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坊子站:最后的守望者

 老苞米的书屋 2019-09-01

   关于()车站,似乎有太多的话要说,脑海里也会浮现太多的画面。
   不仅仅是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情绪潮水一般喷涌而出。
   随着高铁路线不断开通,绿皮车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淡出。至于我所说的那些回忆,完全属于绿皮车时代。
   那长长的铁轨,记录了人间的多少悲欢离合;那一座座米黄色的车站老建筑,里面不知道蕴藏了多少属于你我他的故事;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站台,有亲朋离别的泪水,也有好友相聚的笑颜……
   还有那些呼啸而至的绿皮车,长啸一声,绝尘而去,亲近而又遥远。


       走出坊茨小镇,意犹未尽,执意要去寻找坊子站,一座算是古老的小站。
       坊子站,一座四等小站,如今依然守候在已是锈迹斑驳的铁轨前。就这样,它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
       我头顶烈日,迈开双腿,沿着这两条铁轨,去寻找坊子站。
       在我设计的行走路线里,终点就是这个与坊茨小镇有相当距离的小站。如果不去看一看,肯定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眼前这座米黄色的小屋,应该是铁路上担负一定功能的值班室,里面的工作人员多是京剧《红灯记》里的“李玉和”的角色,头戴大檐帽、身着深蓝色制服,负责发送信号或是扳道岔子的“干活”……这都是我猜的,应该是八九不离十吧。

   上面图片的局部放大
   根据院内晾晒的汗衫,可以断定这个小房子依然有人值守,依然存留某些功能,依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再往前不远,在一片低矮的民房附近,铁轨向右拐了个弯儿,我沿着铁路边儿上的一条土路向前走去。

      这是一件雕塑作品的局部,是在网上搜来的。它生动地再现了坊子站当年的热闹情景。所谓的当年,具体说应该是1950年之后。
      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雕塑中,坊子站候车室外,屋顶的上有人们熟悉的铁路路徽的标志,就是由“工人”二字组成的,形似火车头的图案。
     195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铁道部公告,确定采用由陈玉昶设计的图案,作为中国人民铁道路徽。设计者因此获得800斤小米的奖励。估计那个年代,800斤小米也是一笔丰厚的犒赏吧。
     开始我对“坊子”这两个字百思不得其解,经过查找,找到了三种并非准确的说法。
     关于“坊子”一名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当时火车站建站时附近有一家小铺名叫“坊子”,因故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因为从清朝乾隆年间这一带就开始出煤,当时的煤用土方丈量,时间长了,便有了“坊子”一说;最后的一种说法,就是古时以20里为一堡,30里为一方,从老潍县县衙往南30里一方处,取名为坊子。
     如此看来,我似乎明白了,坊子为什么叫坊子,潍坊为什么叫潍坊。

     坊子站原本是一个因煤矿兴起的繁华的小站,后来的衰落和孤寂,是因为煤炭储量的日趋枯竭。
     真是兴也煤炭,衰也煤炭。
     1984年胶济铁路复线改造,铁路取直,不再绕行坊子。坊子煤矿资源虽近枯竭,但仍有一定储量,还需火车运输,所以这段铁路保留了下来。坊子站成了末端车站,级别也由原来的二等站降为四等站。
     这幅照片来自于网络。

     1995年,坊子区的政治重心北移,从老城区移至凤凰山开发区,加之老城区属于煤矿采空区,不能大规模拆迁改造,从客观上保存了这些历史建筑。据说,得以幸运保留的建筑物仅仅是原来建筑物数量的一半多一点儿。
     经过一路打听,沿线奔波,大约半小时后,我终于接近了坊子站。
     因为火车停运,我放肆地进入了以往行人禁入的站台。图片上的建筑,就是坊子站的背面。

     哦,这就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坊子站。出于惊喜,我矫情地“哦”了一声。
     感觉出老潍坊人对这座小站有着很深的感情。照片上的那位用手机拍照的先生,显然是特意赶来看坊子站的,我是从车牌上断定他是当地人的。
     找到一些潍坊人写的怀旧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个小站的感情。
    “我从小生活在这里,我的外祖父是一位穿行在胶济线几十年的蒸汽机车的司机,从小便听他讲坊子火车站‘南北三条马路,东西十里洋场’的繁华景象。因此,我一直对坊子火车站及其周边那些风格迥异的老房子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是一位出身铁路世家的先生的回忆。
     还有一位先生,写了一篇文章:
     母亲一早说,想去坊子老火车站看看。
     一个初冬的午后,陪着母亲前往,穿过一条条老街,其实并不能称之为“老”,因为做了修葺,看得出房子还是旧的,只是多了改造修复的痕迹。
     还没到站前,母亲便开始有些激动。“看,那些房子,还是老样子。当年俺爹就是从那儿出站,我就站在这儿迎他。”显然,睹物思人,母亲想起来一些曾经的人和事
……

    被当地居民称为票房子的坊子站候车室,房顶的结构为带挑檐的机平瓦,墙面为水泥拉毛。
     这座米黄色的建筑,在坊子站的老建筑群里,是最有标志性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候车室,俗称“票房子”。南来北往的旅客,或是坊子居民想要外出,都会从那几道比较窄小的门进入,购票或是候车。
     在“票房子”的附近,有机车维修车间、货物仓库以及机务段长办公室、德建电报大楼等配套建筑设施。

    候车室右边,屋顶下有个圆形的气窗,像是一只眼睛。
    这只眼睛如果是一只镜头,想必摄下了许多充满人间烟火的画面,见惯了百年风云变迁。
    如今,它依然凝视着眼前的这片土地,默默地守望着,继续记录着人间变迁和兴衰。

   这个坊子站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胡子里藏满了故事。
   只是这些故事都湮没在历史时钟齿轮咬合的滴答声中……

     在一辆轿车的车身下,有一只小狗在躲避烈日的炙烤。我给它拍照时,它居然瞧都没瞧我一眼。

   在候车室的左边,有一年代感十足的邮局,与通常见到的邮局相比,它显得很是迷你。
   屋顶下的那个五角星,可以推断出它出现时的大致年代。待现代化通讯工具飞速发展之后,它就丧失了打电话或发电报的职能了。
   再以后,这个邮局就沦落为监控室、食杂店了。

     还有那“人民邮电”的四个字,曾经有过那样的一个年代,大街小巷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字体,如今见了这四个字,让人有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邮局也会有辉煌的过往,那时有许多旅客下车后或上车前,会给亲朋发个电报或是打个电话报平安……彼时的这个邮局前可能有过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

    我离开时,那位拍照的先生依然在那儿。作为当地人,他的感触肯定会比我多。

   走出车站的门外,对面还有几处老建筑,同样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我的相机因为过热收起来了,所以没有拍。
   这张照片也是在网上搜的,同样的建筑还有几处。
   记得我曾在这座楼前停留片刻,推断它当年可能站前的酒楼或旅店。它的名字叫“万和楼”,当年能进入这里的人,定是非富即贵。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又想起了那句被我用烂了两句诗,只是此时是正午阳光而非夕阳时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