接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这是防治血糖升高的第一个环节,在实际用药治疗时,可以先使用这类药,如果效果还不行,再加用其它药物。尤其是对餐后血糖升高较快的病人,用这类药更为重要。
这类药的唯一副作用就是肠道产气较多,有些人可能会有不适,但现在也有新的产气较少的药品面世(自费),可以替代。
2.提升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双胍类(格华止)、胰岛素增敏剂(吡咯列酮)
东方人主要是II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基本正常,胰岛素能够正常释放,只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利用能力受影响或者有胰岛素抵抗。所以在糖苷酶抑制剂单用效果差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增加这类药物,通过提升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以及提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强疗效。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是会同时加快脂质代谢,用量增多后有产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3. 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促泌剂(磺脲类、非磺脲类—诺和龙)、肠促胰岛激素代谢抑制剂(西格列汀)、肠促胰岛激素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
这类药物可以激活胰岛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同时也能部分增强细胞对胰岛素利用能力,对I型糖尿病效果较好,对通过前面方法治疗后效果还不明显的II型糖尿病人也能起到协同作用(也可以理解,尽管细胞对血糖代谢能力减弱,如果加大胰岛素的释放,让更多的细胞发挥作用,也能起到调节血糖的效果)。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是容易造成低血糖,所以病人最好常备一些饼干或巧克力,以备不需,防止低血糖反应。常用的磺脲类降血糖效果从大到小为: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达美康,大家在使用时可以参考。达美康还可以同时抑制血管微血栓形成,治疗血管病变。
4. 人工胰岛素——短、中、长效
如果上述效果都不能取得疗效,人工胰岛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根据血糖的波动情况和每个人的生活和用药习惯,可以分别选用短、中或长效。胰岛素可以单独使用,更多的是和药物结合使用,这点一定要重视。很多人为图方便,认为已经用到胰岛素了,而且很有效果,但用就可以了。但一则如果存在胰岛素抵抗,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减弱效果,增加用量和副作用;二则长期单用胰岛素,会抑制自己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还会逐步增加剂量和副作用。
胰岛素的副作用很明显,就是如果不随时监测和控制剂量,就容易产生低血糖,导致脏器功能受损;并且,长期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注射不方便也是一个被大家诟病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血糖的有效控制,需要从生活、饮食、运动、营养、药物,诸方面协同进行,通过一定时间的监测和调整,找到对个体最适合的方法,并且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治疗和病情的变化阶段性调整,目标是,血糖控制稳定,药物使用最少,生活健康舒心。伴随着导致糖尿病的病因的祛除和血糖代谢系统功能的修复,糖尿病的治愈乃至停药,不会仅是一种奢望。
 
三、从血糖指标可了解些什么
常用血糖指标有: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观察时间又包括空腹(餐前)、餐后、餐后两小时等,如何来看这些指标,从中又可以为有效干预提供些什么信息,大家不用觉得很深奥,这里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血糖代表血中葡萄糖的浓度,进食后自然就会升高,然后逐步下降,到餐前最低,早晨空腹时经过一晚的代谢,应该是最低值。
胰岛素是代谢血糖重要的激素,可以观察机体代谢血糖的能力,胰岛素随着血糖的升高而逐步升高,但其分泌有一个相对滞后;同时I型糖尿病的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长期使用胰岛素的病人,为观察其自身胰岛素的分泌能力,需要检测自身胰岛素片段C肽(外源胰岛素不具备),也可能会偏低(受外源胰岛素抑制)。
糖化血红蛋白是观察糖尿病的慢性指标,指标偏高表明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反映2-3内血糖浓度;另有个糖化血清蛋白,时间短一些,反映的是1-3周内血糖浓度。
我们如何来看餐前、餐后、餐后2小时三个节点的血糖指标,正常的应该是餐前最低,餐后最高,餐后2小时略高于餐前,对血糖数值简单来说,正常值基本在5、9、7三个数值左右,糖尿病病人可以控制在7、11、9范围。对几种异常情况的观察和治疗方式按顺序做简单介绍如下:
1. 如果无糖尿病,餐前在5-7之间,其它指标应是正常的,可考虑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前期,需要进行饮食控制了;
2. 如果餐前超过7,糖尿病明确成立,需要通过非药物方式先进行调解控制;
3. 如果餐前超过7,非药物方式调节无效,可以先使用糖苷酶抑制剂治疗,尤其是对餐后血糖升高较多的病人,这类治疗尤为重要;
4. 如果糖苷酶抑制剂治疗不能达到血糖稳态,可以考虑加用提高细胞对血糖代谢药物,如果餐后不是很高,可以单用,而不合并糖苷酶抑制剂;
5. 如果加用提高细胞对血糖代谢药物效果不明显,可以加用或换用促胰岛素分泌药物,糖苷酶抑制剂同样根据餐后是否很高确定是否合用;
6. 如果用上述药物还是无效,可以换用胰岛素,同时可以合并使用提高细胞对血糖代谢药物,糖苷酶抑制剂的使用原则相同;
7. 有病人会出现餐后2小时血糖比餐后更高的情况,这往往是因为肠道吸收较慢,胰岛素分泌不足所造成,对这类病人,可以通过促胰岛素分泌药物为主,合并提高细胞对血糖代谢药物起到效果;
8. 简而言之,餐前高于5,需要进行治疗;餐前高于7,需要药物治疗;餐后高于9,需要进行治疗;餐后高于11,使用糖苷酶抑制剂;餐后2小时高于7,需要进行治疗;餐后2小时高于9,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顺序是:提高细胞对血糖代谢能力、促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如果是I型糖尿病,胰岛素为主);用药以多线合并用药为原则;确定用药方案时,可监测7个时间点的血糖,并调整相应时间点的药物品种和用量;随着症状稳定,药物品种可减少,药量可减少。
以上只是介绍些临床的经验和体会,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中的一个重要疾病,专家权威众多,本文与他们的介绍相比,相差甚远,仅供大家参考,必定会有很多纰漏,还望多指正。总结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希望和大家共勉。

 _________

附录 :常用的糖尿病监测指标

 
血糖:空腹:正常:3.9-6.1mmol/l
            糖耐量异常:6.1-7mmol/l
            糖尿病:>7mmol/l
            餐后2小时:正常:<7.8mmol/l
            糖耐量异常:7.8-11.1mmol/l
            糖尿病:>11.1mmol/l
胰岛素:空腹:正常:5-20uμ/ml
            I型糖尿病:稍低
            II型糖尿病:稍高
           餐后高峰:正常:10倍,60分钟
            I型糖尿病:低,120分钟
            II型糖尿病:高,120分钟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4.7-6.4%
            糖耐量异常:6.4-9%
            糖尿病:>9%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