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划粥割齑”到“立志为相”,聊一聊范文正公的成才之路

 七星钓客 2019-09-01

范仲淹幼年丧父,家里贫困无所依,母亲谢氏只好抱着他改嫁。范仲淹从小就刻苦读书,在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期间,每逢晨夕之间,便开始复习诵读诗文,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寒窗十几载的范仲淹准备去赶考,在路上碰见一位算命先生,就问他:“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为何口气这么大?”

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不然,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志愿?”范仲淹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后很感动,就说:“你有这样一颗心,乃真正宰相之心,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范文正公可谓“寄言燕雀莫相啄,自有云霄万里高”,还未考取到功名,便敢问自己能否当上宰相,而他说这话并不是无的放矢。他真正做到了在物质贫乏的时期,不颓丧,不沉沦,为了报国救民的志愿不懈奋斗。先有“划粥割齑”,才有“立志为相”的宏景。

范仲淹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他却拥有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忍耐力、恒心和远大志向。在精神上,范仲淹是富有的,这股精神力量也是支撑他从贫穷之家升登庙堂之高的最大动力。

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苏轼

苦难是人生的一剂良药,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而没有志气,可怕的是遇难而退或甘愿平庸、贫穷而导致持久贫穷,可怕的是人的目标和意志力不坚定不顽强。贫穷会麻木人的意志,封闭人的远见,使人变得迟钝。意志上对贫穷的妥协,会导致行为上对改变贫穷的放弃,最终会让贫穷伴随一生。

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物质上缺乏点没关系,就怕你精神也有漏洞,也比常人软弱、不堪。范文正公,从贫穷中崛起的大家。“知识改变命运”可以说是其成功的最直接原因,而最根本的还是他拥有一股立心天地的精神力量。

人的念头尤为神奇,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精神力量对人们的影响更大,远不是物质所能比拟的。而“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与其抱怨物质上分配的不公,不如让自己拥有一股改变不公的信念,天生贫穷,但并非天生无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